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院校开设粤曲课程的意义及可行性

2017-12-13 09:18高颜仙
神州民俗 2017年10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摘 要]粤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曲艺。近年来,我国高校建立曲艺学科的呼声日益高涨,2015年7月成立的“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表明了曲艺艺术与高等教育协合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广东各高校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担负起传承粤曲艺术的使命。本文分别从粤曲艺术、音乐院校的视角,阐述了开设乐曲课程的意义;从曲艺艺术与高校协同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省市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在语言、课程整合上的便利条件等几方面,一一分析了广东音乐院校开设粤曲课程的可行性。

[关键词]粤曲艺术;高等教育;高校传承;协同发展

前言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纷繁复杂,曲艺,作为由方言演变而来的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最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遗产。在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下,如何传承和发展曲艺艺术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全国各地、各相关部门都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措施,并不断开发新的传承渠道。曲艺艺术高校传承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被提出来的。

2015年7月,在辽宁科技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论坛指出了曲艺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肯定了高等教育对传统曲艺传承发展的重要作用。来自全国各地、各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集体发出了在高校建立、完善曲艺专业的倡议。为了使这一倡议得以实现,加快高校培养曲艺人才的速度,论坛成立了“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旨在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开设曲艺专业、开展曲艺教育搭建平台,在教学教法、教材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相互借鉴与交流,推动全国曲艺高等教育的发展。“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的成立宣布了曲艺学科建设和曲艺高等教育正式联手,这对于曲艺艺术和高等教育都不失为一种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开设粤曲课程的意义

广府、客家、潮汕是岭南地区三大文化,粤曲属于广府文化范畴,在广府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广东各音乐院校发扬岭南文化、传承广府音乐遗产责无旁贷。首届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论坛的召开,揭示了我国曲艺艺术今后在传承与发展渠道上的一种新尝试,同时也为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打开了新的思路,这对于曲艺艺术和高等教育来说,都是双赢的。广东各音乐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肩负起保护、传承非遗的使命,摸索出一条高校与粤曲艺术合作的道路,这在传承广府音乐文化和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上都具有深刻意義。

(一)为粤曲在高校的传承探索可行模式

从古至今,曲艺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都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实现薪火相传,粤曲也一直沿用这一原始而朴素的传教方式,然而这种状态显然是滞后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严重阻碍了粤曲的传承和创新发展,粤曲艺术拯待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学校教育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参与保护、传承粤曲工作这一方面,广东地区的中小学走在了大学前面,许多中小学不仅使得粤曲、粤剧走进学校,还形成了学校特色,堪称戏曲进学校的成功范例。例如,广州市南海中学,从2005年起开始招收粤剧特长生,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所具有粤剧特色的完全中学。该校不仅有学生粤剧社,还开设了粤剧校本课程,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每个人都会唱至少一首粤曲;又如佛山第一小学,是当地“粤剧、粤曲进校园”计划的曲艺训练基地,粤剧、粤曲不仅进入到学校课程,连学生的课间操都编入了粤剧元素的动作。佛山、南海是曲艺之乡,打造了不少粤剧、粤曲进课堂的特色中小学,这些成功范例为粤曲进入高校提供了经验。高等院校是学校教育的殿堂,聚集了大量的物资、人员、课程和科研资源,相比民间音乐的其他传承方式,高校传承是具有很大优势的。所以,粤曲如何利用广东高校的现有资源,在高校开通传承渠道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丰富音乐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校园文化

广东音乐院校粤曲教学可从音乐课程和校园文化两方面入手,探索出粤曲在高校传承的可行模式,为粤曲在高校的传承打开课内、课外两条通道,课内一是指课程渗透,二是指课程开设;课外主要指校园文化。粤曲作为课程进入到音乐院校里可先以课程渗透的形式进行,即将粤曲内容渗入到高校音乐专业课内教学中,这对原有课程来说,是一种教学内容、乃至模式上的丰富和扩充,可为原有课程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例如《声乐》课程,我国音乐院校一直秉承着学院派的课程理念,所选用的曲目多以美声、民族曲目居多,几十年间没有多少变化,这其实是不合乎学科发展与社会要求的,广东音乐院校的《声乐》课程完全可以加入一些粤曲元素的曲目,丰富教学内容。粤曲课内教学的另一方面是开设粤曲相关课程,例如专业课可开粤曲演唱、粤曲音乐伴奏等课程,公选课可开粤曲经典曲目赏析课程等,使音乐院校原有的课程设置得到拓展。

