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红梅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题;直观教学;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8—0106—01
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阶段占有重要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对如何解应用题感到很茫然,无从入手。那么,如何开展应用题教学,使学生对应用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呢?
一、直观教学
1. 借助线段图,帮助理解。线段图是直观教学中一个富有弹性、灵便、简捷、经济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化解疑难、困惑的良策,应用广泛。例如,一批零件第一天做了,第二天做的比第一天少50个,第三天做200个刚好完成任务。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这是一道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根据题意这批零件就是单位“l”的量,而最后问题正好就是求单位“1”。要求单位“l”的量,必须从题目的已知条件中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比较量和分率。但从题中我们不易找出这组量和分率,那怎么办呢?笔者认为,借助线段图是个较好的途径。
2. 运用缩句,提示重点。有些应用题叙述冗长,学生理解困难,可用语文中缩句的方法,去粗取精,抓住句子的主要成分,逐次简化次要条件。如,五年级一班共植树150棵,比五年级二班植树棵数的3倍还多30棵,问五年级二班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经过缩旬可变为:“五年级一班植l50棵,比五年级二班的3倍多30棵,五年级二班植多少棵?”把“五年级二班”用( )表示,又进一步缩成“l50比( )的3倍多30”。这样,经过文字简化,重点突出,题意明显,易于理解。
3. 变换情节,理清思路。有些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难以沟通条件之间的联系,解题思路不明晰。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在不改变数量关系的前提下,对应用题的叙述情节加以变换。既容易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甲乙两人合修一项工程要l2天完成,如果让甲先做8天,剩下的工程由乙独做l4天做完,问乙独做这项工程需要几天?初看起来,所给的条件联系不上,思路不通。笔者指导学生“把甲先做8天,乙独做l4天”变换成“甲乙合做8天,乙独做( )天”。这样变换,不过是把乙独做的l4天先划出8天,当作与甲合做而已。对问题的结果没有丝毫影响,而情节叙述变换后使甲乙合做的工作效率得以应用,学生很快展开了思路,列出了算式。
二、练习设计
1. 加强对比性练习,异中求同。对比是学习与认识事物的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所学知识点会更加明晰了然,并经练习烂熟于心。如,①六年级有男生120人,女生比男生多,女生有多少人?②六年级有女生120人,男生比女生少,男生有多少人?③六年级有男生120人,比女生多,女生有多少人?④六年级有女生120人,比男生少,男生有多少人?
经过分析和比较,不难发现,①②两题是已知单位“l”的量,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③④两题则是已知单位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l”的量。这样在同中析异,异中求同,解题思路就清晰多了。
2. 加强补充性练习,巩固深化。教师应设计练习,优化解题环节,强化解题思维。除了让学生自编自导解应用题外,还可在现成题目中,寻找题中隐匿条件,适当给予补充,即补充性练习。运用此法,必要时学生联想参与,能发散思维,并得趣于其中。如,学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后,可设计:甲乙两地相距24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第二小时行了全程的, 。(先补充问题,后列式计算)
3. 加强层次性练习,循序渐进。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与规律,因此在设计练习中要坚持这一原则。如,学了“工程问题”后,先出示与例题相似的练习题,熟练以后可设计如下一组题目:①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30天完成。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需要几天?②一项工程,甲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30天完成。如果甲先做5天后,乙也来参加,还要几天完成?③一项工程,甲乙合做l2天完成。如果甲单独做20天完成,乙独做几天完成?④一項工程,甲乙合做l2天完成,甲单独做20天完成,现先由两人合做4天后,剩下的由乙单独做,问要几天才能完成?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巩固了工程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编辑:谢颖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