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953~2010年百岁老人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2017-12-11 05:57倪俊学张山山刘锦桃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2期
关键词:省市区国民收入人口普查

李 智 全 星 倪俊学 张山山 刘锦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中国1953~2010年百岁老人变化趋势及地理分布

李 智 全 星 倪俊学 张山山1刘锦桃

(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目的分析百岁老人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变化规律及城乡和性别差异。方法利用六次人口普查分年代、分性别、分城市、镇、乡村对中国60年百岁率进行分析。并重点对2000和2010年31个省区市百岁率作系统聚类分析。以2000和2010年31个省市区的百岁率分别为因变量,海拨、纬度、人均国民收入为自变量,作线性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作逐步回归分析。对比中国不同时期各省市区百岁率的地理分布,对不同省市区之间进行对比。结果从1953~2010年,百岁老人57年间增长了10.62倍,2000~2010年10年间增幅最大。百岁老人女性人数高于男性,随时间推移性别比差距逐渐拉大。男女百岁率差值城市和镇在缩小,乡村在扩大。2000~2010年百岁老人的分布和中国地理位置有关,但随时间推移有变动。结论评价一个地区的长寿水平,既要看人口预期寿命,也要看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才能综合体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影响中国百岁老人分布的相关因素中人均国民收入与分布无关,地理位置与分布有关。

百岁率;人均国民收入;地理位置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人的健康与长寿受个人生活方式、环境、社会和遗传等诸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个人的生活方式受环境的制约和社会经济的影响,环境变化也能够破坏基因遗传的稳定性,长寿基因难抵不良环境〔1〕。本资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53~2010年六次全国性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百岁老人的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变化规律及城乡和性别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过1953年、1964年、1982年〔2〕、1990年〔3〕、2000年〔4〕和2010年〔5〕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地图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资料来自2013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提要。2010年人均国民收入为中国经济网记者参考和梳理2010年中国各省市区公布的经济数字。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来源百度。海拨、纬度根据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省地图集》。

1.2统计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用Arc GIS 9软件绘制全国不同时期各省市区百岁率的地理分布图谱。

2 结果与分析

2.1时间变化 从1953年(一普)到2010年(六普),百岁老人由3 384人,增加到35 934人,57年间增长了10.62倍,等于每10年增长1.9倍,以2000~2010年10年间增幅最大,为87.5%。1982年没有增长反而降低,可能与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有关。百岁及以上老人群体的明显增加是人类进化中出现的新现象。19世纪以前世界几乎没有可证实的百岁老人;19世纪向20世纪转换期间,证实了第1例百岁老人,自20世纪中叶,发达国家百岁老人数量急骤增加〔6〕,1960~1990年百岁老人的年增长率为7.4%。1953年(一普)最高年龄155岁,1964年(二普)最高年龄150岁〔7〕。最近报道〔7〕世界最长寿者127岁,为新疆疏勒县阿丽米罕老人。以往文献报道对人类的自然寿命极限为120岁。百岁老人女性人数高于男性,随时间的推移性别比的差距逐渐拉大,1953年(一普)为113.77,到2010年(六普)时为305.94,表明百岁老人男女之比为1∶3,见表1。女性寿命比男性长已成为普遍规律,在世界各国的百岁老人中〔8〕,与我国“四普”和“五普”及“六普”相似。1990年百岁老人女性为76.70%,男性为23.30%;2000年女性为74.07%,男性为25.93%;2010年女性为75.37%,男性为24.63%;基本上男性女性之比都是1∶3。我国百岁老人的增加和平均预期寿命增加是同步的,解放后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迅速提高,且女性高于男性,其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1982年为2.92岁、1990年为3.66岁,2000年为3.76岁,2010年为4.82岁。

2.2城镇乡村变化 百岁率随时间推移,不论城市、镇、乡村都在增加,百岁老人人数不论年代都是乡村gt;镇gt;城市,均为女性高于男性,2010年与1982年相比,30年间城市增幅为8.2倍,镇6.3倍,乡村7.6倍。男女百岁率差值城市和镇在缩小,乡村在扩大,与马婧婧等〔1〕结论一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乡村的百岁老人及其比重高于城市地区。见表2。

