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法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2017-12-13 00:43王雨菡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11期
关键词:法语教学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

王雨菡

摘 要:大学法语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由于课时、课程性质等原因,常常无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学到一门集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等更方面于一体的立体语言。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教学”成为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方向。相较于传统课堂,这一教学方式似乎更受学生的歡迎。因此,笔者将大学法语课程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辅助教学,并根据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所推送消息的阅读率等数据的统计和多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及公众平台辅助教学的效果等。

关键词:法语教学;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434;G62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21-0031-05

一、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行各业都将“互联网+”作为自身的改革方向,“积极发挥我国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1]。而对于教育服务方面,文件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服务模式变革。”[1]身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以这一要求为大方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思考分析。在了解各类互联网教学模式之后,最终将微信公众号锁定为自己的改革突破口,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法语教学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二、实践前提

1.教学需求

大学法语课程是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开课学期为第五、六学期,每学期60学时。使用的课本是由薛建成编写的《大学法语简明教程》,该课本难易适中,深入浅出,较适合作为二外教材。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较难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学时有限且学生没有语言基础,所以一整年的授课基本都处于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初级阶段。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及知识的全面性就会受到影响,造成的结果便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或是只学到了语言知识而对该语言根基于的社会文化了解甚少。

其次,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本,但语言会随着人类生活表达的变化而不断更新,所以课本内容难免缺乏时效性,如缺乏一些新兴词汇和网络表达法等。

另外,课本内容主要是大块主题性质的,如打招呼、吃饭、购物等,而某些日常词汇或口语表达却没有涉及。这不是课本编纂的问题,毕竟日常词汇和用语确实数量太多,而且这些知识如碎片般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对话场景中,难以归纳为一课的内容。所以我们便有了将碎片知识持续性地或归纳或分散地教授给学生的需求。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这个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

最后,高校公选课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态度松散,不重视课程。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教师需要扭正学生的观念,端正其学习态度;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在增加课程趣味性上下功夫。因此,如何提高课程趣味性便是公选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了。

面对以上教学需求,笔者考量了众多教学方法和渠道。经过权衡比对,微信公众平台在满足以上教学需求的同时,还具有操作方便,上手简单的便利特性。于是,笔者便初步确定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来优化教学。

2.学情调查

本课程的学生在之前几乎均未接触过法语。笔者在最初开课时向学生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主要涉及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具体诉求及其软硬件使用情况,以便进一步确认此次教学实践的可行性。该问卷调查部分结果如下(百分比为该项人数占全体参与调查人数的比例):

·手机上安装有微信的学生占100%;

·对微信的使用频率为“随时”或“一天用几次”的学生占91.08%;

·会看公众号推送的学生占93.17%;

·愿意接受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辅助教学活动的学生占88.12%;

·如果建立一个法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有关公众号推送频率,选择“每天”的学生占38.61%,选择“隔天”的学生占25.74%,选择“根据课堂内容需求而定”的学生占21.78%;

·相较于课堂学习,认为法语学习公众号应尤其具备的特性为“趣味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49.5%;

·比较愿意接受的公众号推送类型中,图文(91.09%)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最希望通过法语学习公众号获取的推送内容中比例最高的三项:法语及法国文化(歌舞,趣闻,视频等)65.35%,单词、课文领读/慢读 49.5%,课堂语法知识总结 48.51%。

由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客观上,学生的软硬件设备允许公众号的建立和运行,学生对微信的使用习惯将非常有利于本次教学实践的进行;主观上,学生支持并期待本次教学实践。因此,在确认公众号辅助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笔者最终确定了本次教学实践的实施。

三、实践过程

本次教学实践过程持续了两学期(八个月)的时间,分为前期准备、操作过程和后期整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

在将公众号公布给学生之前,教师需要先进行一些准备工作。首先,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并对该账号进行基本设置。之后,为了使该公众号更加正式,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笔者对菜单进行了认真地设计和编写。其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法语考试、法语字母歌、法国美食、法国电影和法国大牌等多个栏目。最后,设置“自动回复”。其中主要包含被添加自动回复、消息自动回复和关键词自动回复等内容。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设置,增加了公众号的互动性,也避免了公众号显得“简陋”的情况。

