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
摘 要:当前,国家已在部分海事法院试点“三审合一”,海事刑事审判工作在保障海上交通安全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然而,作为工作起点的两法衔接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入罪标准不统一、证据对接不顺畅是两大突出障碍。所以,可以通过明确入罪标准、理顺证据对接等措施完善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
关键词:海事行政执法 刑事司法 衔接 船舶碰撞
1.引言
船舶碰撞是海上交通中的多发事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完全由技术原因导致的船舶碰撞事故已不多见,航行安全更倚重于船员的操作,人为因素已经成为事发的主要原因,加强对人为风险的控制也成为海事预防的重点。航海风险的存在决定了国家对船员责任的减轻,所以,针对航海事故,往往只规定民事、行政方面的责任承担,船员很少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后果承担刑事责任。但现实状况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运量逐年大幅增加,船舶碰撞事故也持续多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事故中个人渎职、懈怠情况明显,单纯依靠民事、行政方面的规定已不能对此起到遏制作用。在事故高发、惩处缺位的情况下,刑法的补充性功能应当被被纳入视野。《海上交通安全法》规定,对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员,必须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海事行政执法部门在实际执法过程中如何把握和操作却没有明确指示。另外,由于船舶碰撞事故调查的专业性较强,在处理时,刑事司法部门往往需要海事行政执法部门的配合。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海事管理水平,增强事故处理能力,对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2.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之间的衔接障碍
2.1入罪标准不统一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明确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违法事实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必须向公安机关移送。因此,移送案件的首要条件是“涉嫌构成犯罪”。但实践中的问题是入罪标准不够明确,导致海事执法机关难以判断所发现的犯罪事实是否属于应当移送的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基本上是根据陆地犯罪而制定的,适用于海上犯罪常常出现不协调的情况。例如,交通肇事罪的立案标准主要是事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数额。但船舶碰撞事故中,人员失踪是常态,人员伤亡往往无法明确。并且,海上交通运输中的船舶、货物价值都比陆地运输高很多,如果仅从损失数额考量的话,船舶碰撞事故基本上都会达到犯罪标准,这显然不符合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2.2证据对接不顺畅
海事行政执法中,证据的收集、固定和移送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案件能否进入刑事司法程序。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在性质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对证据的处理也有很大不同。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证据材料,可以作为刑事诉讼证据使用。但是在海事行政执法中,海上多变的自然环境导致证据收集困难,并且难以固定保存,海事行政机关在处理事故时只能按照行政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不可能同时兼顾刑事司法中的证据规定。而海事行政机关调取的证据往往是不可还原、不能复查的,是案件定性中与事故现场最为接近的证据。这在船舶碰撞事故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作为海事调查结论的《海上交通事故报告书》是认定事故责任的主要依据,在刑事审判程序中,也具有证据法上的优先效力,是认定交通肇事罪的最重要证据。根据2012 年《交通运输部关于海事管理机构向交通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海事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时,应当附有海事调查报告;如果不能附上,可先行附上草案并在形成报告后及时补送。由于海上碰撞事故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材料的收集、责任的判明、报告的制作需要数月时间,远远超过公安机关的立案期限,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也很难适用。这些现实问题都导致了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困难。
3.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完善
3.1明确入罪标准
对海上犯罪入罪标准的界定应当充分考虑其特殊情况,改变一般刑事规范中“重陆轻海”的局面。具体到船舶碰撞交通事故中,一方面应当重新解释“人员伤亡”,将失踪人数计入死亡数额。实践中,海上船舶碰撞造成人员失踪是一种常见状况,如果仅仅把人员死亡作狭义理解,那么可能會造成案件达不到刑事入罪标准,放纵肇事者,更不利于海南救助。另一方面,应当大幅提高财产损失的入罪标准,制定单独的、与海上交通相称的数额标准,解决目前海陆失衡的问题。这是因为海上交通肇事财产损失数额整体较高,不能直接套用陆上交通肇事的财产损失标准,否则会导致犯罪圈的实际扩大,对航海业的发展产生制约。
从长远立法来看,可以探索增设海上交通肇事罪,从犯罪构成方面与陆上的交通肇事犯罪区别开来,以降低船员职业风险、控制海上交通犯罪。海上交通肇事与陆上交通肇事行为从主体到主观方面、从因果关系到损害后果,都存在巨大差异,混同立法会导致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境。例如,船舶碰撞事故中船员刑事责任的分担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航海是人类一项古老的探险活动,单纯依靠任何个人力量都不可能完成。船员只有做到相互合作,才能共同抗击海上风险。同时,岸上工作人员的协助对航行安全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基于这些特点,船舶碰撞事故牵涉人员众多,例如船长、轮机长、值班船员、非值班船员、引航员等。那么,如何分别确定他们各自的刑事责任就与陆上交通肇事的处理有着根本区别。
3.2理顺证据对接
在海事事故处理中,海事调查结论是行政处罚的主要依据,海事调查收集的证据也可以用于刑事诉讼,所以最理想状态是严格取证过程,使海事调查证据符合刑事诉讼证据标准。这样不仅便于刑事审判,而且在移送案件时也不会出现阻碍。要想达到这种状态,首先要区分海事行政部门与刑事侦查机关之间的取证责任。海事行政部门的调查在性质上属于行政调查,所以其取证责任应当限于《事故调查报告》所列证据。海事行政部门应当对调查报告中的证据负责,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和取得手段的合法性。对于事故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海事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甄别判断,并能说明其来源。只有这样,案件移送后才可能被司法机关接受。超出《事故调查报告》范围的证据,应当由侦查机关负责收集。这是因为,海事行政机关移送的只是“涉嫌”犯罪的案件,真正有责任、有能力进行论证的是侦查机关。因此,海事行政部门认为案件涉嫌犯罪并移送,司法机关应当先行接收,然后再进行调查处理,不应以证据不足为由推诿。
其次,证据的收集程序应当符合《海事行政执法证据管理规定》(海政法〔2014〕141号)中的相关要求,保障涉罪移送工作的后续开展。这一规定是证据法一般原理在海事行政执法工作中的应用体现。海事行政执法证据同刑事诉讼证据一样,也须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海事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应当及时”的规定更贴合海事案件的实际情况,为刑事司法的后续调查提供了可能性。例如,在船舶碰撞事故中,碰撞痕迹、碎片、逸漏等证据都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提取、固定,而海事行政执法部门先于刑事侦查机关接触碰撞船舶,在提取证据上具有天然优势。实践中,绝大多数碰撞案件都是依靠海事行政执法部门提交的证据才得以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建立海事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联动机制。涉海案件取证困难且证据材料难以复原对照,在当前的移送程序中,一般是待海事行政部门结案后才移交给司法机关,尽管可以只先提交事故调查的初步结论,但总体而言过程较长,不利于案情的最终查明。所以可以尝试建立联动机制,将衔接关口前移,海事部门一旦发现案件可能涉罪,就应及时通知公安机关介入,与海事部门共同参与案件调查和取证工作,并起到引导和协助的作用,以保证取证及时、固定有效。
(福建省教育厅项目《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以船舶碰撞事故处理为例》 编号:JA11169S)
参考文献:
[1]王赞.海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之困境解析[J].求索,2012(12):238-240.
[2]王运鹏,徐建涛.海上交通肇事案件移送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水运,2013(3):54-55.
[3]王慧.海事行政违法涉罪案件移送的困境与出路[J].法治研究,2017(4):122-134.
[4]黄莉.论海事管理部门在涉嫌犯罪移送案件中应承担的取证责任[J].中国海事,2014(9):31-32.
[5]程远林.水上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移送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海事,2015(10):33-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