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网络平台促进区域教学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主题发言
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教学研究工作,是近几年教研形式上的新变化,因其快捷、实时、互动等特点获得不同层面教育同行的认可,但是,纵观不同层面的网络教研活动,其中存在诸多随意因素,效果也很难保证。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的张东兴老师,以沧州市前段时间成功完成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在线会客室第67期优课教研室活动为蓝本,从课题研究带动、学术团队建设、立体化网络研修模式和网络研修文化构建等角度,向大家介绍借助网络平台推动区域学校教学研究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特邀主持人:
沧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张东兴
主题研讨
今年上半年,沧州市教育局承担了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直播的第67期在线会客室“优课教研室”项目。这个项目是“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围绕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下开展学科教学、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应用等主题,以部优课例为凭借开展研讨活动,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优课教研室”频道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向全国播出,实现观摩学习教师和现场研讨教师的在线互动。
研讨活动由我策划并担任主持人,以我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组成的“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作为实施主体,以便捷高效的QQ学术群作为推动工作的平台,以沧州市育红小学王书玲老师执教的部优课例《俺爹俺娘》为载体,围绕“凭借信息技术实现阅读与学生的真链接”这一主题,采取了“教研沙龙”的形式,将优秀课例研究、区域课改成果展示、学科主题研究融为一体,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现场记录生成的研究成果。丰富的沧州教育科学研修文化成为本次活动的创新点,初步实现了沧州市教育科研活动从渤海岸边、大运河畔走向全国教育平台的目标。
根据中央电教馆提供的数据,全国浏览量最大峰值超过7700,移动客户端峰值超过5600,PC客户端峰值超过2700。据测算,全国以各种方式参加本次活动的教师超过20000人。
作为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项目具体实施单位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对我们承担的本次活动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形式新颖多样,研究成果丰富,不少环节设计很有新意,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主题得到了提升,为2017年度优课教研室如何开展示范了一条新路。
作为本次活动总策划和主持人,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国家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就是一个推动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舞台、大戏台,作为工作在基层的项目推动者,应该努力唱好“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与教科研工作深度融合”的大戏。
下面就以本次活动为案例,谈一下我们的实践探索和工作思路。
承担一期“优课教研室”的项目,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可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活儿”或者一件很重大的“事儿”。但是,作为地市级的教科研部门,我们跳出了这种固化的思维,把这项工作和我承担的“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区域小学语文教研工作的实践研究”这一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资助经费重点课题的研究结合了起来。我们明确了“带着课题研究的意识做优课教研室工作”的思路:这项工作是临时的,而课题研究是要持续三年的时间,利用网络进行区域教研工作则是长期发展的方向。基于这样的思路,我们做了如下的几项工作:
在优课教研室活动中亮相的教师都是课题组的成员,有部优课的授课教师,沧州市的专兼职教研员,沧州市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五·三·一”工程评选出的骨干教师,他们都对本期优课教研室的研讨主题“凭借信息技术实现阅读与学生的真链接”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组建工作团队时,我们还兼顾“学术”和“技术”两个角度。参加研讨的22位现场人员有6位技术人员,他们也是语文教学的骨干教师,也要参与到研讨的过程中来。
我们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已经纳入了“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的区域组织,这个学术团队以300余名沧州市小语会的会员为骨干,依托“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QQ群吸纳了2000名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市级骨干教师组织起来,建立了近100人的“沧州语文人”名师工作坊。与市级教科所对接工作的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也是这个名师工作坊的成员。这样,我们就组建起了“金字塔”形的研究队伍,使得研究工作既能“推动”,又能“推广”。
