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的研究

2017-12-13 11:16潘梦璠
赢未来 2017年8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青少年

摘要:人际交往障碍是指青少年在同辈群体、家庭、教师以及与社会人群之间发生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与需要的不良互动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生活对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所处的环境对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有了心理障碍,这一现象不容忽视,本论文主要从其表现、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三方面对这一心理问题进行解读。

关键词:人际交往障碍;青少年;心理障碍

一、 人际交往障碍的表现

存在交往障碍的青少年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不能正确处理和上级的关系,如与老师或父母经常会为了一些小事而发生争吵。第二,不能正确处理同学或同伴的关系,不愿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他们疑心重,易神经过敏,喜欢独来独往,或是总以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显得很自卑,或是为了掩饰自卑,就摆出一副了不起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很虚弱,很怕被人刺伤,于是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由于人际适应不良,他们内心苦闷、情绪长期压抑,陷入寂寞抑郁之中。

二、 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

2.1 青少年的心理原因

究其心理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际认知偏差造成的交往障碍,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的偏差以及对他人认知的偏差。对自我认知的偏差主要体现在“自我中心”方面,而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晕轮效应①方面。

首先,拿“自我中心”来说,这是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当代青少年从小就养成的认知习惯,不管家长承认与否,这批孩子接受了太多太周到的太细致的照顾,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就应该享受最瞩目的关注和最唯一的厚待,因此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顾及他人的表现。其次,晕轮效应中大多表现为根据某个人的个别特征而对这个人的整体下定义,其中含有以貌取人的因素,因此,人际交往困难的青少年更不愿意接触外向的青少年,不愿改变,呈现出恶性循环的态势。②

2.2 家庭原因

通过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发展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积极地影响环境的同时也受环境影响,家庭作为影响青少年最重要的微系统对其社会化发展有着直接且明显的作用。而E.L.埃斯萨的同心圆理论③也论证了这一点,家庭是青少年们最近同心圆区,也是成人对儿童施加影响的主要环境。

而经研究发现,亲子关系中不安全会导致矛盾和不安全感,从而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④,同时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也会造成子女日后的交往障碍,因为过度的保护和控制常常会使子女形成过分害羞、胆怯、害怕的性格。

2.3 学校原因

儿童在早期的独立情绪发展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影响情绪的情景与事件在增加,而在学校方面,主要的情景对象便是玩伴或是老师,而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身心发生的变化,他们对同龄人之间的交往更加看重,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抵触的情绪,与老师的矛盾激增是青少年早期情绪体验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缺乏与父母或老师的有效沟通,这种消极情绪在短时间很难消除,再加上发育的个体在达到性成熟并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转变时会变得喜怒无常,会更加加剧这种消极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会更加消极、被动、不愿与人接触。

三、 人际交往障碍的解决方法

3.1教师方面

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对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建立存在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恰当的社会技能。首先,要注意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从而帮助学生克服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教师应该通过不断观察、主动问询、直接接触和同家长及时沟通等方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学生感到迷茫,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时,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心理调整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校是一个和谐的大集体。

其次,还应营造融洽的班级环境,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谐互助的氛围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或儿童是一种强力支持。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是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而班主任作为管理者可以通过班级环境的建设,消除环境刺激,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3.2家庭方面

家庭教育有着早期型、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⑤,家庭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包括家务劳动、青春期的教育、个性意志的养成等等,这样,就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强健的体格、健康的性情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这都为青少年今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人际交往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重要,可以帮助青少年增进对自身的认识,而现在儿童或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解决不再单单是一个群体的责任,它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其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差。

[2]李伯黍,燕国才. (2001).《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同心圆理论:埃斯萨指出,儿童生活的环境是由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同心圆组成的,最靠近儿童的同心圆是家庭及其成员,第二个同心圆是学校及其朋友,最外面的一个同心圆是社区及其社区帮手

[4]吴晶等.(2002).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心理科学. 25 (3).

[5]邹泓. (2003).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簡介:

姓名:潘梦璠,出生年月:1997年5月7日,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情绪疗法干预围绝经期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
初中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及辅导策略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浅谈如何克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
煤矿井下矿工酒精所致心理障碍的研究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
暖其行 正其行 22 名“五老”与30 名失足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