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童年的消逝视角分析儿童选秀节目
——以《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少儿歌手擂台赛为个案

2017-12-13 07:31
长沙大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当红成人化电视节目

何 静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基于童年的消逝视角分析儿童选秀节目
——以《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少儿歌手擂台赛为个案

何 静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电视机在中国已全面普及,但以其为主导的媒介环境却加剧了童年消逝的趋势,原因在于电视时代消解了成人与儿童之间的文化分界。以《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少儿歌手擂台赛做个案研究,对节目内容和节目元素进行详细分析,发现该儿童选秀节目存在过于成人化、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研究证明:为儿童打造专属的电视节目,需要电视媒介从业者、家长、学校及社会的通力合作,探索儿童电视节目的新发展路径。

童年的消逝;儿童选秀节目;成人化;同质化

一 中国儿童电视节目概况

我国的儿童电视节目肇始于1958年,与国内电视台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当年年底前各地(市)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开办少儿栏目、节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截至2016年,我国少儿类型频道共计36个。分析2016年的收视数据发现,少儿频道中上星级频道占据收视主体,中央级和省级上星少儿频道收视量合计占比超过80%(见表1),收视竞争集中于中央少儿、湖南金鹰卡通、北京卡酷少儿、广东嘉佳卡通四大平台。

表1 2016年各级少儿频道收视表现(71城市)[1]

国内儿童节目类型和收视率如下:动画片,如湖南金鹰卡通《喜羊羊与灰太狼》收视率2.084%,中央少儿《福星八戒》1.978%、《黑猫警长》1.62%[2]。动画片市场竞争激烈,一些潜力动画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益智游戏类节目,中央少儿《零零大冒险》第一季的首播收视率就达到了1.08%,湖南金鹰卡通《童趣大冒险》收视率1.60%。早教类节目的标杆中央少儿《智慧树》收视率0.83%[3]。科普教育类节目,如北京卡酷少儿的《卡酷动物园》收视率0.83%,中央少儿的《动物好伙伴》收视率0.78%、《芝麻开门》收视率0.27%[4]。益智玩具推荐类节目,湖南金鹰卡通《玩名堂》收视率0.63%[5]。综艺类节目,江苏卫视《了不起的孩子》六期收视率平均0.83,金鹰卡通《疯狂的麦咭4》全国网平均收视率为0.86%、市场份额4.1%,湖南金鹰卡通《童心撞地球》收视率1.82%[6]。杂志类节目,如中央少儿与全国亿万儿童相伴成长的《大风车》曾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少儿电视节目。

一项针对成都市四所小学12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小学儿童的收视兴趣(伊正慧,2016)发现,孩子最爱的电视节目类型为:动画片45%、少儿综艺节目29.8%、各种选秀综艺节目62%[7]。可见,当前综艺类节目更受小学儿童欢迎。在当下如火如荼的中国电视“选秀热”影响下,各类儿童选秀节目也应运而生,歌唱选秀类节目数量较多、风格趋同,如中央少儿的《超级童声》、金鹰卡通的《中国新声代》、辽宁卫视的《天才童声》、山东少儿的《唱响童年》。这些儿童选秀节目形式单一且同质化严重,出现儿童本位缺失、过于成人化、愚乐儿童等“伦理失范”问题,儿童失去了应有的童真,这种现状发人深省。

早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社会学家、教育工作者忧虑西方社会电视的普及会使儿童过早地进入成人社会。1982年,全球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了《童年的消逝》一书,提出“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正在导致童年在北美地区的消逝”的重要理论。按照波兹曼的主张,电视对童年造成破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电视致使了人个性的消失。当一个人居住在电子环境时,他所能接触的是经过大量复制的和他人相似的信息,这些信息消弭了人的个性。而童年是一个充满个性的阶段,如果消弭了个性,童年也就不复存在了。第二,电视所提供的图像主要诉诸于感性,它无法提供给儿童成熟所需要的理性。图画、图像是认知上的退化。电视提供了一种相当原始而又难以拒绝的抉择,它替代了印刷文字的线性逻辑,同时也使整个文明教育的严谨性变得无关紧要。第三,电视含糊了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成人社会有很多秘密比如性、金钱、暴力、疾病、死亡和社会关系等,印刷术隔离了成人和儿童,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可能知晓的社会秘密。电视以“无差别的接近性”,使所有人都有机会看到它,因此彻底侵蚀了儿童与成人间的界限。

