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淑娴
摘 要: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地对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加工,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进而提高表达能力。文章通过情境比照、朗读比较、词语品味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比较阅读;方法运用
一、情境比照,感悟语言魅力
在《牧童》一诗教学中,我设计了情境教学片断。先请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并用自己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这幅图的内容——“一个穿着蓑衣拿着笛子的牧童,躺在广阔的草地上,望着高悬天际的一轮圆月……”再找出相关诗句,并把诗句标注在插图相应的位置上。并问学生:“如果你就是画中的那个小牧童,在一个无人的夜晚,来到铺满绿草的原野,躺在月亮之下,你心里会有什么感觉?”生回答:“有点害怕、寂寞。”“很恐怖……”我便说:“那你就带着自己的理解来朗读这两句。”于是,学生以深沉而缓慢或轻柔的语调诵读诗句。再出示原文,让学生以刚才的语气完整地朗读全诗,并说说朗读这两句话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同的感受,此时应该是舒适的,不会带着类似“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愁思。最后请学生再以自己理解的情感投入朗读,将月下少年的悠闲自在表现出来,学生在情境对比教学中轻松体会了诗文情感,摆脱之前先入为主的“明月”等于“愁思”的偏见。
二、朗读比较,活现语言情感
如果说情境对比教学是立足于学生想象、体会作者情感,那么朗读比较教学就是锻炼学生们的耳朵,在听觉感官上唤醒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欲望。它主要是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让学生在对比中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对提高朗诵技能大有裨益。
如在教《忆江南》一课时,我特地选择不同的背景音乐,有清韵优雅的古筝曲、凄凉沧桑的二胡曲、振奋欢快的唢呐曲……结合背景音乐,我以不同情感、语速、语调进行朗读,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学生开始好奇,同一首词怎么可以有这么多读法?即便一开始仅仅是出于好奇、好玩的试读,但在一遍遍的试读中,他们开始把注意力由各种新奇的断句方式、发音,集中到诗文原本的面貌上来—到底哪种语速、语调才与诗词的意境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匹配?
学生在读中感悟,渐渐地明白,要想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应紧扣诗词的关键字词,如把握住了这首词里“江南好”的“好”字,便知道应读出对江南风景的赞叹,要读出美感;而篇末的反问句,联系词牌名,抓住“忆”字,则能读出陶醉中那一抹悠远深长的惦念……学生也会在朗读对比中,探索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词语推敲,品味语言内涵
语文的魅力往往就体现在作者的遣词造句中,一个字、一个词都有可能蕴含着作者特定的情感和特殊用意。
(1)替換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词语替换比较教学,即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换上意思相近的字词比较着品读,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如《怀念母亲》一文里:“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糊”字替换成“贴”,学生们在多次研读揣摩之后,得出结论——“贴”不如“糊”好,因为“糊”字,体现的不仅是前头那“浓浓”的意味,更是紧紧地牢不可分的状态,正是由于这个字,将作者强烈思念着故乡的一切的那份真挚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2)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穷人》里,将“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改成“吃的是黑面包,菜有鱼”,学生在比较中会发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发生改变,作者欲凸显出桑娜一家生活的拮据意味也被冲淡许多。课堂教学设计上,针对关键字词,不脱离文本,而是“字词不离句,语句不离篇章”,在语境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所在,引发他们去多探索、多质疑。学生在比较中,不仅实现了“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作品赏析能力上得到提高,而且在课堂中也真切地体会到了浓厚的“语文味”。
通过实践发现,比较阅读对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式、触摸文字内涵、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快速有效摆脱陌生感、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最终打通阅读和写作间的通道富有特殊意义。
参考文献:
[1]季科平.关于“把词语读出感情来”的理性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0(6):49-50.
[2]刘晓岚.比较教学法在法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2):122-124.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第二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