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知识的迁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2017-12-12 18:12廖利霞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迁移教学效果数学

廖利霞

摘 要: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地利用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有机地运用学生以前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消除学习新知识的畏惧心理,把学生思维引到新知中,达到顺向迁移,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迁移;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174-01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他们有自己的数学思想。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有效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促进顺向迁移,让学生“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和“乐学”数学。

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运用迁移规律,有机地运用学生已有的基礎知识和基本技能,去促进,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谈谈怎样利用知识的迁移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联系生活实际,用旧知迁移变抽象为具体形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搭建桥梁。如教学二年级《认识钟面》时,我把时针比作又矮又胖的,把分针比作不胖不瘦的,秒针比作又高又瘦的。在教认识时分关系时,我出示钟面教具,在钟面的分针上贴上一只小兔子的粘贴画,在时针上贴上一只乌龟的粘贴画。拨动时针和分针,把时针和分针对准数字12。告诉学生:把分针比作兔子,把时针比作乌龟,此时,兔子和乌龟要进行赛跑,同时从钟面上的数字12出发,当兔子跑了一圈回到数字12时就同时停下来。这时,乌龟从数字12走到数字1的位置,即走了1时;而兔子走了一圈,即走了12个大格也就是60分,因而得出“1时= 60分”的结论。通过具体形象人物、动物的比喻和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使学生轻松、自然地理解时分的关系。又如教学二年级《方向与位置》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举起右手,再举起左手。接着,指名说说他左边的同学是谁,右边的同学是谁,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然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仿照互相说一说。学生说明白后,教师指出地图上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引导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方位知识直观地引出新的方向知识,学生容易接受,无畏难情绪,易于启发思维,教学效果好。

二、利用旧知识顺迁移

把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以旧带新,再化新为旧,如此循环往复,既使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又理解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回忆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乘法时,先让学生用加法计算:“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2 + 2 + 2 +2 = 8),但是,如果5个2相加,10个2相加,16个2相加......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就太麻烦了,而且解决问题效率会很低,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计算呢?从而引出新的计算方法“乘法”。这样促进学习的迁移,接着学习怎样写乘法算式:2×4 = 8 。然后提问:在乘法算式中“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8”又表示什么?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专门设计一组训练题。例如:

1、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2+2+2+2+2+2 =( )×( )

3+3+3+3+3+3+3+3 =( )×( )

1+1+1+1+1+1+1+1+1+1=( )×( )

10+10+10+10+10+10+10=( )×( )

2、一共有多少个△?

△△△△

△△△△

△△△△

加法算式:( )

乘法算式:( )×( )

这样突出了重点,既使学生理解乘法知识与加法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又让学生容易掌握新的计算方法。

三、利用童话故事促进迁移

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讲述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例如教学《认识平均分》一课时,出示情境图,教师先给学生讲一个小猴的故事:森林里住着小猴吉吉一家,猴爸爸特别爱他的两个猴宝宝,他经常给猴宝宝带些好吃的。一天,猴爸爸在果园里摘了8个桃子带回家。猴宝宝可高兴了,一会就吃完了。猴哥哥吃了5个,猴弟弟吃了3个,这时,猴哥哥高兴地舔着嘴唇,猴弟弟可不高兴了。同学们,猴弟弟怎么不高兴了呢?它们分到的果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多?(不是)于是猴弟弟就觉得特别不公平。小朋友,怎样分这8个桃子才公平呢?然后让学生用8根小棒代替8个桃子分一分,使每只小猴拿到的桃子同样多。以此为基础再出示例题:

有12条鱼,要分给4只小猫,而且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问每只小猫分到几条鱼?让学生用小棒试着摆一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象这样把东西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从公平、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迁移就自然形成了,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从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著名心理学家比格曾说:“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由此出发,教师应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结合具体课程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创设情境和利用教育契机去促进积极迁移的发生,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迁移教学效果数学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