二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节目元素分析

安徽电视台综艺频道《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少儿歌手擂台赛共开播了4季,从第2季开始以少儿歌唱才艺展示为综艺主题,已播常规节目信息见表2。凡年龄14周岁以下、喜爱唱歌、才艺出众的青少年儿童都可以报名参赛。节目拥有综艺频道年轻的主持团队,2014年2月8日前节目的3位评委是青年歌手+高校教师+主持人组成。现场方阵构成多样化,涵盖街道社区、地方村镇、医院、小学、幼儿园、食品公司、4S店等等。

表2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已播常规节目一览表

《小孩很忙》还推出过一些短期特别节目,文章选择四季擂台赛中12期常规节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

表3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抽取节目时间表

(一)人物元素

该节目选手主要来自安徽省内,外省的约占10.7%,合肥选手最多,约占36%,其次来自淮北、六安、蚌埠、淮南、宣城、阜阳。参赛频率最多的年龄段分别是10—12、7—9、5—7岁(见图1)。

图1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参赛选手年龄分布图

2014年2月8日之前,节目选手上台可以有推荐人介绍环节。选择父母亲推荐的最多,另外还有家里亲戚、老师、朋友推荐,两人组合一般互相推荐,包括介绍选手的长相、性格、特长、才艺、曾获奖项等情况。

(二)音乐元素

背景音乐动感、节奏感强,尤其是开场舞曲劲爆全场。据统计,选手大多选择香港和内地一些流行曲目,如《天路》、《最炫民族风》、《酸酸甜甜就是我》、《我相信》,其中蔡依林的歌很受选手青睐,演唱儿童歌曲的比例很小,只占8.6%,还有大约1/12的选手挑战英文歌。

(三)道具元素

选手的服装都经过精心搭配,女孩大多穿公主裙、礼服裙,或根据表演曲目穿民族服装;要跳热舞的穿露脐装、黑皮裤,基本都化彩妆,头发编辩、烫卷或盘起,少数带耳环;男孩有的穿西装戴礼帽,有的着唐装或韩日风打扮。

舞台绚丽,音响震撼,炫目的灯光效果,动感、时尚。主题颜色鲜明,灯效、布景做得非常考究,主持席、评委席、观众群都考虑周到。

(四)言语行为元素

主要包括主持人、评委和选手的言语。主持人比较风趣,语言轻松随意,间或拿选手开涮,激起选手向擂主言语挑战,但有时用语不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评委的点评大部分以鼓励为主,偶有出格言语。节目许多话题不符合儿童的身心特征。选手的自我介绍都是事先背好的,有的盲目自信,偶有过激行为。少数选手在唱歌之前进行模特秀、跆拳道、芭蕾、拉丁舞等才艺展示,演唱节奏感强的歌曲时配舞蹈动作。

(五)叙事模式元素

所有娱乐节目具有最基本的叙事模式——竞赛、征服、加冕,通过几位选手的PK征服现场评委的心,评委打分最高的选手即为当期擂主,授予绶带、手杖登上擂主宝座,完全就是加冕的形式。

(六)制作和包装元素

热舞会舞蹈工作室的表演者在节目开场秀中献舞,身着热裤短裙露脐装,引发全场沸腾,并用热舞迎出擂主和选手。通过后期编辑添加字幕突出精彩之处,补充声画不足,美化屏幕。在节目播出的同时也开通了短信直播平台,观众对选手的表现及评委的点评发表精彩评论参与互动。

三 从《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节目看“童年的消逝”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节目志在为全省的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倡导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生活状态。通过内容分析后发现该节目存在过于成人化、同质化、泛娱乐化等问题,扭曲了孩子的认知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思维。

(一)儿童选秀节目过于成人化

“所谓儿童成人化,是指儿童在思维、心理、语言及行为等方面超越了其实际年龄及生理界限,表现出近似成年人的倾向和特征。”[8]成人视角的渗透与凸显,造成儿童主体性的失语与虚无。长期与这种儿童电视节目为伴后,儿童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成人的价值观念影响,言行变得老成,丧失了应有的童趣和天真。

首先,节目的现场环境和叙事模式过于成人化。整个节目现场没有一点儿童元素,灯光闪耀,舞台绚丽,主持人衣着正式,评委表情严肃。正常的儿童节目,开场应该是儿童歌舞表演,而不是成人的舞蹈,现场应该具有儿童特色,比如布景颜色多样,背景图案丰富,主持人着装可爱等,总之,“在节目表达方式上,使用适合儿童的传播符号系统”[9]。虽然是儿童选秀节目,但节目的形式和比赛规则与成人的选秀节目相比无二。