2.3百岁老人地理分布 不同年代不同省市区百岁老人分布情况,1982年百岁率以新疆居首,其后依次为西藏,青海,广西;1990年和2000年均以新疆居首,其后1990年依次为西藏和广西;2000年依次广西、海南、西藏和广东;2010年依次为海南、广西、广东、上海,见表3。1982年(三普)和1990年(四普)百岁率较高的在西部和西南部,百岁率较低者在东北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略有变动,主要是海南省变化太大,1990年海南省成立,其百岁率为1.25/10万,2000年为3.78/10万,2010年13.40/10万,20年间百岁老人增加10.72倍,新疆百岁老人一直居高位,2000年百岁率为7.84/10万,达联合国规定长寿地区的标准是每百万人口中要有75位以上〔9〕。2010年百岁率为3.40/10万,10年下降了57%,两者上升、下降幅度都很大。

广西自治区从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百岁老人一直逐步增加,广西巴马和新疆和田是联合国认可的世界五大长寿地区之一〔9〕。将2000年和2010年百岁率按31个省市区作系统聚类分析,其结果地理分布基本上是按大行政区划分相接近,相邻的省份有交叉。当选择标尺为5时,则样本分为三类,海南独立为一类,每类又分为两组,如第一类北京和天津为一组,山西、内蒙、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为一组,又如西南区的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为一类,依相邻省市略有增减,表明2000~2010年百岁老人的分布和我国地理位置有关,但随时间的推移略有变动。

2.4影响百岁老人分布的相关因素 将2000~2010年31个省市区的百岁率分别为因变量(应变量),人均国民收入、海拨、纬度为自变量(协变量),作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000年百岁率为因变量时,其一般方程为:

其标准回归系数Beta贡献率大小依为:-0.191纬度,-0.054海拨,人均国民收入0.025,表明百岁率与纬度、海拨呈负相关,与人均国民收入呈正相关(Pgt;0.05),无统计学意义。所以无自变量进入逐步回归方程。

上述方程表明人均国民收入与百岁老人分布无关,与地理位置有关。赵宝华〔10〕提出:人口长寿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不具有直接的正相关性,但人口预期寿命却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正相关性。本研究充分证明了这点,2000和2010年31个省区市的出生时预期寿命分别作因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人均国民收入都进入两个方程且与预期寿命呈正相关,人均国民收入对方程贡献大小仅次于婴儿死亡率(IMR)和海拨。预期寿命与人均国民收入相关系数(r=0.682),与海拨(r=-0.858)。评价一个地区的长寿水平,既要看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这个传统的代表性指标,也要看人口预期寿命这个现代的整体性指标,这才能体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上海市是这一类型的代表,2010年出生时预期寿命为82岁,百岁率为4.03/10万,数量和质量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表1 1953~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百岁率〔n(×10-5)〕

表2 中国1953~2010年人口普查城镇县百岁率及性别比(1/10万)

1)男=1

表3 中国1982~2010年31省市区百岁率(1/10万)

续表3 中国1982~2010年31省市区百岁率(1/10万)

3 讨 论

区域长寿的形成不仅仅是单纯的人口现象,还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背景息息相关。研究区域长寿水平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有助于提示影响长寿的因素,为解决老龄化过程中一些问题,提供参考数据。评价一个地区的长寿水平,既要看人口预期寿命这个现代的整体性指标,也要看百岁老人占总人口比例这个传统的代表性指标,才能综合体现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1马婧婧,曾菊新.中国乡村长寿现象与人居环境研究〔J〕.地理研究,2010;31(8):450-60.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1985.

3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1993.

4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02.

5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2012.

6陈 丰,王晓东,李文彬.2 274例百岁老人生命质量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2008;10(5):361-4.

7钱信忠,陈海峰,许世瑾.中国医学百科全书.1.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0.

8梅俊.百岁寿星长寿之道〔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6.

9王洪强,贾汉·沙比提.长寿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1;34(11):1186-90.

10赵宝华.“长寿之乡”的秘密〔J〕.益寿文摘,2013;12(147):139-41.

〔2016-06-24修回〕

(编辑 苑云杰/王一涵)

R188

A

1005-9202(2017)22-569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2.097

1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

全 星(1970-),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研究。

李 智(1973-),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研究。

猜你喜欢
省市区国民收入人口普查
2022年7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8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2022年1月30个省市区化肥零售价格监测表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学问多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黑龙江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
人口普查为什么既要“查人”又要“查房”
对“破窗理论”与“破窗谬论”的探究
讲清国民收入分配,助力高中政治教学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农村消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