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顶
摘 要:对联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对联可以给人以励志,抒怀、陶情等美的享受。在一些中考试卷中还出现上联或下联然后求下联或上联的题目,掌握一些对联的写作知识不但能帮学生解决考试中的问题,而且通过对联写作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对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对联写作训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对联写作;常识;方法指导
我是一名从事农村水族民族地区教育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曾记得若干年前一次中考的语文试卷中忽然出现了半副对联,让学生去对下联,这令很多初三的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意外。
在渗透快餐文化的今天,古典文化教育在初中阶段已被淡化,因此也难怪现在的学生一见到这样的考题便无从下手了。 古时候中国有很多诗人、文豪都是对联高手,其中有个徐文长,他自幼就精通应对楹联,七岁的时候曾经因斗联打败了当朝的相国。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的语文习题也出现了“已知上联求下联”或“已知下联求上联”的题目,看着学生那不知所措的表情,使我产生了帮助中学生多少懂得一点楹联写作的理论和技巧的想法。
有人评价诗词是浓缩的散文,但如何评价对联呢?我认为“对联是浓缩的诗”。
对联不仅完全具备散文和诗歌中崇尚的优美意境,而且还承袭了古律诗具备的韵律而产生的美感,所以它至少目前还是中国人用文学手段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最高境艺术界之一。下面我初浅地向初学对联写作的中学生们简单讲析对联写作中应该学习的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 关于什么是楹联
楹联俗称对子或对联,是我们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一种由词性的对偶和音韵的对仗组合成的优美的、特定的文学形式,在现代的生活中依然存在。
对联的使用范围很广泛,我们常见的有春联,观赏联,行业联,节日联,喜丧联。所有形式的楹联中以观赏联的造诣最高。观赏联就是大多数人都曾见过的古亭台楼阁,风景名胜的立柱或门楣上的对联。如我就曾看到敦煌月牙泉有这样一副对联:“汇滴水以为泉有容大,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这些对联都必须经得住千百年来读者的考量和玩味,所以作者都力求在创作时把联句打造得尽善尽美,如云南大观楼名联等。
二、 对联必须做到上下联的对应位置词性对仗的工整
什么是词性对仗工整呢?说到底就是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必须一一对应。
我记得小学的语文书上有以下这段课文“天对地,雨对风,大路对长空……”,其实这篇课文就是学习写作对联的最基本的启蒙功课,它阐明了写作对联必须遵循“词性对仗”的基本要求。可以从我随意抽选的以下两副对联中体验一下“词性对仗”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良书如镜天天照 壮志为梯步步高
当你可以得心应手地写出对偶句来的时候,就基本可以应付语文统考中万一出现的“对出下联或上联”这类题目了。但是你如果想真正地学懂并提升对联写作水平,那还得学习并掌握对联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 对联还须做到上下联的平仄对仗
为了让一副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古人还规定了对联的韵律。什么是对联的韵律呢?那就是“平仄对仗”。也就是一副对联由多少个平仄声各异的字按照既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
按照普通话发声的四种声调,我们把第一声和第二声的字称之为“平声字”,把第三声和第四声字称之为“仄声字”。但是我们的古人对有些汉字究竟是平声还是仄声就从来没有完全地统一过认识,何故?因为中国的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发音存在差异,尤其是长江流域的方言还有超出四声发音之外的第五声,广东人说话甚至达到了七种声调,诸如这些超越普通话发声之外的各种声调被古人归纳为“入声”,并把它归纳到仄声的范畴。
当今,互联网为天南地北的联朋诗友打造了在一瞬间完成文字交流的平台,但是也因方言的差异经常会为一个字的发声究竟孰平孰仄而争论,为此我们应提倡“统一认识,摒弃入声,以普通话的四声发音作为评定平仄声的标准”。唯其如此,才有利于初学对联写作者对平仄声对仗基本理论的掌握。
四、 浅谈常见对联的韵律
七字对联的平仄对应关系一般是:
(平)平(仄)仄(平)仄仄 (上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或者: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字联的平仄对应关系一般是:
(平)平(仄)仄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 (下联)
注意:打了括弧的位置为可平可仄,比如说(平),其实就是告诉你这个位置原本应该是平声字,但是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改为仄声字(注意:是适当的时候),但凡是没有加括弧的位置,其规定的声韵是绝不可改动的,古人还为此编出易懂好记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七字联);“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指五字联)。
五、 如何区分上下联
你和家人或许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除夕之夜打算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时却不知道哪半副是上联,哪半副是下联,甚至还不知该把上下联分别贴在门框的哪一边。
我们应该知道:由于中国古代的书籍是竖行字,阅读的习惯是从右至左,所以你应该把上联贴在你正面对着的门或窗户的右边。
究竟怎样区分是上联下联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这句联的最后一个字的声调是平声还是仄声,因为凡是正规的对联,它的上联的最后一个字肯定是仄声字(或是入声字),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平聲字了,这样才符合仄起平落的规则。
现举一例为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这副对联究竟如何去区分它的上、下联呢?那么我们首先就应该去看这两联的最后一个字,按照上述仄起平落的原则,很容易就找到了上联。
六、 写对联的大忌
(一) 写对联切忌出现“四连平”和“四连仄”