粤曲课外教学主要依托校园社团进行,通过组建粤曲社团,为粤曲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场所,提供训练与演出的机会,吸纳广大学生参与保护非遗活动,引导校园文化非遗传承潮流。

(三)填补粤曲进入大学本科教学研究的空白

由于我国目前还未建立曲艺学科,致使粤曲高等教育教学的缺失。虽前人对曲艺进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开展学习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在高等院校开设粤曲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却是空白的。目前关于粤曲学校传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广州市及周边城市的中小学,少数关于粤曲高校传承的研究,内容上也还停留在曲艺社团层面。缺乏关于粤曲本科教学实践的研究,没有可借鉴的应用策略和模式,其他相关研究也尚处于初级状态,并存在不少问题,可研究的空间还很大。因此,关于粤曲本科教学系统研究和实证研究,不仅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和应用意义,也填补了粤曲进入大学本科教学研究的空白。

(四)提高大学生自主参与传承粤曲的意识与能力

粤曲进高校,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学习粤曲的环境与机会,提高大学生参与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意识与能力。虽然国家提出保护非遗已有不短的时间,但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意识只停留在口号层面,因此,必须首先通过课程渗透、校园文化等方式,加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形成一种民族文化自豪感,生发自主保护与传承的意识,而后开设粤曲专业课程,使得粤曲教育教学从限制于专门的曲艺学校,流向高等音乐院校,一方面,形成更为广阔的粤曲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为这一群体提供更为专业的学习环境,以达到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的效果。

二、开设粤曲课程的可行性

曲艺在音乐院校开设课程不仅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具备条件的,有路径可循的。下文将从曲艺艺术与高校协同发展的趋势、相关研究成果、省市政府的扶持政策,以及在语言、课程整合上的便利条件等几方面,阐述其可行性。

(一)曲艺艺术与高等教育协作发展已成趋势

曲艺作为我国民间艺术形式,一直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更多的是以社团形式,籍以口口相传的活态传承流传至今。直到1950年8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戏曲学校”,曲艺作为戏曲的分支才被正式列入学校教育之中。1958年8月,粤剧也有了专门的学校,广州在当时市老艺人粤剧团附属少年粤剧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所艺术中专-----“广东粤剧学校”,设有粤剧表演、粤剧音乐伴奏等专业。为曲艺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梁玉嵘、潘芊芊、李敏华等。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曲艺学校教育主要是存在于戏曲学校里开设的课程中,没有专门的曲艺学校。1986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北方曲艺学校”,填补了这一空缺,直到今天,该校依然是全国唯一一所综合性曲艺艺术中专,办学宗旨是培养曲艺演员和曲艺创作人员。 “中国北方曲艺学校”的成立标志着曲艺艺术走上了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之路。

全国各地曲艺中专的创办,为曲艺界输送了大量的曲艺演员与创作者,也为曲艺进入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全国政协的提案《曲艺亟待进入高等教育体系》中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开展了曲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等院校12所;大专院校8所;2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设了曲艺相关课程或开展曲艺研究。曲艺进入高等教育的呼声也愈来愈大,目前已有30余所高校表示要与曲艺界携手努力,推进曲艺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等教育作为保护和传承曲艺艺术的重要途径,日益得到曲艺界、教育界的认同和重视,曲艺高等教育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粤曲作为广府地区的代表性曲艺之一,被排除在本地高校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之外,对于广东曲艺和广东高等教育来讲都未尝不是一种损失。广东各音乐院校应该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担负起传承粤曲艺术的使命。