其次,节目中的话题过于成人化,多次拿选手说事。主持人多次问选手在班里有没有喜欢的人,觉得擂主帅吗等无聊问题,话题过于成人化,天真无邪的孩子变成了大人摆布的玩偶,取悦大人的工具。

再次,评委和主持人的言语和行为不符合儿童的身心特征。主持人的用词如成家立业、专一的男人、新娘……完全用大人的口吻和选手交谈。甚至挑起选手和评委、选手和擂主之间的言语冲突和矛盾,引导选手向擂主挑战。评委没有用儿童的口吻作评价,在儿童面前展现一些不适合的字眼。有期男评委点评4岁的孩子:“你太迷人了,你在舞台上那小腰扭的,透露一种很骚气。”

最后,参赛者的表现也与年龄不符。一方面,他们的服饰、言语、行为成人化,超越年龄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才艺展示成为儿童选秀节目的娱乐看点。比如2011年8月25日的节目“当红姐妹花”组合来参赛,两女孩着亮片修身裙,脚穿高跟鞋,俨然是成人的形象。唱着蔡依林的快歌配合热舞,9岁孩子扭动腰肢、翘臀、动作妩媚,引得台下掌声一片,让她们完全没有了儿童的感觉,离场和大家飞吻告别。另一方面,选手的参赛曲目都是当下很红的流行歌曲,而选择与他们年龄段相符的儿童歌曲比例很小,这和节目组的要求有关。小选手唱着“你是我的爱人,你是我的牵挂”。

正常的儿童不应该过早地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过早地承担世俗的重负,美好的童年更不应该就这样在电视媒介的影响下提前结束。加拿大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孩子们同样可以看到电视中呈现的关于大人世界的描述,所以变得越来越‘早熟’,儿童时代与成年人时代的界限因此变得模糊了”[10]。卢梭“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在他看来,“童年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11]。因此,应该认识到儿童与成人是根本不同的,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去框架儿童的发展。

(二)儿童选秀节目中的儿童同质化

电视媒介大多被一些缺乏童年意识的从业者所操纵。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人按照他们的意愿来策划儿童电视节目。就算有时表现了儿童的单纯,也只是为了装点成人社会,表现成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此时的单纯己不再是儿童本性的流露,而是成为一种需要儿童学习和驾驭的表情,此类表情被电视工作者称为“电视操练”。

儿童在娱乐节目中的表现并非自我意识的表示,而是按照娱乐节目的制作模式去迎合娱乐化的行为准则,缺乏自身的个性。选手的推荐词严重同质化,漂亮帅气、能歌善舞、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曾获得XX奖项。节目中的80%的女孩都是公主打扮,身着蓬蓬裙,头戴皇冠或花朵装饰,涂脂抹粉,像是一个个精致的瓷娃娃。上节目精心打扮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有个选手穿着校服上台,主持人问:“别的小朋友上台都要穿好漂亮的衣服,你怎么穿校服?平时没穿够啊?”儿童生活的媒介环境里到处都是娱乐节目,在长期浸润下,儿童的认知被严重同质化,相当一部分选手谈到未来的理想都是成为一个歌星,因为歌星在台上万人瞩目、光彩照人。在少儿擂台赛中,一些选手的现场表现很有歌星的派头,和现场观众握手,招呼大家一起唱,把歌迷的献花抛给现场观众调节气氛。2011年9月第1季的总决赛选手获得冠军后,主持人问其感悟,小朋友说:“我要感谢《当红不让》栏目组,也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感谢3位评委老师,感谢鲁垚哥哥、潘潘哥哥和韩露姐姐”。俨然是成人选秀节目的获奖感言。

(三)儿童选秀节目泛娱乐化

电视这种以图像阅读为特性的文化形式,向童年推广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性情品格。观看电视变成了一种单纯使用感觉的活动,不再要求儿童与成人在文化特征上有明确的分野。文字时代被“娱乐时代”(叙事时代或图像时代)取代,电视节目出现泛娱乐化现象。当今电视媒体制作、播出过多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人为制造笑料、看点,“恶搞”、“戏说”泛滥,甚至用搔首弄姿、轻佻挑逗、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献媚观众。少儿选秀节目中部分参赛者装扮时尚性感、舞姿热辣妩媚、表述老练成熟。而这所有都与受众的正常认知——儿童是天真、单纯的代表,产生了极强反差。很明显,电视娱乐节目使儿童沦为了成人娱乐的对象。