2.操作过程

操作过程主要涉及到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对公众号推送内容(即群发消息)的编写和发送,这也是本次教学实践的最主要内容。对关于这方面的安排,笔者在参考了第一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同时,也结合考虑了课本知识进度及教师时间精力安排等因素。endprint

(1)推送内容

本次实践是用来辅助课堂教学但又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因此推送的内容广泛涉及与法语和法国相关的各个领域。推送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学习类推送。这类推送多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但也涉及到对于碎片知识的归纳总结,具体分为单词/课文朗读、动词变位朗读、语音练习、数词小结、作业讲评、碎片知识等版块。其二,非学习类推送。这类推送内容最为丰富,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体分为文化,歌曲,文学连载欣赏(针对学习程度较好或对文学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等版块。其三,活动类推送。有关活动的发起、规则、投票等内容会在这一版块进行推送。

当然,推送的内容也应随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在第一学期结束后,笔者对于学生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学生希望能够提供单词和课文朗读音频的下载,也有学生提出每一课的单词、课文和动词变位的朗读音频散落在众多推送中,不易查找。所以在第二学期,笔者便将以上内容全部统一放在了菜单栏中,不再進行单次推送,方便查找。另外,根据公众号数据显示,虽然笔者选择的是为学生所熟知的《小王子》,但是文学连载欣赏版块的阅读率非常低。学生提出更喜欢“快餐式学习”,文学虽好,但在课业压力已经比较大的情况下,无法静心品读。因此,在第二学期的推送中,笔者取消了文学版块并相应提高了文化方面推送的比例。此外,在第二学期,学生已具备一些语言知识,所以笔者加大了组织互动活动的力度。

(2)推送频率

第一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38.61%的学生希望公众号可以每天都进行推送。但是对于教师来说,从确定主题到搜集素材、编写、校对,直到最后的推送,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每天进行一篇推送,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高频率的推送可能会让学生来不及消化所习得的内容,从而出现厌倦情绪。综合考虑后,笔者将推送的频率固定在每周2次左右。当然,根据不同的课堂内容及时事新闻内容,推送频率可能会被微调。

经过八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出的推送消息统计如表1所示。

注:①学习类的数词和语音知识在第一学期讲解完毕,故在第二学期没有再出现;②学习类的课文/单词朗读及动词变位朗读推送,如上文所述,在第二学期改为菜单栏内容,没有再单独推送;③非学习类的文学连载欣赏推送,如上文所述,由于阅读率过低,在第二学期将其取消。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公众号推送消息这一主要内容外,笔者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语音留言功能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语音测试:要求每人以自我介绍为主题给公众号发送一条时长40-60秒的语音留言。之后教师从公众平台接收学生留言并以回复留言的方式给出得分和评语。学生对于这次测试表现出了很高的新奇感和配合度。

3.实践数据整理

实践数据整理主要包含两方面:公众号推送消息阅读量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由于数据量比较大,所以整理与统计工作几乎与实践的进行是同步的。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实践结束后的短时间内获取实践结果,从而获得时效性最强的经验。

四、实践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笔者获得了宝贵的数据,并依此得到实践结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为大家呈并分析实践结果。

1.公众平台数据反馈

微信公众平台为运营者提供详细的数据统计(仅统计推送发出后7天内的累计数据)。笔者将数据整理后,进行了多维度的比对,对于公众号推送的阅读情况以及学生的阅读习惯有了较为准确的掌握。(下文阅读率指阅读人数占推送消息所送达人数的比例)

(1)阅读率走向

数据显示,相较于第一学期的0.34,第二学期的阅读率有了小幅下降,仅为0.30。(由于文学版块最初就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设计的,故在计算阅读率时将其排除在外)

而在进行实践的八个月中,推送消息的阅读率如图1所示。

可见,无论是两学期相比较,还是八个月相比较,总地来说,阅读率是呈下滑趋势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学习新鲜感的逐渐消失。“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在大学法语课程的学习中非常普遍:学生经常在选课时信心满满,但在过了新鲜期后,就会发现法语的学习难度较大,便开始出现缺课甚至弃课的情况。相较于没有公众号辅助时学生学习新鲜感消失的速度,以上阅读率下滑的速度已经让人看到了公众平台的正向辅助作用。而第五个月的阅读率峰值是因为彼时正是第二学期伊始,是学生重新充满新鲜感的时候。这便再一次证明了阅读率与学习新鲜感的正比关系。

