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寅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问题倍受关注。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理论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发展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产生的重要理论成果,而其中的经济理论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在实践中形成的经济理论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而且立足中国的国情基础,引领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别是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济发展重要理论已逐渐形成,并构建起完整的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经济发展阶段新界定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也可以说突出的问题是现在还很穷。当时邓小平同志就清楚的认识到这一问题,要求整个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刻也不能耽误,必须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决不允许再分散精力。党根据经济发展实践,准确定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提出改革开放后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奋斗,大力拓展,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通过非均衡发展方式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等战略思路和举措。改革开放之路走过了大约十年,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巳经显现,而国内如何发展、改革开放如何深化的问题仍然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厘清,国内外局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继续坚持并深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指出:“当前,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有条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质量高、效益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就应当鼓励发展。”面对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提出明确要求即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尤其强调注重自主创新道路的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后,江泽民同志又作出“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判断,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中国的发展阶段性特征不断变化,新问题和新矛盾不断涌现,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历史阶段,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的科学性,从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依靠锐意改革、制度创新、人口优势实现了奇迹般的高速增长,现今已达世界第二经济总量的状态。然而现在所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及特征,“经济新常态”一词提出给予了准确的回答。经济新常态由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他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多次强调,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既然是新常態,显然具有不同于以往增长状况的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就发展速度而言,实现由中高速增长取代高速增长;从经济结构来看,转型升级速度加快,投资需求拉动转变为消费需求拉动,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新经济主体;从增长动力来看,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对要素驱动的替代。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国内外开势,党科学判断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对经济发展阶段精准定位,同时引领我国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
二、经济发展目标新阐述
目标既是发展的方向,也是奋斗的动力。建设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追求的永恒目标,而为了实现在这一远大目标,不同的发展时期还有不同的阶段性目标。“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对发展目标的一次构想,直到今天依然是为之奋斗的发展目标,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这一发展目标有不同的目标内涵表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已逐渐形成“四个现代化”发展目标,指引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1954年,毛泽东就曾要求我国人民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出用几个五年计划,向着工业化和现代文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前进。到1964年,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同志正式提出 “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即利用不太长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其实“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抽象、动态且不易衡量的目标,是一个过程。不同国家现代化的道路可能是不同的,实现的标准也可能不同, 但有一点就是必须是一个符合国情、切合实际,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拥护的发展目标。1979年,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随着我国在20世纪末提前完成既定目标即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后,党又与时俱进的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即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当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目标顺利完成后,我国新时期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界定为“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和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中国发展状大的历程中得以体现。但在特定发展阶段、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梦的完整诠释包括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层面,国家需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富裕。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充分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同时也将国家、国家和人民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使发展目标更加明确、更加具有操作性和激励性。endprint
三、经济发展理念新突破
行动是以理论为指导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是以一定的发展观为指导的。新时期,围绕着发展要义,创造性的探索并回答了发展的概念、主体、条件、路径、成果等诸多重大问题。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理念直指实现“中国梦”经济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特别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并且提出了在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措施。这些都反映出党在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又赋予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成果。
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发展就是更换“发动机”,驱动力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将关注点集中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包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教兴国战略、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党的十八以来,聚焦于创新发展,深入探讨了创新发展的动力源、领域、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着力点、创新方式等内容,提出构建产业新体系和发展新体制,全面系统的阐释了创新发展理念的总体思路,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诠释阶段的现实表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对创新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继承、发扬和拓展。
协调发展注重解决非均衡问题。协调发展目的是缩小差据,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确保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协调发展理念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在内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八以来,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调整经济发展中失衡结构,对于生产实践中表现出的城乡间、区域间发展非均衡状况要秉持协调发展理念去缩小乃至解决矛盾。在建设新型“四化”过程中,努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路上没有人“掉队”。党提出的协调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充分考虑了我国的现实状况,将发展规律进一步升华,最大限度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发展矛盾。
绿色发展聚焦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健康持续是人们永续发展的前提,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外在表现。关于绿色发展,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如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党的十八以来,在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寻求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前进,实现生态与人文共生共融,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和循环的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发展的核心表现为对外部自然的合理履行。所谓有合理并不是一味的回归原始状态,而是以符合生态发展需求的方式去改造自然。“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全面深刻阐述了坚持绿色发展内涵要义和实施路径,形成完整的绿色发展政策体系,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开放发展解决发展空间问题。封闭是国家经济发展致命障碍,开放才是我国能够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开放发展实质就是“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开放发展的理念已经形成包括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 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八以来,围绕开放发展方面,我们党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详细阐述开放发展的思路,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同时坚持對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惠共嬴的开放战略,拓宽对外开放区域、国际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放发展带动创新,以国际视域审视国内经济发展,是发展观念也是体制,更是一种格局。以开放理念,推进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与其他相关国家深入进行经贸人文领域合作,打造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共享发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所在。共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角点。改革发展成果能否由全民共享,能否顺利解决受益不平衡的问题,这些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体现共产党的执政的回应。共享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是共享之源,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发展型共享和补偿性共享相统一,其中发展型共享是追求的主要形式,补偿型共享则着眼于调节利益失衡。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实践中关于共享发展的观念也已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包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党的十八以来,环顾当前世界,在对发展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中,党凝练出共享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主义的视域中,共享发展体现为发展主体与发展成果相统一、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统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相统一的三重要义。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价值取向即表现为实现经济利益共享,在共享理念引导下实现全体成员共存和共赢。