(二)本土音乐进入高校教育的研究为粤曲课程的开设提供理论支持

由于曲艺高等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更多研究成果。但同属于民间、民族本土音乐范畴的其它音乐形式,比如民歌、民族器乐等高校传承模式的研究成果,以及一些成功典范,对曲艺进高校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到实践上都提供了支持。

我国关于本土音乐进入高校的研究进行的比较早,音乐院校里均设有相关课程,如《民族音乐概论》、《民歌》、《民族器乐》等, 这为各类本土音乐高校传承的研究搭建了平台,所以相关科研成果丰硕,且成果所涉及的方面得到了细化。例如,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如周亮的《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以花儿为例》一文,指出了民族民间音乐自然传承的局限与高校传承的优势,分析了高校传承的可行性并列举了成功范例,最后提出了民族民间音乐高校传承的策略和具体实施方案。吴珊的《高校音乐专业对地方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作用》,指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文化生态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物质条件优势。

课程实践理论研究方面,如黄颖仪的《岭南音乐在广东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一文,指出岭南音乐课程的开发使广东高校更具地方特色,并从岭南音乐课程建设、岭南音乐综合性教材撰写、岭南音乐课程评价方法三方面,对“岭南音乐在高校地方特色课程建设中的实践”进行了阐述。高颜仙的《广府歌谣进入广东高等声乐课程的探索》阐述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课程的必要性,并对广府歌谣进入广东高等声乐教学实践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黄梅的《论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性---以安徽省为例》在分析其可行性后,列举了包括培养学生兴趣、丰富课程内容和培养学生多元化听觉和本土文化理念在内的重要性。赵敏的《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不仅研究了高校声乐教学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的可能性,亦指出了高校声乐教学传承民歌的局限性。

社团传承理论研究方面,如谭丽萍、马达的《广州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粤剧粤曲研究---以广州大学曲艺社为例》一文,对粤剧粤曲社团在广东高校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大学校园社团与粤剧粤曲高校传承的相互作用提出建议。

以上这些本土音乐高等教育的理论性研究,特别是粤剧、粤曲高校传承的相关研究将对粤曲走进广东高校起到理论性支持,高校开设粤曲课程是有路径可寻的。

(三)“粤剧进校园”系列动作为粤曲课程的开设保证技术支持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戏曲、曲艺艺术,广东省为了响应这一号召,从2010年开始,举办了“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广东粤剧院为省内各大、中、小学举行了将近一百场的演出,使10万名学生受益,成效显著。为了深化这一活动,广东粤剧院已与中山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2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使粤剧进校园常态化。其中,星海音乐学院在推动粤剧、高校协同发展方面作了很多尝试。从2016年5月,在原有的“粤剧研习社”开设了粤剧唱腔、粤剧身段、粤剧伴奏三门选修课程,聘请广东粤剧院的专业老师授课,并在2016年12月成功举办了“广东粤剧院·星海音乐学院粤演剧教学成果汇报展”,反响强烈;从2017年9月开始,星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二年级开设了粤剧必修课程,粤剧导师正式进驻广东高校。1除了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作为广府文化研究基地,打造了独具广府文化特色的展示与学术交流平台,也具备了开设粤曲课程的条件。近年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由学院领导带领的一支学术团队,以研究岭南文化为中心,研究延伸到广府音乐文化的范畴,成果丰硕,为粤曲課程的开设打下了良好的研究前提基础。在多方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与粤剧、粤曲界的合作越发广泛与深入,2017年3月21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倪惠英艺术中心揭牌仪式隆重举行;2017年6月24日,“广东音乐戏曲表演实践教学基地”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成立,这无疑为开设粤曲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粤剧进校园”为粤曲高等教育课程的开设保证了师资,培养了典范学校。广东各音乐院校,在粤曲课程的设置理念、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完全可借鉴星海音乐学院的做法,结合学校自身的现有条件开展粤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教学中得出研究结论,对其他院校也具借鉴作用。

