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书朋 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愿做擦亮星星的人
文 / 潘书朋 山东省莱州市玉皇中学
美国诗人谢尔·希尔弗斯坦在诗中说:“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每次读这首小诗,笔者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眼下,很多老师对目前充满功利性的教育困境充满无奈,对自己每天低效甚至无效的“瞎忙”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是“祥林嫂”式的埋怨与牢骚。其实我们不必怨天尤人,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就学着改变自己,从自身的专业成长做起——因为“总得有人去擦亮星星”。
教师的成长发展,除了自身努力之外,一些外在条件也是必须的。回想自己在学科领域中成长的经历,深感读对书,遇对人,做对事的重要。
教师要想改变自己,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从解决身边一个个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始。一个教师只有带着思考上路,才会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书便是幸福的开始。
笔者有幸读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教授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每次与智者“对话”,都会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洗礼。在文中吴非老师的一句话深深震撼了我:我终于明白,凭一门专业课的教学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就要跪着教书。回想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尽管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细想起来这只是一个“教书匠”应该完成的本职工作,培养的学生充其量也只是在各种考试中拿个高分而已。
其实现实中与自己有类似情形的教师何止少数?目前人们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于是只要学生能够考出一个高分,不管你是“强势高压”得来的还是“心理诱惑”得到的,学生取得了好成绩,你就是“优秀”教师,学生自然也是“优秀”学生。
吴非老师在文中提出了评价教师工作的新观点: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由此我陷入了沉思:二十年的教学生涯,我是成功的吗?我的教育梦到底在哪里?
1994年大学毕业至今,我一直奋战在教学的一线。正如吴非老师所说,曾经天真地以为学校是“净土”,却忽略了学校只是社会的一部分。本以为自己会在这方热土上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可是现实却无情地告诉我,目前的学校到处都有教师“跪着”教书,学生“趴着”读书的现象。
所谓跪着教书、读书,就是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缺乏批判的思想和意识,一切只是照本宣科,教师成了知识的传声筒,学生成了知识的复印机,最终演化成考试的机器。
教师要创造性地教书,要保持着对教学的浓厚兴趣。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时会感慨现在的学生为何越来越不会思考、越来越没有创新精神。其实没有思考能力、只会考试的学生不正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吗?如今很多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感,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已经磨去了自己的灵性,降低了对这份事业的热度。“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著名的教育家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就在于始终保持着对教学的浓厚兴趣。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说:我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当语文教师。的确,于漪老师把语文教学当做了自己毕生的事业。
吴非老师在书中也说:对教学工作的简单重复、对学生的冷漠、对生活的冷漠是对职业的亵渎。教师要用一辈子学做人师。
教师要为培养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的能力而教书。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你教的学生开始怀疑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可看看我们的孩子,他们还有思考能力吗?吴非老师说:我们的教育就这样成功地驯养出一代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教师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最终目的是为了考试。一些自然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可在现实中很多教育工作者以“浪费时间”为借口剥夺了孩子们质疑、探索的机会。反观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也没有真正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探索,能做到的也只是为了考试而教会学生去做几道考试题,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的课,喜欢这门学科,并没有教会孩子们终生学习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人生路上遇到让自己感恩一辈子的人,那个人就是你生命中的“贵人”。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有幸遇到了我生命中的贵人——齐鲁师范学院的徐洁教授。
2016年寒假,在朋友的引荐下我有幸加入了“山东创新教育研究院”微信群,无意之中接触了徐教授的“本真教育”,“本真至善,立己达人”的研究宗旨,不禁让我眼前一亮: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真教育”吗?
自从1992年我踏进“大连大学师范学院”大门的那一刻起,就立誓要做优秀的人民教师,做真正的教育。可现实中,“以分数论英雄”“一切以升学率为目标”成了无法躲开的魔咒,于是孩子们每天在题海中“鏖战”,自己也浸泡在作业堆中——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教育。
结缘“本真教育”后,我开始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真正的教育,以一种“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心态重新审视我的教育行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真诚的人。“本真教育”不正是陶老教育箴言的具体实践吗?“本真至善,立己达人”,在尊重生命本态的前提下,务本向善,尊重规律,崇尚科学,求真立美,探索真知,无私奉献,这不正是教育的真谛吗?
一直以来,我心中始终有一个教育梦,那就是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物理课,让我的学生感受物理之美,让每个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真,学会宽容,学会真爱,我将用我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之不懈努力和奋斗。
真正让我成长起来的是孩子,是孩子教会了我如何去做教育。而让我下定决心要走“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这一课改之路的,源自孩子的一句话。
一次实验技能考试结束后,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再也不想进实验室、再也不想做物理实验了,这些天做实验做得我想吐。那一刻,我的心冷到了冰点。孩子为何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种平日不进行实验操作,考前进行突击的方式,本身就违背了实验的初衷和教育教学规律,即使所有的孩子实验都得满分,又有何意义呢?
一次次扪心自问之后,我决定进行“让物理教学回归实验室”的课题研究,改变教与学的关系,使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内在动力、学习积极性得到释放。
四年中,我以“创建家庭实验室”为突破口,通过“课前家庭小实验——课堂实验探究——课后探索性实验——小制作个性化作业”等形式让孩子们在实验中感悟物理之美。在实验教学取得阶段性进展之后,我又开始了“初中物理深度学习的对话与反思”课题研究,引领孩子们撰写物理日记、手绘思维导图、研学旅行实验的探索。
二十三年的教育实践,让我明白了如何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教学生活:放下一切名和利,守着孩子们智慧工作,快乐生活。烟台教科院管锡基院长鼓励我说:实现梦想抵达彼岸,除了努力,还有等待。等待的价值在于,让你的努力从急功近利中剥离出来变成纯粹自然的习惯。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成长在于你内心要承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忽略别人的眼光。
未来的日子,我将对教育保持虔诚的信仰,投身教育科研,让自己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以饱满的激情去拥抱每一天,因为我愿意做一个去擦亮星星的教育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