(2)首日阅读率

首日阅读率即首日阅读人数占累积阅读人数总数的比例。在统计这一数据时,笔者将推送消息分为了学习类和非学习类两类,这两类消息的首日阅读率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学习类消息的首日阅读率为0.37,而非学习类消息的首日阅读率为0.58。分析原因如下:对于学习类消息,很多学生并不会第一时间打开浏览,而是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了需要,再回过头进行查看;而对于非学习类消息,其内容常常与时事相关或是较为轻松有趣,因此大部分学生会在初次看到消息推送的时候就进行浏览,并且基本不会出现二次阅读。但无论哪类消息,首日阅读数在总阅读数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这就像是刚出锅的饭菜更为吸引人一样。所以如何编写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进行阅读的推送消息,是我们在日后需要探索的。

(3)推送时段阅读率

推送时段阅读率指的是由于推送时间的不同,各个推送消息的阅读率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依此判断学生的阅读习惯并找寻出最佳的推送时间,为日后公众号的完善提供依据。具体数据见图2。

可见,阅读率最高的三个推送时段分别是午饭(12:00-14:00),上午(6:00-12:00)和下午(14:00-17:00)。这和笔者之前所预计的晚间阅读高峰有较大的不同。对此,学生表示虽然法语学习公众号的推送相较于课堂内容更为知识性减弱,但其学习属性还是明显大于娱乐属性的,所以在阅读推送消息时需要处于学习状态。经过白天的上课学习,学生在晚上较为疲惫,所以并不是非常乐意阅读推送消息。午饭阅读高峰恰恰就是由于学生在午间的疲惫感还不甚强烈,而且午饭后有一段午休时间,所以这时候翻看寓教于乐的推送是学生乐意做的。endprint

此外,笔者也从“周内”与“周末”的角度对推送时段阅读率进行了统计,结果分别为0.33和0.28。笔者预料在周末期间,学生处于放松的状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但是数据结果又再一次说明学生认为推送消息的学习属性大于娱乐属性。因此,相较于阅读推送消息,学生在周末时更倾向于出行或是进行纯粹的娱乐活动。

(4)内容分类阅读率

所有的推送消息被分为了学习类和非学习类,而每一类别又分为数个版块。从大类别来看,学习类阅读率为0.26(由于语音练习和作业讲评版块在课堂中会用到,从而影响阅读率,故不纳入统计),阅读率过低的文学版块(阅读率仅为0.09)属于非学习类,如果包含这一版块,则非学习类阅读率为0.23,若不包含这一版块,则非学习类阅读率为0.32。因此可以看出作为课后知识补充,学生更乐意阅读轻松的非学习类推送并倾向于“快餐式学习”。但由于微信公众平台仅统计消息推送后7天内的数据,而学习类数据的阅读具有其持续性(见上文“首日阅读率”部分),故这里提供的数据仅作为短时阅读率的参考。

从小版块来看,阅读率最高的是歌曲版块(0.34)和文化版块(0.31)。而单篇阅读率最高的三篇推送分别属于以上两个版块(歌曲1篇,文化2篇)。无论是这三篇推送还是歌曲和文化版块的整体内容,其时事性和娱乐性都较强,除了涉及新闻、电影、生活,还经常与网络流行事物有关,而这也是其受到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通过对微信公众平台所提供数据的多角度统计和比对,笔者观察到了很多学生的阅读细节和习惯,改变了自己的一些固有认识。这些具体数据所给予的反馈客观地呈现出了这一年教学实践的历程,也为日后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

2.调查问卷反馈

本次实践期间共对学生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准备阶段、中期(第一学期课程结束后)和终期(第二学期课程结束后)。笔者将答卷结果整理统计后,得出以下几个要点:

(1)阅读频率

在中期和终期的问卷调查中,学生中“在本学期有使用过本法语学习公众号”的比例都是100%。但是终期问卷显示,有21.6%的学生认为相较于第一学期,自己在第二学期对于公众号的使用频率下降了。其中72.7%的学生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其他课业压力较重,没时间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课程的矛盾一直存在,毕竟学生精力有限且专业课程压力较大,所以学生常常不得以“抓大放小”。但这一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从公共选修课教师的角度来说,需要在不斷的探索和尝试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2)阅读内容

第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65.4%的学生希望通过公众号获取与“法语及法国文化(歌舞,趣闻,视频等)”相关的信息。而相应地,在后两次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81.4%和82.4%的学生认为通过公众号的辅助,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便利;而“文化版块”在这两次调查中也分别以60%和74.5%位列“最常使用的公众号版块”前三(多选题,最多选三项)。这一调查结果是符合前文对版块阅读率的数据统计的。因为笔者教授的是外语类课程,所以学生尤其对这门语言所根基的国家、社会、人民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一结果,也部分实现了笔者最初的实践目标,即教授立体式语言,让学生了解语言这冰山一角下深藏的无限文化底蕴。

在初次问卷调查中,有49.5%的学生“希望获取单词,课文领读/慢读”的推送消息。在随后的两次调查中,分别有67.1%和45.1%的学生认为“课文/单词”版块是自己最常使用的。这样的结果还是让人比较安慰的,学生的学习诉求得到了满足,这便是对课堂教学最大的辅助。至于最后一次调查中45.1%的比例相对偏低这一情况,主要是由于第二学期的动词学习量明显增大,并且在课堂上检查动词变位背诵的力度也相应增大,所以在这一学期中,有76.5%的学生认为“动词变位”版块是自己“最常使用的公众号版块”。

(3)内容趣味性

49.5%的学生在初期认为一个法语学习公众号应尤其具备的特性是“趣味性”(单选题),这一点与笔者对公众号辅助教学的定位契合。因此在之后的实践中,笔者就尽量使推送消息具备“文字诙谐,图片有趣”的特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果然,在之后的两次调查中,分别有75.7%和64.7%的学生认为通过公众号,自己对于语言的兴趣得到了提升。

(4)关于活动

在这一年的实践中,共通过公众号举办了四次活动,其中下文的两次规模相对较大。

第一学期的“法语小伙伴”活动:举办于第一学期。将报名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由组织者每天发送不同主题的日常用语及朗读语音,为期两周,并在之后进行考核。有27.2%的学生报名参加了这一活动。在活动结束后,84.2%的学生认为本次活动“对于自己的法语学习有很大帮助”。学生认为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学到了碎片知识,对于课堂所学进行了补充和延伸,而且这样的活动使自己始终保持在学习的状态,很利于持续性学习。

第二学期的“动词变位比赛”活动:举办于第二学期。组织者为报名的学生每日发送3-4个动词变位及朗读语音,为期两周,并在之后进行背诵比赛。有25.4%的学生报名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有93.3%的学生认为本次活动是全部四次活动中对学习促进效果最好的。“通过比赛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有动力也有压力,记住大量的变位动词”,“有助于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等都是学生对本次活动的评价。

如果说前文的统计数据是客观反馈,那么问卷调查的数据便是主观反馈。这一反馈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本次教学实践的效果,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感受,并观察学生对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适应情况。

五、结束语

本次教学实践,是对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是一次具有一定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探索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微信公众平台展现了自身的优势:无时空限制,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吸收碎片知识;节约课堂时间,弥补课堂缺漏,延伸课堂内容;内容形式多样,具有实时性和趣味性;拉近师生距离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传统教育将被取代,恰恰相反,互联网式教学将为传统教学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让后者如虎添翼。“互联+”时代更需要教育,老师也更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更好地成才。[2]”教师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优化教学,如何建立自身和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互联网+式”教师,将学生培养成“互联网+式”人才,都是我们在日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china.com.cn/,2015-07-04.

[2]中国日报.互联网+教育推动中国教育迈向4.0时代[N/OL].www.chinadaily.com.cn,2015-06-16.

(编辑:王晓明)endprint

猜你喜欢
法语教学微信公众平台互联网
浅析歌曲在法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微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碎片化学习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法联合办学本科阶段中法语课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
ESP理论中教学方法对中法联合办学法语教学方法优化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