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惠英
摘 要:精彩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权利。课堂不再由教师来主宰,而是成了学生利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学习的空间,成了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构建“生为主,师为辅”的新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性;个体差异;再创造
随着课程改革的迅速发展,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大的改变: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利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学习的空间,成了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平台。只有这样,课堂学习才能成为学生人生历程的美好回忆。在这样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情感体验,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形成高超的能力,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把更多的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研究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变策略上,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下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化学习
学生由于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作为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在智商、情商、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这些个体差异,肯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解题策略,所以教师要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促进学生在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促进个性化的学习。例如,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关于图形的分割,学生各有各的分法,如图: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只要学生通过分割,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就行了。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学意愿强加在学生的身上,而是应该尽可能地提供一个充分交流与探索的平台,引导他们以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的心态去学习。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很好地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个亮点。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学生才能不断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也才能独立获取知识,训练数学的思维,形成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特性,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引导他们在动手中去直观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索交流,学生通过动手折,动手算,得出两种算法。
方法1:
方法2:1/2+1/4=2/4+1/4=3/4
全班交流时,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要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相加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仅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让给学生,还给了学生探究的时间,让他们每个人都有动手、动脑的机会。
三、 结合生活实际学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本身是生活现象的概括和提炼,表现在课本上当然是比较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课本中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去体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化抽象为形象,数学学习当然也就更具现实性、生活性了。要知道,只有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他们才能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很好地在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使用数学信息,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在《克、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我在课前提早一周布置了这样的一道题:让学生调查各种物品的重量,观察包装上标明的重量,并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掂一掂,亲身感受轻重。在课堂上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重量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物品的重量单位为什么有的用克,有的用千克?”“为什么有的物品重量有毛重,又有净重?”“g和kg分别表示什么?”……这样联系实际扩大想像与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学会了怎样学习,而且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四、提供开放的活动时空,推动学生主动“再创造”
事实证明,在课堂上倡导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取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是低下的,是新课程背景下所必须废除的落后模式。教育学告诉我们,只有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的情况下,他们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大力倡导开放的活动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新型的模式之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学生一个开放、活动的空间,组织引导他们进行主动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再创造”。
比如说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时候,我就在课前的一天要求准备硬纸板、剪刀、胶水、直尺等物件,以便他们在一堂生动的手工课上去制作属于自己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制作完成之后深入去探究这两种不同的幾何图形的特性。在课堂上,同桌的学生共同合作,通过量、画、剪、拼等活动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长方体、正方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的兴趣浓厚。在接下来的探究环节中,他们一样的兴味盎然,从多个角度深入地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性,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在整堂课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是享受这种学习过程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印象深刻地学习到了数学的知识,训练了空间的思维,培养了合作精神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所以说,学生其实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去主动发现,有所创造,那么老师就可以当个“甩手掌柜”,学生也无需死记硬背就能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所学到的知识才能根深蒂固地留在脑子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好奇心了。因为好奇心容易激发起小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动力,是学习课堂新知识的良好心理开端,好奇心也最能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是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创新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能够多向教师提出问题,说明他们有动脑筋,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而且有自己的分析、判断、归纳,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个性化学习的良好局面。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善于抓住教学的时机,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中迸发出大胆创新的火花,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大有好处。例如,教学“看课外书时间”这一课设计中,在比较0.4和1/4的大小,学生用原有的知识,马上就想到了用画图来比较大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你觉得这种方法简便吗?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还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或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更便捷.这样学生不仅动了脑筋,开动了思维,还达到了教学目的,使结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如教学“年、月、日”时,在即将结束本堂课时,问:“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有疑问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吗?”等等。学生质疑:“为什么二月份有的是29天,有的是28天?为什么7、8月都是大月?为什么四年一闰……”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这些问题,但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习起来也就特别有趣,特别有劲,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王明华,柳献涵.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4.
[2] 张雄.数学教育学概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