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改革的学校变革

2017-12-12 17:16曾崇州
考试周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

曾崇州

摘 要:十一学校课改教改为什么能成功?他们自己总结了七大因素:校长、队伍、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生源、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其实归纳起来就三点:一是改革之“道”;二是改革之“器”;三是改革之“法”。三者统一作用于面向撼动全盘又指向关键一发的改革,所以才有了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构架。

关键词:学校课改教改;理念与共同的价值观;体制与机制;改革创新;条件与资源

一、 改革之道:夯实学校文化基石,凸显课程服务价值

教育质量的体现肯定离不开学生,学生到学校就是来学习课程,课程是学校从顶层设计到基础实践的落脚支点。所以,十一学校课程建设成果的原因不是用课程做工具把不一样的学生加工成一样的产品,而是把课程当做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所以,他们把学生当客户,客户就是上帝,课程就是服务客户的产品。

我们还不能说选课走班制成就了学校,而是选课走班制凝练的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才有了核心的动力。教育就是满足学生深层次精神需求,促进学生内在成长,个性的健康,智慧的深层挖掘,情感的充分释放,才是改革的核心、灵魂、终极目标。人才是教育的尺度和温度,丈量我们付出的价值和意义,延展教育的层次和厚度。

《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不仅是一纸文书,更是一种文化引领、价值传递。

十一学校的新就新在:在校园里自由呼吸的生态重构,不一样的认知体验的学习重构,看得见的平等关系重构,造就有公民特质的校园生活的重构。把学校办得更像学校,允许学校的不完美,让学校成为孩子喜欢的地方,把学校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人,把钱花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让教育没有恐惧感,身心放松就是教育,但不乏温情。

二、 改革之器:瞄准选课走班制,牵一发动全身

十一学校的变革已经触及到教育改革的核心,让每位学生有一张与众不同、适合自己的课表。不仅仅把学生分层,而且是教学内容的重构、组织方式的颠覆。一个暑假,100多位老师集中开始对国家教材动大手术,被称为“史无前例的操刀手”。我相信,即使是现在,他们还在对教材进行调整。因为他们坚持的原则是,从学生分层到内容分层,都必须符合学科与育人规律,为不同的学习群体提供不同的成功路径,而不是在一条既定的独木桥上奔走。李校长制定的课程开发的原则是“顶天立地”。顶天,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立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增加课程的宽度、厚度、深度,走向个别化,按照层级与类别进行设计,增加课程的柔韧性。例如,语文教材,为贴近学生的生活,以话题形式出现,按照单元排列,以人文为主题,包括知识点和能力点。如“科学与文明”单元,由梁思成《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王近尭《用手指说话的科学巨人》、艾柯《带着鲑鱼去旅行》、费曼《原子弹外传》四篇课文组成,附有学习目标、学习建议、学习活动、阅读思考、单元练习、单元参考答案。数学、物理都分为四五个层次,文理科学生学不同层次的内容。所以他们的教材被称为“很十一的教材”,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整合,而不是对统一教材的难易、深浅、多少、快慢的区分。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形成课程体系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结构,牢牢围绕育人目标,纲举目张,有的放矢。

对现有的国家课程动手术,我发觉明德实验也在这么做。2017年第1期的《课程教材教法》期刊上有程校长的论文《围绕核心素养,探究面向未来的课程结构变革》。他们也在对学科教材进行重构,如一二年级开发主题式综合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跨学科组合,从儿童视角出发,形成的一年级教材是由“我”到“我的所在”,再到“我的成长”主题;二年级则是由“我”走向“我们”,“我们的交往”到“我们的情感”。每月一個主题,每个主题一册教材。等下,我再细讲明德的变革。

回到十一学校,有了丰富的课程,是不是就硬塞给学生呢?不是,关键的是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这个体验与过程非常不简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愿意上学,因为所有的课程都是学校安排好的,他们只有被动接受。选课教会学生选择和负责。如果学生选错怎么办?给他错选权,新学期开始都有调整的机会。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自信,因为课程靠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相当于给学生装了一台“发动机”。正应了那句话,教育就是唤醒。

