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熊+郑绍江
摘要:云南各地上座部佛寺景观类型丰富,且各具特色,在中国佛教景观中独树一帜,丰富了世界佛教景观的内容。本文重点对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观的类型进行探析,总结各类型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以便寺院景观在传承过程中文化多样性更好地得以保留。
关键词:上座部佛教;寺院景观;类型
南传上座部佛教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在国内则主要散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区,上座部佛教对当地世居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佤族等民族的社会、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佛寺作为佛教思想的物化形式与承载空间,是佛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上座部佛教初传云南时,南传佛寺规模较小,造型原始古朴,房屋结构简单,用料粗糙,大多是竹木搭建、茅草覆顶,后来由于统治者的推广而日益普及。傣族地区对外交流频繁,并吸收了中原和东南亚地区的各项技艺与文化精华,使得佛寺建筑技术水平逐渐提高。《云南民居》形容其“结构简单,却取得如此变化效果。用意之巧,令人赞叹”。
国人早在《易经》诞生之前,就善于用分类取向的方式来归纳天地万物。现代意义上通常称为类型,即一种分组归类的方法。用假设的各个特别属性来识别类型的成分,通过在各种现象之间建立一定关系,进而论证和探索。上座部佛寺的建筑主要反映在佛殿与佛塔两种类型上,西双版纳和德宏由于受到周边环境和不同文化的影响,佛寺呈现出各异的形态。从建筑样式上概括起来可分为干阑式和落地式两大类,此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汉、傣文化交融现象的综合式。干阑式佛寺以德宏瑞丽的“奘房”为代表;落地式佛寺主要以西双版纳和临沧地区的“缅寺”为代表;综合式佛寺则散布在德宏芒市、陇川一带的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地区。
一、干阑式
干阑式建筑普及长江以南的众多地区,承袭了上古时期林间巢居的传统。云南则以傣族民居竹楼为典型,这类竹木结构、茅草覆顶的干阑式建筑,一层架空,二层供生活起居,宽大的前廊可供行人避雨和遮阳,房前露天空地作为晒场。通透的空间由林立的木柱及舒展的歇山式屋顶构成,是傣族干阑式民居的最大的特征。此类建筑在功能上极大地适应了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德宏瑞丽的村寨佛寺基本上还保留着干阑式建筑特点,如大等喊奘房,喊沙奘房等。瑞丽紧邻缅北掸邦,并从当地引入南传上座部佛教,因而寺院建筑风格、造像形式及点景陈设都体现出浓郁的缅北气息。
干阑式佛寺建筑现今在瑞丽保留较多,茅草覆顶已逐渐消失,更换为多层重叠的镀锌铁皮屋顶,屋面坡度平缓,屋顶出檐短浅。与西双版纳佛寺众多建筑连廊组合不同,瑞丽佛寺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组合,而是将不同的功能区安排到一座佛殿中。故佛殿建筑规模宏大,经殿门引廊上至二楼到达主入口,进入佛殿必须脱鞋,殿内地毯铺就,高座上仅供奉释迦牟尼佛或与其弟子的群像。僧舍紧接佛殿,室内空间并没有明显分隔,然而建筑外观上屋顶造型却是各自独立。戒堂有时也在佛殿中划分一个区域来充当。殿内陈设点景多为佛幡与伞盖,殿外多为幡杆和瑞兽,或者是笋塔。与西双版纳不同的是,瑞丽佛寺中會增加一座泼水亭,以干阑式亭台或有柱无墙的亭子最为常见。就佛塔而言,西双版纳常见的是实心塔,而瑞丽佛塔却有不少是空心的,一层留空,在中心柱周围供奉佛像,喊沙奘房内的佛塔即是如此。
二、落地式
