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婉约词人与词风赏析

2017-12-12 22:30任蓉余德民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方法

任蓉++余德民

摘 要:研究了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婉约代表词人柳永、李清照。研究了李清照、柳永的生平、研究了柳永、李清照的词风和艺术特色。本文研究的亮点是柳永、李清照的词风也有神骏、豪放的一面。

关键词:高中;婉约词;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4-001-01

柳永是北宋初期婉约词的主要代表人物,继承了花间词的词风,在其词体的发展上进行了创新。他开创了慢词,用铺陈直白的语言抒发深沉的情感。李清照出生书香名门,她拥有出众的才华与高傲的气骨,一生经历了北宋、南宋两代王朝,她因朝代更迭及个人生活遭遇使其命运多舛。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理论,是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性词人

一、柳永、李清照生平简介

1、“词之大家”柳永

柳永,原名为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名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人,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先后做过睦州团练推官,晓峰盐场监,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北宋初期著名的婉约词代表人物。

2、“一代才女”李清照

李清照在一个学术氛围很浓烈的家庭中长大,她的父母文化修养很高,其父李格非,其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她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书甚丰,李清照又天资聪颖,好读书,加之家庭中这种的浓厚的文学气氛,对于培养她成为高文化修养的人,却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是我国宋代时期出色的女词人,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二、柳永、李清照词风赏析

1、“铺叙情思”柳永

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位对词进行全面革新的人。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柳永突破小令的局限,运用铺叙的写作手法大量的创作慢词,他的这些长调可以在《乐章集》中得到印证,他是北宋词人中第一个用铺叙写作手法的。铺叙是赋的特点之一,柳永也是第一个将赋与词这种音乐文学相结合的词人。他为婉约词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词作巨匠。

2、“人工天巧”李清照

在形象的塑造上, 李清照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外在形象的描绘关怀女性内心世界。男性词人在婉约词中描摹女性时,大多描写女性的情态,妆容,动作,服饰,通过这些外在描写表达某种情感或寄托。而李清照作为一位文学修养非常高的女性词人,在创作婉约词时融入自己的亲身感受,以女性的视角将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挖掘她们的内在美,塑造一个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形象。

三、柳永、李清照豪放词风简介

李清照、柳永是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香软词风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后世往往把目光集中在他们所创作的婉约词上,加之明代词史把他们划分为婉约词人,名正言顺的掩盖了他们神骏、豪放的一面。但我们在婉约词的教学中不可偏废其一,要向学生展现词人全面的创作风格,揭示李清照、柳永别样的创作风格。

1、白衣卿相显豪情--柳永

柳永的豪放词在题材上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是怀古之作如:《双声子·晚天萧索》。词人以士大夫的视角,选取和评论历史的兴亡,尽情的挥洒豪迈之笔,抒写出苍凉之感和悲慨雄壮的气韵,为柳永豪放词中韵调独特之作。其二是京都咏叹之作如:《瑞鹧鸪·吴会风流》《永遇乐·天阁英游》,柳永一贯从多角度着笔,高远寥廓地向我们展示出一幅幅当时社会的风俗画,华而不艳。其三是羁旅行役之作如:《鹤冲天》、《八声甘州》,这一类题材是柳永后期创作的主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他前阶段都市潇洒风月生活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他从市井文人才子又回归到士大夫文人的身份。总之,柳词在词坛上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在适应词本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继承唐五代词,吸收大量民间词精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为宋词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活力,为豪放词这座高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刚柔并济真性情--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富足,前期生活安逸舒适,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多是少女情怀和与丈夫分离的相思之苦。后期则经历两宋更迭,面对山河破碎、家道中落的境地心中自是百感交集,又逢人到晚年,夫死寡居更是肝肠寸断。这些愁绪都融入到婉约词中。

但身为女子的她不仅仅有闺中妇人的阴柔情怀,更是有豪情万丈的一面。因李清照坚持“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她阳刚的侧面皆体现在诗文中,如她的名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她的诗文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她独具士大夫精神,性格里充满了爱国激情和英雄气质。从她的整体创作来看,刚柔并济的真性情可谓是对她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金振华.近十年李清照歌词研究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2002(3).

[2] 梁必彪.柳词风格与婉约词派[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5)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