四、经济发展路径新选择
实现中国梦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目标,必须以创新理念坚持改革,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发挥好政府职能,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以经济发展新理念为统领,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经济发展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国家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如何发展的行动纲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1978年后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此,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都有赖于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内涵也在动态调整日臻完善。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经济发展提出又快又好的战略思想,直至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延用这样的提法。2006年开始“又快又好”改变为“又好又快”,突出“好”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强调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以致金融危机波及诸多国家,也因此凸显世界经济的新变化。尤其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时,中央领导集体对经济深刻分析后对我国经济发展精确判断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社会经历跨越式的变迁是经济新常态提出的深刻时代背景。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不仅是经济总量也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经济结构协调发展方面,三次产业协同性持续增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在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领域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利用外资规模迅速上升为全球第二位,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实践正体现着从强调“快”到强调“好”的转变,全面性、持续性显著增强。到了中共十八大,党提出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进而实现全面发展;要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及时形成全新发展方式,注重发展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鼓励支持新型市场主体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全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在实践中创建新型发展模式,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继续完善经济制度中的基本体制,促进现代化的市场体系和开放性的经济体系建设,向创新型国家目标迈进。在经济制度中,每种所有制形式都成为市场经济的组成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并且肯定和鼓励各类经济主体的重要作用,充分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endprint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发展的具体方法、形式和模式,实践中实施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依据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大体可分为:从投入要素视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从经济增长动力视角分为投资驱动型、出口导向型和消费驱动型;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分为可持续型和不可持续型。实行改革开放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的调整和转变。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现阶段要由依靠出口、投资拉动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消费、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强调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从传统的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协调驱动转型;由传统依靠资源消耗获取增长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工业化水平提升较高,买方市场特征明显,产业结构实现单一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多元化转型升级,即把发展形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达到经济领域平衡、协调和可持续状态,进而全面促进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把发展的动力从过去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到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把发展的需求拉动从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实施内需主导转变,将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应对经济新常态,目前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手段,在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具体来说,通过改革,改变当前高度依赖国外产品,分工地位低下的状况,解决国内企业全球制造业能力欠佳的问题,锁定创新领域的发展方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引导企业建立有效供给的长效机制,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在过程中,疏理四大关系,即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保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经济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形式。改革开放至2017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道路涵盖了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主创新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等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的新型是相对于初始高能耗、高投入的工业化道路而言。在发展内涵中充分体现出,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需采用高新技术,高技术与高效益并重,改变传统低附加值状况,提升产值;二是促进工业发展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以循环经济思想贯穿于生产环节始末,将传统产业体系改造升级成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绿色发展;三是改变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农业支持工业的方式,采取“城乡协调”与“工农互动”齐进,扩大就业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融;四是充分考虑当前我国国情,即资源不足但绝对人口数量庞大,追求充分就业、农村城市化、科技创新,进而实现全面小康。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更要坚持走以技术创新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农业协同发展。自主创新道路是实现自主创新目标所选择的策略、方法和路径的总称,自主创新道路就是坚持超前部署、着眼长远、谋划全局、统筹未来,在重要领域未雨绸缪,开创四位一体(“国家—区域—产业—企业”)的创新体系,构建由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产业(集群)创新体系、企业创新体系四个层面组成的立体化、网络化结构体系,对于关系科技长远发展的基础科学必须加大投入,对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科研命题必须重点突破,对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必须重点攻关,力争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发展工业同时注重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思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的农业发展道路。初期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期在政府引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农产品供给增加,维护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提高的目标,在农业领域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提高农民组织化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建立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和紧密联系的产业体系。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坚决支持城乡共同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村文明水平和农民综合素质;兼顾城乡协同发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一条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产城互动、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及新型农村地区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道路。节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力,促进资源集约利用,推动城市化进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功能,重新界定并突出各个城市的特色定位,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道路;优化布局,解决城市的区域布局问题,实现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的合理布局,建立合理的城市结构,提高城市内部规划的科学性;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形成新型的工人农民互惠互利的城乡关系。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促进农村城镇共同发展;协同推进,实现新的“四化”合一。军民融合发展体现在“军转民”和“民参军”。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就是是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宏观调控和资源统筹,加快建成全面高效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强化军地协调配合,鼓励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一方面坚持市场机制作用,另一方面确保国家主导作用,打破传统二元结构,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路径等内容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民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理论性与实践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一个新的补充,是经济理论界的一个新的突破,不仅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也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225)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308).
[3]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鄧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6]胡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16.
[7]崔建周,柴丽丽.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新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01).
[8]张宇.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新篇[J].理论导刊,2015(11).
[9]本书编写组编.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2.
[10]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3.
[11]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