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威
经历过南北朝风烟的中国,进入了隋唐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展迅速,文化格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繁盛的时代,也是融入中国文化的佛教得到大力传播的时代。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虽然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唐末的藩镇割据,以及五代时政权的动荡与分分合合的变迁,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从总体上来说,当时中国整个社会呈现出统一和稳定发展的趋势,包括人口、农业、手工业在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的时期。
据《隋书》记载:杨坚生于冯翊般若寺,自小与佛结缘。杨坚做了皇帝后,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恢复佛教。隋文帝在位期间,全国出家僧尼达20多万,建立佛教寺院3 000多座,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同时,隋文帝也大力支持儒教、道教。
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灭佛事件,合称“三武一宗法难”,分别为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①佛教部分教义与中国社会状况不符,这点不必多说。②佛教与中国本土儒道二教有冲突。儒家思想发展到南北朝的时候有些衰落,但仍处于统治地位,佛教的传入,抢走了儒学的“信徒”,信仰儒学的人减少,让儒学派大为恼火。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佛教与儒教的冲突类似。儒、道二教作为土生土长的教种,自然排斥外来的佛学,对其极力打压。当然佛教也不甘示弱,奋力反抗。③寺院经济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佛教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繁盛,从古人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一斑。当时,寺院和僧尼是有特权的。寺院的收入可以不用上交,僧尼也不用纳税和服役,于是人们争相出家,结果劳动力大减,国家收入不足。同时,寺院还凭借特权抢占田地,作为寺院私产,而且不用向国家交税,俨然一方豪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下,国家为了增加劳动力,提高财政收入,便强迫僧尼还俗务农,同时没收寺院的财产和田产作为国家财产。④皇帝个人的喜好不同。对于皇帝们来说,佛教可信可不信,只是将其用来统治人民的工具,该支持时支持,该打击时打击,一切为了维护封建制度。这四次灭佛事件虽然给了佛教巨大的打击,却未能阻止佛教在中国的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佛教也在曲折的发展中不断改造自身,渐趋本土化。
作为佛教传播的载体,佛经在佛教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佛经的翻译,可略分为三个时期,自隋统一至唐中叶可称为后期。唐代最大、最出名的翻译家是玄奘,19年间,译出佛经70多部,1 300多卷,所译经书占隋唐全部译经卷数的1/2。佛经的大量翻译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隋唐时期,佛教的派别众多,有八宗并弘之说。隋朝,智者大师依据《法华经》开创了法华宗,又因其居住在天台山国清寺,故又名天台宗。吉藏建立了三论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的依据。唐初,玄奘大师翻译和弘扬唯识学,后窥基创立唯识宗(又称法相宗),集唯识宗之大成。净土宗始于东晋。唐玄时期的道宣大师,集律宗之大成。华严宗是在武则天时期被真正建立的,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所依经论,唐朝时与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史上两大重要宗派。直至唐代六祖慧能时,禅宗成为宗派,得到广泛传播。密宗又名真言宗,唐玄宗时由“开元三大士”所创,后传至西藏,对藏传佛教影响极大。隋唐时期,佛教八大宗派的相继建立对佛教理论体系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佛教不仅在中国本土得到巨大的发展,并向外传至日本、朝鲜等国,对日本、朝鲜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佛教在隋唐时期获得了极大发展,通过不断改造,趋向本土化,逐步与中国国情接轨,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佛教还刺激本土文化的发展。比如佛教的发展严重冲击儒学,一些儒学家便思考革新,想复兴儒学,于是他们便积极改造儒学,并融合佛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宋明理学。最后,佛教还传入东南亚以及东亚一些国家,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佛教还是中国与东亚、东南亚各国交往的重要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