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淇
在“海鹰”青年突击队成立的短短三年内,不仅为广州航标处培养了大量的中层干部,更涌现了常鹏、左敏等在全国海事系统中都颇具“人气”的杰出代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故事,既是个人的成长奋斗史,也是青年突击队乃至广州航标处的一个精彩缩影。
航标处的优秀青年
和大多数海事人一样,2010年,常鹏从大学毕业后通过国考,来到了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航标处。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作为新人的常鹏,入职不久后便借调到广州海事局协助广州亚运会工作,持续半年服务广州亚运会,让当时还是新人的常鹏受益匪浅,快速提升了他的业务能力水平。
机会总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而作为青年人的常鹏无疑也是非常优秀的。2013年,在结束亚运会工作回到广州航标处仅仅两年后,常鹏就被提任运行保障科的副科长。同年11月,常鹏在全国直属海事系统航标职工岗位技能竞赛上获得了个人总分第一名的耀眼成绩。
2014年年初,作为副科长的常鹏加入了由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牵头成立的“南海文化寻根小组”,跟随小组将南海地区著名的历史灯塔巡游一遍,并将这些历史灯塔的历史背景及现况整理汇编成书,在后期的编纂过程中,常鹏成为了上半册《百年华光》编辑团队的主力之一。接触过这些大海中的历史灯塔,也让常鹏对自己的航标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热爱。他开始真正理解“船舶若是航行于海角天涯,航标的光亮就要照耀到海角天涯”这句话,它并不仅仅只是一句浪漫的话语,更是代表了航标人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责任。
红旗渠与突击队岁月
因常鹏休假回到家乡的缘故,记者对常鹏只进行了电话采访,常鹏告诉记者,作为“红旗渠”总干渠的主要工程之一,为纪念参与工程建造的300名优秀青年而特别命名的“青年洞”,就在自家附近,每次回去或者离开家时,这里都是他的必经之路。虽然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早已听过成百上千遍,但每每路过,常鹏心中依旧会涌起无限的感慨和共鸣。“红旗渠”的故事对常鹏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林县青年的那份闯劲与魄力,也被常鹏带到了“海鹰”青年突击队当中。
2014年10月底,作为广州航标处团总支的延伸,“海鹰”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常鹏担任第一任队长。他回忆道,“在成为队长后不久,我被单位选送到大连海事大学去攻读海上安全环境管理专业硕士,2015~2016两年一直认真攻读,但因‘海鹰青年突击队不时有紧急任务需要处理,所以我必须在广州和上海两地穿梭,同时要克服学习与工作之间矛盾的难题。”
“因为海上的气候条件总是阴晴不定的,所以我们突击队在出勤的途中经常会遇到极端天气。但只要是常鹏带队,一般我们都可以克服困难,继续行动。”说起队长常鹏,“海鹰”青年突击队队员李凤山首先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勇闯”。在他看来,常鹏是做事果敢、雷厉风行的人,海上无常的风浪总是让队员们带有忌惮,但只要常鹏带队,他就一定会鼓舞队员们战斗下去,直到任务顺利结束。“他自己总是会站在最危险的第一线,像那次给港珠澳大桥桥墩周围的灯柱安裝航标灯,由于灯柱上没有梯子,我们只能采取人托人的办法进行安装,这个时候被托举的那个人是最危险的,而常鹏往往便是哪里危险冲在哪。”
常鹏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了“海鹰”青年突击队队长的担当,也树立起了队长的榜样,那个在“红旗渠”故事下成长起来的“林县青年”,也成为了在风浪中屹立潮头的“航标青年”。
在路上的“林县青年”
立于潮头,而望未来。作为广州航标处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谈及未来的规划,常鹏着重强调了要“走好每一步,过好每一天,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现如今,常鹏被借调到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工作,但对于明天,常鹏坦言,只愿用踏实的脚步去丈量。正像当年那群林县青年一样,眼中脚下,只有那生死攸关的渠道工程。作为从林县走向南方大海的青年,常鹏也一如当年那群意志坚定、不怕牺牲的青年人一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奉献在航标事业中,寄情于蔚蓝无际的南海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