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勒的趣味人生和趣味经济学

2017-12-12 08:30杨晓兰
金融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塞勒经济学研究

杨晓兰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大师——理查德·塞勒。塞勒1947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父亲是一名保险精算师。1974年,他获得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切斯特大学、康奈尔大学,1995年至今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

开创新兴学科

和一般的经济学教授喜欢用艰涩的语言论证高深的理论不同,塞勒致力于研究人们在生活中、经济决策中常犯的“错误”。他擅长于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将这些“错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这里的“错误”是相对传统经济学而言,传统经济学假设个体有能力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也就是“最优的、正确的”决策,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常常犯错。比如我们计划控制体重,却忍不住美食的诱惑;比如我们一次次在股票投资中亏损,却深信自己投资能力高于一般人,亏损只是运气不好。行为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正是这些非理性行为。

在经济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流派众多,虽然各流派研究的主题接近,但使用的“独门秘籍”却不尽相同,甚至针锋相对。行为经济学本是经济学武林江湖中的一个小派,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逐步形成之时起就以挑战武林盟主——新古典经济学——为目标,试图摆脱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将大量心理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方法融入经济学。可以想象,这个新兴学科发展一直伴随着批评与质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引发的创新和变革才得以突显。从行为经济学创立到被接受,有着相当长的距离,作为行为经济学的奠基者之一,塞勒在填补这个鸿沟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塞勒的学术探索之路艰辛而辗转,却一直被他视为乐趣无穷。他的博士论文以《生命的价值》为题,利用不同职业的死亡率数据,估算必须支付多少钱,人们才愿意接受死亡风险较高的工作。虽然这篇论文在日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当时他的论文指导老师舍温·罗森对他的评价是“没有抱什么大的期望”。在学术生涯的初始几年,因为总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想法,塞勒每次参加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时,都会听到诸多反驳和批评,以至于让他觉得每次讲述自己的研究都好像在“迎接一场中世纪的挑战”。更为困难的是,他的论文被许多重要的期刊一次次拒之门外。这些挫折没有使他停止探索脚步,反而激发他进一步系统性思考为什么人们的决策会偏离理性的轨道。

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塞勒记载了自己学术生涯的经历,同时也是行为经济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他认为比起传统经济学而言,行为经济学更有趣、更好玩,这是一门不会让人抑郁的学科。塞勒的合作者、挚友丹尼尔·卡尼曼也是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师,早在2002年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对塞勒的评价是,“他最大的优点或者说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他很懒。懒惰可以说明他所研究的问题具有非比寻常的吸引力,足以让他克服逃避工作的潜在倾向。”可见塞勒对自己的研究充满兴趣。

创建卓越理论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7年经济学奖授予塞勒,以表彰他在心理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作出卓越贡献,将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展示人脑思维特点如何系统性地影响决策和市场结果”。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塞勒创造了多个术语,最为出名的几个术语是“心理账户”“赢者输者效应”和“助推”。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塞勒从1979年至1985年持续研究的主题,是指人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心理上的归类,也就是说“钱和钱不一样”。比如,从股票投资中挣到的收益和固定的工资收入,虽然都是钱,但人们在心里会把这两类钱放到不同的账户里,对于在股票账户里的钱,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用于风险更大的投资活动。

一个更有趣的例子是关于电影票。假设你已经购买了一张今晚的电影票,花了50元人民币,刚出门时发现电影票丢了,你会去电影院再买一张票吗?假设你准备今晚去电影院看电影,尚未买票,出门前发现丢了50元人民币,你还会按计划去电影院吗?在第一个场景中,很多人可能会选择不去看电影了,因为如果再买一张票,花在“看电影”这个账户上的钱就是100元,人们会认为不值得。然而,在第二个场景下,人们会认为丢钱和看电影没有关系,依然按计划看电影,在“看电影”账户上花的钱只是50元。

这种在心理上对资金的划分,使人们的选择会偏离理性模型预测的最优结果。例如,人们一旦把金钱贴上“存款”的标签,就不愿意轻易取出,即使在存款利率很低的时候,人们一边以高利率透支信用卡,一边仍然把钱存在银行的储蓄账户里。

