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也要败出仪式感

2017-12-14 19:06惠辞章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34期
关键词:辞章电影业见证者

冷不丁一个“金扫帚奖”砸在头上,导演演员们难以接受也可以理解。把别人的失败弄得这么隆重是不是有点不太人道?可能会有点儿,但不可否认,这种有仪式感的失败才更能让人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万众瞩目下的败,才有仪式感。

失败,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众目睽睽之下,一种是独自一人之时。

在有“观众”的情况下失败,那么你的失败就会有很多见证者,你的失败仿佛成了一场颁奖典礼,众多的“嘉宾”一起为你见证这一“神圣”的时刻,的确是有仪式感。然而独自一人,只有自己给自己见证,哪来神圣的仪式感?

有仪式感的败,才更有痛感。

为什么诺贝尔奖和奥斯卡奖那么有影响力?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奖项备受瞩目,所以仪式感强,产生的震撼力大。没有人注意到的失败往往是不会有痛感的,因为你会觉得这没被“晒”的失误对你并没有多大的妨害,于是你继续我行我素,然后便继续失败。然而有见证者的失败就截然不同,盯着你失败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感到难堪;越感到难堪,给你的触痛才会越强烈。有痛感的失败才更有价值。

有了痛感的败,才会有改变。

孟子云:“人恒过,然后能改。”如果犯了错误却仍不改变,那你就注定要一直失败下去。现代社会强调人无完人,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你得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

其实,与其自己一个人发现错误,倒不如让别人帮着你一起发现错误,因为“自尊之心,人皆有之”。让别人看着你出丑,你才会竭尽全力,下次在众人面前挽回自己的面子。

对于“金扫帚奖”的评判,众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完全是主办方在制造噱头,娱乐大众。但如果仔细分析它的“评选”过程,你就会发现,它的颁奖对象还是很合理的。关键是它以“颁奖”的形式,让中国电影业的不足暴露在聚光灯下,迫使电影人去审视,去自省,去改正。

背不起十字架,就戴不起皇冠。为此,败,也要败出仪式感!

评点

惠辞章同学对材料进行了深度阅读、理解和挖掘,尤其在说“理”这一点上显示出了入乎其中、游刃有余的扎实功力。

一、有“眼光”,能透事见理,剥茧抽丝。

有人说:“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眼光。”这句话启迪我们,“视力”靠的是眼睛,而“眼光”不仅要靠眼睛去“看”,而且要靠脑子去“思”。议论文在说理时必须透过“事”之表象,揭示其内在的“理”之本质,要把“理”從“事”中一条一条地抽取出来、提炼出来。

作者不仅有“视力”,用眼睛看到了颁发让导演和演员当众难堪的“金扫帚奖”这件事;而且有“眼光”透过这件事“见”到了这种万众瞩目下的曝光对中国电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迫使电影人去审视,去自省,去改正。

二、有“逻辑”,能有机整合,昭示“必然”。

为了把“理”讲清说透,议论文往往要将中心论点切分成几个分论点。在设置分论点的过程中,体现逻辑上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理的逻辑链,而逻辑链的严密性直接决定着“理”的说服力。

文章体现出作者具有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文中的三个论层环环相扣,形成了严密的逻辑链:万众瞩目——有仪式感——痛感——改变。正因为有严密的逻辑链,才显现出评选“金扫帚奖”的真正价值,昭示出“改变”的必然性。

三、有“思辨”,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在说“理”时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还要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电影《太行山上》有一句朱德总司令的经典台词:“毛泽东的地道战好是好,可是我认为,只要是能打胜仗的都是好战法。”它体现的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

惠辞章同学对颁发“金扫帚奖”让人难堪这一问题进行了如下两个方面的思辨:一是具体分析,对“金扫帚奖”的特点从形式、影响到作用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二是具体解决,不下猛药,焉能根治中国电影业粗制滥造的症结?

最后谈谈怎样才能做到以上“三有”。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三条历练路径:一要遇事勤琢磨,遇到大事小情,要善于琢磨出其中蕴涵的情理;二要积极投身辩论会,无论正方反方,都要能申述自己的理由;三要关注新观点,无论热议锐评,都要善于捕捉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以说,把“理”悟透说清之日,就是议论文登堂入室之时。

(编辑:于智博)endprint

猜你喜欢
辞章电影业见证者
古代热兵器发展的见证者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中俄友谊的见证者
沉痛悼念郑颐寿先生
80秒握手背后 惊心动魄30小时——媒体见证者“习马会”背后的故事
郑颐寿教授和他的“汉语辞章学”
辞章学新学科建设刍议
海峡两岸辞章学学术交流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