高利利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内在兴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增强物理课堂教學的趣味性,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初中物理 探究式教学 策略
现代教育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运用故事、生活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初二物理《引言》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首先通过开教室的门,引入这门不是普通的门,它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老师将带领大家从这扇门走进物理知识的殿堂,去探求物理知识的奥秘;紧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奥运会上中国健儿拼搏夺冠的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射击——三点一线与光学有关;举重、游泳等与力学有关;在讲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时,给学生讲述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等。
这些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再如:在教学《阿基米德实验》”前,通过多媒体展示 “曹冲称象”这一有趣的史实,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让学生在视觉上形成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然后再演示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增强了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2、通过实验、实验问题,创设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通过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出乎意料,能顺应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的心理,大大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产生的新信息要遵循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思考。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先做瓶“吞”鸡蛋、复杯实验及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的气球实验。这些实验现象使学生不解,“瓶口小,鸡蛋怎么进去的呢?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呢?气球为什么吹不起来呢?”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
(2)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境
实验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实验现象、探索规律,才能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如:《浮力》教学,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抡,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怎样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演示实验时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大家观察弹簧秤示数,并提问说明什么?要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什么实验?要想说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观点又应该设计哪些实验?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的问题设计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
再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3、巧用重点章节,出奇制胜
在讲《欧姆定律》时,教师让学生探索学习过程中所用到的物理方法及如何把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物理中来。例如:如何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或电路中电流的大小?可在电路中接一灯泡,通过灯泡是否亮及灯泡的亮暗程度来判断,这是运用转换法。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又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欧姆定律的内容时,也用到控制变量法。又如:在欧姆定律那节就如何处理数据,用了公式法I=U/R,又用了直角坐标来表示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还有到了图表法。把初中物理中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都体现了出来。
二、探究习题,拓宽知识面
近年来,教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探究式习题更是层出不穷,样式越来越活,但其宗旨是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要领悟的透彻。为此,在教学中,要引入探究性习题,让学生时刻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体验物理学家的角色,体验成功的快感与喜悦,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倘若在学习、探究的同时,加以创新,那将是教育的升华。
比如,在讲完《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几章的知识用一篇作文的形式,将它描述出来。一位学生写到:“星期天的早晨,刚睁开睡意蒙蒙的双眸,整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映入了眼帘——光的漫反射现象,看到了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回头发现墙上的影子——光的直线传播;在鱼缸前欣赏美丽的鱼——光的折射现象;正在思考的过程中,电话铃响了,拿起电话和朋友相约去南山游玩——是音色让我们互相交流;坐在去南山的车上,发现身边的树木飞速的向后跑去——以车为参照物。那么车的速度到底多大呢——借助于路边的树木,用(n-1)L/t算出车的大约速度……下车的时候,听到了回声——可用声学公式计算出鸣笛距离;到了山水拍照留念,近景、远景——透镜成像知识。……”
可见,作文用于物理,使物理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吸引人。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强了观察身边现象的意识,提高了自主探究的意识。总之教师要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优化,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