赢者输者效应 塞勒和他的研究生维尔纳·德邦特在金融市场的研究中提出了“赢者输者效应”。他们对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根据3~5年的表现进行排序,将表现最佳的35只股票组合称为“赢家”,表现最差的35只称为“输家”,对比它们未来的表现。根据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这两组股票在未来不会存在差异,因为依据过去无法预测未来。塞勒和德邦特的研究却发现,3~5年之后,这两个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发生了反轉,输家的表现远远超过赢家,输家组合的收益比大盘高出约30%,而赢家组合的收益比大盘低10%。塞勒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投资者对过去输者组合过分悲观,对过去的赢者组合过分乐观,导致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市场自动修正,前期的输者将赢得正的超额收益,前期赢者的收益则为负。

“赢者输者效应”为股票市场的异象提供了证据,挑战了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基于此塞勒提出了预测股票收益的新方法:采用反转策略买进过去3至5年内输者组合,卖出赢者组合,这一策略可以使投资者在未来3至5年内获得超额收益。

助推 在对个体的非理性行为长期研究之后,塞勒的研究开始关注于如何让人们减少犯错,作出更有利于增加财富、增进健康和增加社会福利的决策。在崇尚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如果政府或专家像父母一样为个人提供决策指南,告诫人们应该如何行事,即使这些指南是正确的,人们依然有可能对此反感和排斥,并斥之为“家长主义”。塞勒和他的合作者桑坦斯在最初想出了一个更温和的说法——“自由家长主义”,即在不明显逼迫人们的情况下,让他们在事前和事后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比如多储蓄,多吃健康的食物。后来他们用“助推”这个词代替“自由家长主义”这一说法,其核心意义是指帮助现实中那些真实的、容易犯错的人作出更好的选择,与此同时,不剥夺他们的选择权。

塞勒“助推”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利用人们的惰性来推进养老保险计划。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选择,比如买一部新手机,我们需要选择手机屏保、手机铃声、响铃次数等等。通常情况下,手机制造商会为这些选项设定一套默认设置。有研究表明,无论默认设置如何,因为偷懒,大多数人在实际使用中都不会更改默认,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很多人都用同样的手机铃声。塞勒发现“惰性”的作用很大,企业或者政府官员可以利用人們的惰性,把能产生更好效果的措施设为默认选项,从而对决策结果施加影响。在美国,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不愿意加入养老计划,因为希望当期到手的收入更多,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理性的。如何提高人们的参保比例呢?有一个助推政策叫“自动登记”。如果一名新员工刚取得参加保险的资格,他便会收到一张表格,这张表格声明他将会被纳入养老保险计划,这就是默认选项。如果员工要退出养老计划,他必须另外填一张表格,提出申请,比如说需要下载、打印、签名等一系列程序。由于惰性,大部分人都会同意原本的默认选项,自动加入养老保险。数据表明,在“自动登记”政策实施之前,人们在工作三个月后就加入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20%,采用该政策后,新员工参保比例立刻提高到了90%。在这样的助推政策下,人们依然拥有选择是否参保的自由,但政策在无形中鼓励人们作出了更好的选择。

由塞勒提出并倡导的助推政策在现实应用中相当成功,他和桑坦斯合著的《助推》一书在各国热卖,如何用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改善政府的工作方式引发了巨大关注。英国政府邀请塞勒教授在伦敦组建了“行为洞察力小组”,为减少偷税漏税、节能环保等政策的推行提供建议。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团队中打造了一个“行为经济学梦之队”,为其政策的推行出谋划策,塞勒就是这个智囊团的重要成员。

成功跨界经营

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没有什么比自己提出的理论在推动社会进步上发挥影响力更令人激动的事情了。在这方面,塞勒无疑是极为成功的。更为有趣的是,塞勒还是一个跨界经营的高手。

塞勒曾参演奥斯卡金奖大片《大空头》,在片中本色出演一名经济学家,和好莱坞美女一起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什么是金融衍生产品,什么是热手效应。看过此片的人,定会对风度翩翩、侃侃而谈的塞勒教授留下深刻影响。

1993年塞勒和朋友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Fuller & Thaler Asset Management。这家资产管理公司用行为金融的理论来指导股票投资,也就是利用市场上投资者的错误,来获得超额收益。目前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80亿美元。和大部分经济学家纸上谈兵不同,利用自己的理论,塞勒在金融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中国古人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在行为经济学这个崭新的领域,天赋异禀、极具创造力的塞勒通过数十年的探索,开创了新的理论,让经济学这门沉闷的学科更为生动、有趣,同时,他还探索了理论的应用空间,让经济学从纸上的理论模型演变成可以利用的思维方法。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浙江大学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塞勒经济学研究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