课程那么丰富,哪来那么多教室?十一学校的另一创举是取消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和导师制,取而代之的学科教室和学校分布式管理。

学科教室拆除讲台,打开隔断,打开教学与资源间的一切阻隔,形成语文教室、数学教室、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特色鲜明的教室。学生在这里就能找到各个学科的丰富资源、体验到不一样的韵味。没有班主任与导师的管理,学生会不会乱成一锅粥?恰恰是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自律意识加强了,教师不做保姆和警察,学生开始对自己负责了。教师们则从“管”走向“导”。所以,管理靠的是权威,而领导靠的是精神感召。就像我们青干班不是秦校长在管理,而是她在领导。管理的做法就是每一次点到,而领导则是我们在追随她。

学生在学科教室对资源唾手可得,那老师干什么?这就倒逼老师对教学节奏、对话方式都要做出改变。既逼着老师成为独立思考的人,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自主学习的人。

课程是一个链条,链条上有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评价学生呢?课程评价与诊断系统包括过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终结性评价,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从模糊评价到清晰诊断,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多把尺子衡量学生,让数据发声,测评更理性,增强反馈,改变用分数评价学生的弊端。评价就是让学生看见自己,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增长能力。所以,我们的课堂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要更有针对性,有说服力,学生才信任你,而不是提防和抵触你。

现在回过头来看,选课走班制真的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让学生、老师、学校都得到长足发展。选课走班制的成功还得归功于李希贵的课程观:课程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室里教教科书,还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课程可以在课堂里上,也可以在车间、厂房、实验室里上。授课的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工程师、艺术家、甚至是在校生。所以,整个学校无处不是课程,时时处处都有课程。名人到访可以形成课程,学生自己开讲座也能形成课程,连校庆这样仪式感、机械性的活动也能挖掘出课程资源……所以,有学校将校史也做成课程。endprint

在课程资源的配置上也是超乎想象。一个学生有马术基础,想学习,就为她(他)一个人开。A层学生吃不饱,提前开大学课程,请大学老师来上课。这简直就是私人订制,学生在这里就是身处梦工厂。

总之,服务与学生的跑道在延伸,课程的形态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奔跑到哪里,轨道就铺设到哪里,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三、 改革之法:准确定位聚力量,循序渐进定标准

十一学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核心,使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良性发展,但改革的方式方法也很关键。首先,它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扫清改革的负能量,其次,有深邃的哲学思考和清明的理性,最后是电光火石的谋略。所以,它的改革没有半途而废,没有退回原路。

变革的策略:一切从讨论开始,让民主收获民心。“轻轻地推”“微笑着解决问题”“温和的坚定”是李校长的秘密武器。以成本最低的渐进式改革为主线,不贪功冒进,不图大求全,一环扣一环,做到顺理成章。最终走出路径依赖,走向标准化,用细小成就了伟大。

变革的力量:李校长认为第一推动力是老师,他通过营销希望,用愿景激活教师的心灵,把改革的大权交到老师手中,把旅客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充分调动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他则走在队伍中间,成为攻坚克难的一员,洞察一切,对冲在前面的同事提个醒,对后面的同事加加劲。校长自身的定位很关键。

改革路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再到标准化和文化價值引领,把改革举措契入原有的运行体制中,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根本。

学科教学研究要依据不同的学科特色内容展开,要扎根学科教学研究,激发教育理论创新。如语文学科有本色语文、诗意语文、情景语文等,让学科价值更加鲜明。立足学科发展核心素养,共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再孤立地看学科的素养培育,而是各学科合作培育共塑学生发展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洪修.学校课程改革的冲突与化解路径——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2013,(01):177-180.

[2]于桦楠.基于课程项目化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探讨[J].西部资源,2012,(02):44-45.

[3]张兴生.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以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26):21-23.

[4]海莺.基于OBE模式的地方工科院校课程改革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4):37-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
基于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研究
初探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钢琴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经管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