《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节目中存在泛娱乐化现象。主持人人为制作笑料,戏说泛滥。比如“风一样的女子,简称疯子”,“你唱完后曹操就不是病死的,而是唱死的”这样的话语。2014年1月25日主持人问8岁的女孩怎么比别的小朋友皮肤黑,扯到长相再扯到钱多,指着评委逐一问女孩就那个长相你觉得他钱多还是钱少?话题相当无聊。评委多次拿选手的发型开涮,西瓜头里的一大帅,简称西帅,留蘑菇头就得得冠军……节目为一些儿童提供了作秀的舞台,比如某选手的当红宣言是安徽第一青春励志偶像美少年。小评委评判选手的标准:“你要是长的丑,唱的再好也不要 ”对于选手的评判标准局限于相貌、衣着等。为了制造看点,小评委语言犀利,毒舌,点评同龄人唱歌“十分的崩溃,太搞笑了”、“仙境被火烧掉了”。有相当数量的选手未来志向是当明星,反映出娱乐文化对小朋友的影响。媒介将更多的娱乐明星作为宣传的重点,这种由娱乐类文化构建的媒介中心人物影响儿童的心智,已成为某种成功人生的标志被儿童推崇备至。电视真人秀节目要想获得观众的长期支持与认可,一定要增强节目的文化品位和内涵,“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滥情、娱乐而不愚乐,平凡但不平庸”[12], 避免过度娱乐化。

营造适合儿童成长的媒介环境是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和全社会的责任。儿童电视节目工作者需要严把制作、审查、播出和收视等环节关,不断减弱儿童电视节目中的成人化、同质化、泛娱乐化倾向,引导儿童受众提高主观认知能力。在创意、策划和制作儿童电视节目时,应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关注童年的生活价值、提高儿童的节目参与度,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在媒介、学校和家长同心协力下,洁净屏幕空间,打造健康的媒介环境,还儿童一个理性独特的童年生活。

[1]卢文钊.2016年少儿类频道及节目发展回顾[EB/OL].http://www.csm.com.cn/content/2017/07-17/1625395486.html,2017-07-17.

[2]动漫收视榜.2016年年度收视榜中榜:新片萌动掀波澜,谁是动画IP之王?[EB/OL].http://news.ctoy.com.cn/show-29642.html,2017-02-28.

[3][4][5][6]动漫收视榜.10月动漫榜中榜——金鹰卡通“一言不合”收视就碾压对手[EB/OL].http://news.ctoy.com.cn/show-29074.html,2016-12-12.

[7]伊正慧.儿童视域下电视节目收视调查及分析[J].科技传播,2016,(5).

[8]何毅,潘玉驹.拯救孩子的童年:儿童成人化现象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9).

[9]陆文喜,陈琰辉.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和发展路径探索[J].当代电视,2010,(8).

[10]陈昌凤.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的影响[J].电视研究,2004,(8).

[1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艳,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贺锋烨.真人秀电视节目制作方法探析——以湖南卫视《变形记》为例[J].长沙大学学报,2017,(1).

(责任编校:陈婷)

AnalysisofChildren’sTVShowsfromthePerspectiveoftheDisappearanceofChildhood

HE Jing

(College of Culture and Medium, West Anhui University, Liu’an Anhui 237012, China)

TV has already been popularized in China. But the media environment is aggravating the trend of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for the era of television has dispelled the cultural boundary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Take the children’s singing competitionTheMostPopular—ChildrenAreVeryBusyfor case study. After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and elements of the program, the author has found that it is full of adultification, homogenization and pan-entertainment. Research has showed that to create children’s own TV programs, it is necessary for media practitioners, parents, schools and society to cooperate well with each other and explore a new development p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children’s TV shows; adultification; homogenization

G222.3

A

1008-4681(2017)06-0119-05

2017-08-15

皖西学院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童年消逝理论下儿童选秀节目研究——以《当红不让之小孩很忙》为个案”,编号:WXSK201618。

何静(1983— ),女,安徽六安人,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广告教育、大众传播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当红成人化电视节目
防晒进行时
幼儿舞蹈成人化教育之弊端及对策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少儿出版物过度成人化现象分析
当红明星卖萌窘照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初春,搞怪涂鸦最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