(四)开设粤曲课程的便利条件

1、语言条件

与国内其他曲艺形式一样,粤曲具有地域性方言特点,演唱时所使用的方言为粤语,广东各高校开设粤曲演唱课程是有其地利条件的。一方面,由于广府的核心地带---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电视台、电台等官方传媒均以粤语为官方语言,因此大多数广东人都懂粤语。而广东各高校的生源大多来自于本省,所以粤语在广东各高校中的使用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无疑为在高校开设粤曲演唱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另外一方面,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粤语流行歌曲风靡全国,使得国内年轻人间接接触到了粤语,为了唱好粤语流行曲,学粤语一度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追求,所以,那些到广东来上大学的外省学生,学唱粤曲时,在方言的问题上应该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2、课程整合条件

据笔者调查,目前广东全省共有81所艺术院校,开设音乐专业的有36所,这36所音乐院校都开设了《声乐》课程,大多以教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为主,个别院校还教授流行唱法。但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流行唱法,与粤曲演唱所追求的“美的声音”是共通的,粤曲演唱与以上任何一种唱法并不相悖。相反,不同的唱法唯有“取人之長,补己之短”,在演唱技术上才能日臻成熟。例如粤曲演唱可借鉴美声唱法所追求的高位置声音,反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可借鉴粤曲演唱时的曲艺表演方法,等等。事实上,《声乐》课程中现有的一些曲目,本身就具有很浓厚的地方曲艺的腔调,例如《故乡是北京》、《春来沙家浜》就是借用京剧腔调创作而成的声乐曲目,所以,粤曲课程可以依托《声乐》课程进行开展,从最初的课程内容渗透,逐渐过渡到开设专门的粤曲演唱课程。

除了《声乐》课程,广东部分音乐院校还开设有民乐课程,有自己的民乐小乐队,粤曲演奏、伴奏课程可以与这些原有的民乐课程进行整合。此外,每所音乐院校都设有《艺术实践》课程,为粤曲表演创造了舞台实践机会。

可见,广东各音乐院校完全可充分利用地域性有利条件,将广东大学生中具有极为广泛使用面的粤语方言引入到课内、课外教学中,课内可以通过与现有课程的交互,开发方言特色专业,为粤曲专业输送专门人才;课外通过现成的校园文化环境组建曲艺社团,扩大粤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途径,培养大学生参与粤曲活动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粤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广东最大的地方曲艺。近年来,我国高校建立曲艺学科的呼声日益高涨,“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教育联盟”的成立表明了曲艺艺术与高等教育合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广东各音乐院校应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在获得前人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持和广东省“粤剧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技术支持下,结合现有的人员、物资、科研等资源,利用方言、课程整合等便利条件,打开粤曲高校传承的多种通道,填补粤曲进入大学本科教学的研究空白,使得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校园文化更加合理、丰富,提高大学生自主保护、传承粤曲的意识与能力。从以上论证可以看出,在广东各音乐院校开设粤曲课程不仅是有意义的,同时是可行的。广东各音乐院校应当肩负起岭南传统音乐文化高校传承这一光荣使命,利用专业优势对粤曲这一艺术进行普及与研究,为发展与传承岭南传统音乐文化出力、献策。

基金支持:广州大学2017年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项目,项目名称:《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粤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及实践》。

参考文献:

[1]周亮.民族民间音乐在高校传承的趋势——以花儿为例 [J]. 甘肃社会科学,2013(01);

[2]吴珊.高校音乐专业对地方民间音乐传承发展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3(10);

[3]黄颖仪.岭南音乐在广东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4(07);

[4]高颜仙.广府歌谣进入广东高等声乐课程的探讨[J]. 岭南音乐,2012(6);

[5]黄梅.论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性---以安徽省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6]赵敏.高校声乐教学在传承与发展皖西民歌中的作用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2(8);

[7]谭丽萍,马达.广州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粤剧粤曲研究---以广州大学曲艺社为例[J].大众文艺,2015(3)。

作者简介:高颜仙(1969--),女,本科,研究方向:音乐学。全国高等学校音乐教育学会会员,广东声乐协会会员。曾获得“广州市优秀教师”与“广州市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广州市第二届教师艺术节比赛一等奖。现任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等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探讨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