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衔接的思考

2017-12-13 16:19郭志祥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33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

郭志祥

摘要:针对当前工科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教学现状,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与专业基础类课程如何衔接六点思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33-0183-02

当前,工科院校计算机公共类课程体系主要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C++),计算机硬件基础等若干门课程,是本科各专业的重要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辐射专业光,基础性强,能力要求高,课程基本培养目标是让学员领悟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员扎实的计算机思维能力,使学员初步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把握理论精髓、通晓课程实践是学院未来从事相关专业的重要本领。整个课程体系是集理论性、操作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程体系,在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过十几年教学积淀,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内容知识体系、课程资源、授课方法手段、教员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显著地成绩。但从培养符合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高度、从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探索性的角度。计算机基础是学员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工具,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已经成为指导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当前工科院校的教学内容呈粗犷式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提供支撑的研究还不够,本文对当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 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体系的“普适”与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性缺失

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倾向于课程本位,内容多而杂,知识结构没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缺乏衔接,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没有实现均衡,综合性不够。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的改革都必须瞄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不能囿于教学内容设置的“普适”,几乎全部专业的接受都是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没有区别,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没有兼顾与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这对学员进一步学习没有打下基础及形成铺垫,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专业学习的实际需要,影响课程学习的最终目标,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工具方法。

1.2 教学内容广覆盖与专业基础课程相关性不足的矛盾

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是提高学员计算机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就目前来说,教学内容覆盖面相对较广,与专业没有有效衔接。教学内容不分专业,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千人一面。没有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不同专业的学习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应该不同,内容设置的思路更应该不同。要从服务专业角度出发研究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些教学针对某些专业较为冗余,要从中剔除。一些内容针对特定专业却较为单薄,需要予以强化。

1.3 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 “丛林效应”

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涵盖计算机专业四年的专业知识,内容杂而多,面面俱到,均涉及不深。造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员在一个章节的知识点需要计算机专业课程一学期才能讲完。内容繁多,犹如丛林中的动物一样,难以全部把握,对于没有计算机知识基础的新学员来说,内容繁杂,理论性太强,难以完全掌握,而对于以后学员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的作用相對有限。这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上的“丛林效应”不适用于专业学习需要。

1.4 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教学效果不适应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需要

作为学员未来从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这个工具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过于理论化、复杂化、甚至神秘化。在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上存在罗列计算机专业课内容知识的现象,这种状况造成学员被大量专业理论知识迷惑,计算机作为工具意义未能凸显,造成在需要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时候反而想不到计算机工具作为解决问题的现象。

2 教学思考

2.1 推进教学理念改革

消除“普适”的认识误区,促进与“专业”相衔接。计算机公共基础类课程设置一直以来存在教学“普适”误区,需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专业差异,使各个专业的学员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其后续专业基础知识建立有效关联,这样学员才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感兴趣,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感受到专业的氛围,构建基于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消除教学“普适”的误区。

2.2 研究基于不同专业特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开展基于后续专业学习需要课程教学改革是提高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质量内涵的有效举措。整合现有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套资源,做到精选课程内容,强调专业应用特点。要按照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科学配置课程内容,全面加强公共基础和专业应用融合。适当压缩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与专业方向知识紧密关联。通过设计行之有效地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公共基础与专业内容进行有效衔接,激发学员创造性思维,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锻炼学员分析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促进学员更好运用计算机工具进行后续专业学习。

2.3 研究实验教学模式

实验教学加强与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重点从与专业相关实验教学内容的设定,与专业相关实验练习题的设定,与专业相关的实验报告题目的设定等角度出发。

2.4 构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

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衔接的教学资源,提供计算机作为工具进行科研学习资料,当前,可以尝试建立基于专业需求的问题案例库,案例库中涉及的问题均是专业背景,可以运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加以解决。在一定程度可以引导学员基于专业学习思考,加强专业体验、体会专业科研氛围,同时有丰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学习资源,逐步形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有效衔接的资源平台。

2.5 研究多样化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专业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把 “学员扎实掌握计算机科学基本理论、应用计算机作为工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考核的重点,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模式。首先破除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惯式,加强过程性评价。不把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唯一标准,单元性考核评价、阶段性测验评价、特定性问题参与效果评价、课堂与教员互动效果评价。其次案例作品评价。教员设置具体问题,学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设计个性化的作品,如复杂文档的排版设计、主题网页作品、古老问题现代解法。作品展示可以真实地反映学员的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是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2.6 研究梳理教材体系

研究与后续专业基础课程衔接的教材体系。通过与各专业的教员进行有效地交流,一些与专业相关性差的内容将删除,将于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中,这是一有益的尝试,当前计算机公共基础教材存在这方面缺陷。在课程内容体系架构中,把握专业的差异性系,适当减少与后续专业课程关系不大的理论知识的简单罗列,增加与专业相关内容的教学衔接,重点突出教学应用性、针对性。

3 结束语

本文不拘泥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传统层面,着重从如何和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角度研究,研究课程教学如何衔接、继承、前者如何为后者铺垫等实际问题,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鲜明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 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2] 李冬梅,张持重,张耀娟,等.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设计图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10(3):161-164.

[3] 吴钢,陈露君.中美高校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比较及其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4] 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2-23.

[5] 蓝江桥,冷余生,李小平.中美两国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与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

[6] 钱萌,田东平.中美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7] 陶用之.官方統计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
试论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比较分析
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策略及应用
浅议初高中化学教学方法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