我们在布置对联的韵律时可使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方法,但也要注意切不可出现四个连起来的字都是平声或仄声的现象。
(二) 写对联切忌出现“孤平”或“孤仄”
当联句中除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外,全句联中只有一个仄声字的时候,我们称其为“孤仄”,反之则是“孤平”,比如:
平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仄仄仄平平
以上句式或类似句式都属于“孤平”。
仄平平平平平仄
平平平平平仄仄
以上句式或类似句式都属于“孤仄”。
“孤平”或“孤仄”都是作联之大忌,故在作联时应当注意避免。
但如出现:仄仄平平仄仄仄,或者平仄平平平仄平等以上这类句式都是可用的,因为它们都不属于“孤仄”和“孤平”的范畴。
(三) 写对联切忌“合掌”
对联的上联和下联不可以描写同一主题或者同一思想内容,否则谓之“合掌”。比如我们为一位去世的长者撰写一副挽联,那么在上联中可以去歌颂这位长者在世时的功德和品质,但是如果你在下联中还继续歌颂这位长者,那就是犯了“合掌”的大忌。因此你只能在下联中抒发后人对逝者的无限哀思。
七、 怎样写出好的对联
(一) 注意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提炼,写出意境
一副优秀的对联必须做到下联的意境要比上联美,下联的气魄要比上联大,按行话说就是“下联能把上联给镇住”。 1992年春节,安徽省某地一市八县举办的春联大赛中有一上联征对,题为“长桥典基 春光怡荡江两岸”,结果这一副参赛作品夺得了第一名:
长桥典基 春光怡荡江两岸
高峡斩浪 紫气蒸腾业千秋
上联表述对过去一年的回顾:20世纪里世界最长的芜湖长江大桥已经奠基,下联是对新年的展望,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大坝将在这一年合龙。专家评委在会上点评说:“这副对联胜就胜在它的气魄大,下联镇住了上联。”
但是,这副对联也有一点看似瑕疵,那就是上联的“桥”和下联的“峡”在本应平仄对仗的位置上却同时出现平声字。可我为什么说它是“看似瑕疵”呢?因为自古就有一大批文人认为:作联首先应该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当写联时必须用不可替代的字的时候(比如名词),也可以局部不考虑韵律的对仗。
2008年有人为安徽泾县茂林村奎山之上的“啼莺亭”撰写的一副观赏联。
名川泰定 美誉雕腾 三百里宏观毓秀 物宝斑斓 怎谓区区泾县
古镇清明 蟠株叶盛 两千年傲数延陵 文昌璀璨 当称大大茂林
泾县茂林古镇,那是曾经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的地方,那里山峦绵延三百余里,物产丰富,是文房四宝之一宣纸的唯一产地。茂林古镇的吴姓居民属于吴氏宗谱的延陵支脉。他们在这片风水宝地上繁衍生息了两千余年,那里自古就频出官宦文豪,号称“当代三吴”的我国近代艺术大师吴作人、大书法家吴玉如和著名作家学者吴组缃竟都是茂林同宗,因此当地有一句流传了千百年的民谣:“小小的泾县城、大大的茂林村”。
对联的意境感人与否是衡量制联成败的关键。作联者应力求让自己的联句读起来能让人的眼前产生画面感,能给人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当然在有意境的基础上能做到给人以思想启迪或理性思维,就可以算是真正的好联了。
(二) 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注意积累是写好对联的根本所在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做一个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写好对联的高手。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就应该是一个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的人,自己要能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地举出实例,写出活生生的东西来,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和欣赏你的写作才华,从而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第二、教育学生收集身边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对联,要求学生默记或当时抄录,在此过程中还应做到对所收集到对联按照内容作好分类,把不同类的对联分别归纳不同地方供日后仿写使用。如有一次到我县南片区看到某所学校里有这么一副对联:“引自仙人桥下水,擒来雪花洞中龙”就录在本子上。后来在教学过程中还经常把这副对联作为范例进行分析讲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进行课文总结时运用对联进行总结,既教会学生学习对联写作,也方便学生清晰地记住文本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总结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时,我是这样总结的:“买桔子,爬栏杆,舐犊之情犹在目;别车站,望背影,念父之心何时休。”又如在总结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一文时,我是这样得出的:“登高原,望北国,豪情满怀抒壮志,话江山,评英雄,热血一腔为人民。”我认为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还注意对自己或他人的对联作简要的分析和点评,这样就更能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印象。第四、收集一些好的对联打印成册,发放给学生,在他们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背诵。如:清代封疆大臣左宗棠结婚时在自己的新房门上张贴这样的对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良书如镜天天照,壮志为梯步步高”。(轶名)常读这些对联就能励志。如:“多栽绿竹亲君子,每对垂杨忆故人”;“绿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莫放春秋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轶名)我认为常读这些对联并适量背诵一些古诗文,背诵优美的关于写景或励志或哲理的对联就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性情,同时也能为其奠定对联写作的基础。蘇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联写作的训练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决非朝夕之功,文化需要积累,需要熏陶。我们相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保存和发展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联这朵文化奇葩应该得到美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