落地式南传佛寺主要流行于西双版纳地区,由于受泰国北部影响较大,延续了传统宫殿的形式。版纳佛寺主要由大殿、僧舍和鼓房三个部份组成。佛殿坐落在地基平台上,以石礎隔潮,上立粗大的木柱,呈矩形状纵向排列,大殿中部的几根木柱贯通屋顶,端部梁架保留中柱,柱间穿插的横梁承载屋顶的重量。屋顶体量巨大,坡面陡峻,在平行的横椽上钩挂平板缅瓦。屋面多会重叠2-3层,中间留缝以便通风采光。上层双坡屋面与下端四坡屋面,构成了佛殿的外形。
殿外通常会在前廊右侧修建戒堂,左侧安置原始宗教神龛,勐罕曼短、曼乍与曼景匡寺都是这样。戒堂是版纳缅寺中另一个重要建筑,外观类似佛殿,体量却很小,因为是僧侣传戒诵戒的专用场所,并不对外开放,除非佛爷特许。戒堂前廊台阶入口处供有“吉祥法轮石”,有的佛寺戒堂会在石外置栅栏锁闭。景真寺戒堂则独立于佛殿外,造型精巧别致。笔者曾有幸得到景真寺佛爷特许,由小沙弥(帕囡)带领拜访过戒堂景真八角亭。版纳佛殿左侧神龛有一个单独的体量略大,其余则连排布置于边上及围墙内侧,这算是上座部佛教对地方文化的包容后产生的特殊景观形式。曼春满寺的神龛处在佛殿右侧前方木结构连廊内,背靠围墙,这种做法比较少见。僧舍在西双版纳佛寺中更新换代比较快,很多文献上记载的佛寺,僧舍基本上都已添加了较多的现代功能设施,不过外形还保持着传统的造型。
临沧、思茅地区的佛寺也为落地式,已完全用汉式建筑的抬梁式榫卯结构。但平面还保留着南传佛殿的矩形布局,平行的四列木柱支撑二、三重檐的歇山顶,屋面舒展,由汉式筒瓦铺就。主入口的两面墙壁上,分别开设精雕细刻的格子门窗,殿前有重檐牌楼联通室外,牌楼中间的两根柱子上,饰有完全汉化的盘龙木雕,涂以金漆,极为醒目。临沧地区的戒堂类似汉地的楼阁,体量也较小,有四、六、八边形等样式,屋顶多为二、三重檐的攒尖顶。
三、综合式
德宏芒市毗邻汉族聚居地,佛寺建筑也吸收了较多的汉文化。原本底层架空的干阑式,空间也逐渐趋于地面化,芒市菩提寺底层架空约1.5米,五云寺架空约0.6米,佛光寺已直接为落地式。类似菩提寺和五云寺这样无墙基的干阑式奘房,当地俗称楼奘。而佛光寺这样有墙基的落地式奘房,当地俗称地奘。虽然芒市佛殿地面结构形式变化较多,但布局仍采用南传佛寺纵向贯通、山面进出的方式。主入口与临沧、思茅佛殿一样,增设三叠式牌楼为室内外过渡空间,佛殿正立面设圆洞门,平时并不打开,而是从两侧通道出入,通道外侧有雕花阑干加以围护。佛殿内的布置与陈设尚保留南传佛教特点,与版纳缅寺不同,佛像前两侧常供奉一男一女两尊神像,梁上悬挂幡布与伞盖,其中伞盖尤其多,佛殿内梁上甚至挂满。
四、结语
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观类型丰富,是世界各类文化交流下产生的结晶。在具备寺院景观共性的基础上又别具个性。云南上座部佛寺建筑,既有采用南方干阑式的造型,如德宏瑞丽奘房,又吸收了东南亚地区重檐多面坡的屋顶造型,如西双版纳缅寺,还有借鉴了中原特色的高台基和抬梁式屋架造型,如德宏芒市佛寺。对云南上座部佛寺景观的类型进行研究,总结各类型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分析成因,溯清源流,以便寺院景观在传承过程中文化多样性更好的得以保留。
【参考文献】
[1]《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杨大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3]吴之清.贝叶上的傣族文明:云南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社会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季熊(1983-),男,汉族,云南曲靖人,讲师,硕士,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文化景观。
通讯作者:郑绍江(1979-),男,汉族,云南曲靖人,副教授,博士,西南林业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民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