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发明
摘要:互聯网时代,网络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我们交际交流的重要场所。汉语作为我们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在移动传媒的影响下,也有了新的改变和发展。可以说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就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的影响这一问题做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移动传媒;汉语应用;网络语言
移动传播,是基于移动媒体的传播,以移动平台为传播载体,使得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网络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和传播的过程。随着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诞生,移动传播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当然,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高效、多样,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汉语作为思维的工具,作为传播的媒介,是构成传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在移动传媒背景下,汉语在语法、修辞、语音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如何在移动传媒的时代背景下提高汉语应用的有效性,适应性,如何促进其实现良性发展,如何吸收积极影响,规避消极影响,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发展就成为了需要我们业界人士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的积极影响
移动传媒的时代背景下,汉语应用打破了传统的应用范式,诞生了很多新的词汇,给传统的词汇也增加了新的含义。例如,实现了旧词新用。也就是说把原来汉语中固有的词汇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基于移动传媒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土豪一词,原来是指在乡里借财势横行霸道的人,现在一般指钱多、不能够理性消费又喜欢炫耀的人,同时,这一词语也被外媒大量使用,指钱多人傻品味差的人,也就是说在原有的基础上,给土豪一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表哥”“表嫂”这些词原来就是人称代词,现在将其赋予了新的含义,指拥有名贵手表或者非法拥有多处房产贪污腐败的官员。同时,移动传媒下诞生了很多复合词。也就说将大家比较熟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构成一个新词,来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矮矬穷”、 “羡慕嫉妒恨”等。通过后缀的增加形成了派生词。如以“族”为后缀,有“月光族、蚁族、本本族、啃老族”等,以“代”为后缀,诞生了“官二代、穷二代、星二代”等。
这些新的词汇或者一个词语新的意思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青睐,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相比传统的汉语词汇,移动传媒下旧词新译,新词汇显得更加形象生动,更具有趣味性,同时,在网络时代的的今天,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这个麦克风,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新词的创造者。凸显了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这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指明了方向,例如,我们教小学生“代”这个词时,可以以“官二代、穷二代、星二代”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词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在对“代”的本义和写法进行讲解,让学生自主创造更多以代为结尾为词,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的消极影响
网络时代是一个多样化的时代,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产生积极影响,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消极的影响。例如,很多网名为了追求速度,打出了很多的错字,但久而久之,网名们也接受了,并作为一种潮流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这样子”打成“酱紫”等,而这并不符合汉语的基本语音要求;又如,出现了数字词、字母词过多滥用的现象,“7456”就是“气死我了”的意思,“3KU”就是“谢谢”的意思“B4”就是“之前”的意思,而这些词语根本不符合基本的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这些词汇的诞生和使用极容易误导正在学基础汉语内容的小学生,给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三、移动传媒背景下促进汉语有效应用的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移动传媒对汉语应用产生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作为小学教师,我们担负着神圣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自身要对网络传媒有准确、正面的认识,要学会科学、合理的应用网络词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的榜样,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其次,我们需要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汉语语法、修辞方式、语音读法,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汉语应用方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有选择的使用网络用语,形成良好的语言应用习惯,不追风、跟风,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能够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词汇。
总的来说,移动传媒时代是全新的时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时代背景下,对于汉语应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汉语作为集合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移动传媒背景下诞生的很多的网络语言又对传统的汉语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继承传统,吸收新的内容,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传统汉语的修辞、语法、语音等内容的基础上,又能够跟随时代的步伐,会用网络语言,引导其成为综合发展的新少年。
参考文献:
[1]王梦. 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网络词汇研究[D].河北大学,2017.
[2]陈志宇. 当代汉语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D].武汉大学,2013.
注:本文系2016年度贵州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移动传播背景下汉语适应性研究》(课题编号:2016JD025)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