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金融机构的新任务

2017-12-12 00:30邱牧远
金融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邱牧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新阐述,是理解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出发点和切入点。同以往论述相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判断有着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指导意义。一方面,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到“美好生活需求”的转变体现了党对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新理解。人民幸福感的获得已不再局限于温饱和狭义的文化层面,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要求的日益增长正在成为社会生活的必需。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仅意味着落后生产力依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着重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且将发展的结构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预示着经济增长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发展内涵。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然导致各行业对于发展方式、发展重点乃至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部门。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只有理解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在行业内部的具体表现,才能够对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和产品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履行社会责任。结合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趋势,未来金融机构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作出调整。

一是要抓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将金融资金支持的重点同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特征有机结合。随着工业化进程进入中后期,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已经发生变化。自2013年以来,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就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产业部门。与此同时,传统产业面临着优化升级的任务,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已经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随着生产对科技含量要求的大大加强,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的紧迫程度不断提高。但对应产业结构发展的新特点,金融部门目前对创新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能力却还存在一定欠缺,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商业银行以抵押品为核心的授信方式与产业结构和企业特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而传统财务评级对企业成长能力的评价不够充分,又让直接融资渠道的成本过高。针对上述两类企业实物押品少和初创规模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除通过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方式提高传统融资业务灵活度之外,还应通过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等方式发挥渠道作用。

二是要结合区域经济结构的新特点,调整机构布局和业务模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城乡间金融需求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地区间投融资需求差异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从供给端来看,金融服务在地区间的分布还很不均衡:大型金融企业在发达地区的布局过于集中,而在中西部及农村地区的投入普遍不足。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存在着网点覆盖率比较低、资金来源不足等问题,给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针对这一情况,广大金融机构应按照普惠金融的原则积极调整机构设置和业务布局,并通过差异化产品布局、人才布局和管理方式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助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对于普惠金融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覆盖范围与成本之间的矛盾,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在商业模式上的优势,通过手机与网络渠道提升服务效率。

三是要把握以人民为核心的原则,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满足群众不断改变的投融资需求。当前,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刚刚过半,社会老龄化特征日益明显。一方面,人口流动的方向已不局限于一线城市,一些宜居的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旅游与养老产业的核心区域;另一方面,年齡结构上的新特征使得居民储蓄意愿有所降低,但对教育、娱乐、医疗等领域的投融资需求却在日渐增强。据统计,医疗和教育娱乐支出在居民总支出中的比例已经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5%上升至7%,社保基金资产总额也已经达到近2万亿元。与此相比,金融服务能力在城乡间、城际间还很不均衡,金融产品过于单一、同质化严重,与广大居民差异化的金融需求存在不小差距。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应加大消费金融领域产品研发的力度,在加强一线发达城市和地区重点分支行建设的同时,还应根据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分布特征发展特色金融业务,合理调整布局。

四是要严防各类金融风险事件,统筹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平衡发展。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金融业不断提升服务效率、增强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式。十八大以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加速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融资结构呈现不断优化的态势。日益丰富的金融产品不但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活力,也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投资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机构的过度逐利行为使得金融创新脱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催生了影子银行业务的“野蛮生长”。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的表外理财规模达到了26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77万亿美元。由此带来的金融产品“嵌套”和货币“空转”的乱象不但降低了金融效率,也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有所提高。在未来发展中,各类金融机构应从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角度明确业务定位,用积极的态度适应监管一体化的趋势。与此同时,还应努力培育自身金融安全文化,提高自身对风险的预警和监测能力。

五是要通过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绿色转型,解决好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矛盾。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绿色金融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到1598亿元人民币,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发行市场;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已达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1%。与此同时,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也正在有序展开。但同市场的潜在需求相比,当前绿色金融产品的丰富程度和质量还十分欠缺,由于缺乏有效识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手段,金融机构在识别客户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未来发展中,金融机构一方面要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行业标准入手,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收益和质量,另一方面也要成为宣传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桥头堡”,为培育良好市场环境和负责任投资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金融绿色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绿色低碳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