我们通过下发正式文件的方式,通知参加研讨的人员所在县市区和学校,要求基层单位提供时间和经费等方面的便利。这样,在具体落实研讨任务时,就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本次优课教研室活动凭借的部优课例,是运河区育红小学王书玲老师执教的冀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俺爹俺娘》。其内容是冀教版教材中独有的一种形式“阅读链接”。关注这类教材的研究,既可通达“课内阅读”,又能延伸到“课外阅读”,还延伸到综合学习活动。
我们给参加研讨的教师布置了这样一些具体任务:
(1)了解教材内容,体会“阅读链接”这类教材的编写意图。
(2)观摩研究部优课例《俺爹俺娘》。
(3)进行相关阅读:名著《俺爹俺娘》,美文佳作《回忆我的母亲》《父亲的爱》《回家问问妈妈》。
(4)观看纪录片《俺爹俺娘》。
(5)总结冀教版教材“阅读链接”的教学案例。
(6)总结人教版教材中体现“阅读链接”思想的教学案例。
(7)总结和推广学校、班级推动读书活动的经验。
“优课教研室”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播出了几十期,虽然各有千秋,但多数还是没有跳出三四个人“访谈”的僵化模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与中央电教馆和省教育厅项目负责人积极沟通的基础上,坚定了做“教育创客”的信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决定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
研讨活动采取教学沙龙的方式进行,创造一种轻松愉悦、富有文化气息的研讨氛围。
另外,我们安排两位在日常教学中对“思维导图”的运用比较有研究的老师,在白板上利用“思维导图”来做研讨记录,生成研讨的成果。这样的安排,使“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在研讨中也能得到体现。
研讨中,我们精心设计与推动书香校园建设相关的读书文化创意活动——向部优课例授课教师所在学校(也是研讨现场所在学校)捐赠图书,形成“流动书车”,让研讨的人和观摩的人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今后推动学校和班级的阅读起到促进的作用,也对全国各地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启迪作用。
该活动,由项目主持人主持,参加人员除授课教师、专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还邀请参与“亲子网络共读”活动的家长和学生现身说法,邀请在阅读推广方面有突出亮点的运河区解放路小学、新华区建兴小学、渤海新区实验小学、沧州市育红小学进行经验介绍。这样一个多元组合、多向互动的研讨现场就构建起来,比起三四个人的简单谈话应该丰富得多,俨然成了一场关于学生阅读活动推动的经验交流会。
我们在录播现场布置了两个“现场直播台”,录播和直播时,我们在“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群和“沧州小学教学管理者”学术群这两个2000人的QQ群同时进行视频直播。5月9日的录播活动,全市400多所学校组织超过5000名教师、500余名学生在会议室、录播室、办公室里集体学习,达到了活动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为区域网络研修的推进做出了示范。
沧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张东兴
张东兴与老师们研讨
在研讨环境的布置上,我们也突出文化味道,除了显示“优课教研室”的统一logo,还显示本期研讨主题“凭借信息技术实现阅读与学生的真链接”的背景墙,研讨主题的两边则设计了两个学术群的徽标以及“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我们的队伍像太阳”这两句体现团队形象的宣传语;开展了育红小学开展“读书美少年”主题摄影征集评选活动,以“孩子读书的精美瞬间”为内容,挑选优秀作品,布置成文化墙,展示孩子们鲜活而真实的读书生活;主持人的背景是古朴典雅的《俺爹俺娘》这套珍藏版图书的封面;连前方摄影师的背景都安排了《俺爹俺娘》中的经典摄影作品……浓郁而淡雅的文化气息成为本次研讨沙龙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沧州市教育局主管领导组织了工作协调会之后,我们的项目推进就依托网络进行。我们先后在“沧州语文人”名师工作坊QQ学术群利用群视频召开了五次项目推进会,又在学术群中及时发布“任务推进进度”,明确节点要求,一步步完成准备任务。
这样,利用网络平台,及时而便利地进行工作部署和推进,为顺利完成最终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按照以往的传统思路,我们总是囿于“搞一次活动”“完成一次任务”这样的思路,而现在,我们把其放到区域教科研工作创新的高度,放到省重点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另外,我们还注重从学术团队的建设和研修文化的构建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谋划本项工作。
如前所述,通过此项工作,我们沧州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团队的构建会迈上新的台阶。
市、县两级专兼职教研员进行学术引领。
学术和技术兼备的管理团队在日渐成熟。
参与活动的骨干教师在学习研讨中成长。
名师工作坊的其他骨干教师在见习中开眼界。
其他基层教师通过网络享受优质教研活动。
通过学术活动扩大“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在全省乃至外省的学术影响力。在网络研修活动中,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已经通过网络向全县进行全程直播,这也让沧州小学语文学科的网络研修从“渤海湾”走向了“大西北”。
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还不断从“研修文化”的角度去创新,去构建,去完善。
我们通过研修活动和项目推进,致力于弘扬“共享语文每一天”的教育思想。
我们努力探寻学术群的“月主题研修+每周话题+即时互动研讨+特色品牌栏目”的网络研修模式。
我们又更新了学术团队的文化宣传短片《我们永远在一起》。
我们设计完成了“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的徽章。
我们购置了“沧州语文人”学术团队的志愿者服装。
我们用“公开招募”的方式确定了现场研讨的人员和思维导图的记录员。
我们借此推动骨干教师的读书活动。
我们开始为每次的主题活动制作“美篇”。
我们建立健全了研究活动的档案,进行过程管理。
……
在“教育+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正在努力做“教育创客”。当我们的这项优课教研室工作使我们的种种美好设想得以实现的时候,我们将继续我们探寻的脚步,真正借助网络平台提升整个区域的教师专业成长水平,将教科研送到每一位基层教师身边,让每一位基层教师在团队中成长,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