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中颜色词鉴赏教学

2017-12-10 19:15段奉志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语境

古诗词鉴赏在高中语文教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带颜色的词语在古诗词中频频出现,这些词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学生鉴赏这些诗词时,要理解这些词的传统文化象征含义,并联系诗歌,把握语言表达上的准确妥帖,前后文的配合呼应以及所处语境中的感情色彩。这需要教师在多种教学方法指导下,如采用图画直观感知、发挥想象展开描述、联系生活运用常识等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赏析这些颜色词语。

自从有了语言的伟大发明,人类就开始用它来描述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其中包括了客观世界中美丽缤纷的五颜六色。有了客观的存在基础,加之人眼对颜色的主观划分和人的思维、心理、文化的影响,颜色在人类艺术、文学等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中所指的颜色词即语言中反映客观世界的色彩性状的词语,例如红、黑、黄、青等。

古诗词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学,也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在语文教材中占大量篇幅。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1]表明古诗词鉴赏教学非常重要。从创作角度来说,恰当灵活地运用颜色词,有利于景物画面的浓缩、语言的含蓄凝练[2]。颜色词的鉴赏教学不容忽视。它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发展,并为学生口语、写作的表达积累素材。颜色词鉴赏还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高尚的情趣和修养。介于此,研究古诗词中颜色词的鉴赏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前人研究得知,高中古诗词中颜色词按用法主要分为单用、与事物名合用、与其他颜色词合用、与修饰词合用、叠用这几种[2]。单用是指红、黄、白颜色词的单独出现,如“唯见江心秋月白”中的“白”;与事物名合用最多见,指“黄鹂”“黄昏”“翠柳”“朱颜”“白鹭”等这类词语;与其他颜色词合用在语文高中教材中比较少见,如“青翠”“紫红”;与修饰词合用的有“浅红”“轻黄”等;叠用的“青青”一词最为常见。

下面就高中语文阶段,从不同角度探讨古典诗词中的颜色词应鉴赏的内容,以及几种较为新颖的古诗词的颜色词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高中古诗词中的颜色词鉴赏内容

古诗词中的颜色词鉴赏包含了几个方面。首先要根据文化心理,理解颜色词的本义在诗词中准确妥帖地运用情况;其次,要联系词与前后文中形成照应的内容,比如前后色彩的搭配所体现的美感,颜色词与所修饰事物特点的关系;最后,应考虑颜色词在整首诗歌的语境背景下所体现的独特含义,比如指代、营造的氛围。

(一)理解古诗词中的颜色词显示的中国传统文化寓意

颜色词在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中具有普遍的规律。一般来说,古人对黄色的喜好模糊:人民敬黄,因为黄色是皇帝所专用的颜色;劳动人民厌黄,因为黄色在自然界中是枯枝败叶的颜色,暗示秋天来临,所以黄色还给普通百姓萧条的感受。而人们对红色有着特殊的偏好,认为红色是喜庆的、美丽的。《孔雀东南飞》有“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用朱红色的唇刻画刘兰芝的美丽。《诗经·静女》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指红色,红色的草很美很鲜艳,正好能与静女的美相般配。由于远古时期人类在黑夜容易受到猛兽袭击,这种基因的影响使古人惧怕黑色,诗词中黑色往往给人沉闷、紧张、痛苦的感受,比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古人不说“黑发”,而用“青丝”代之,表现青春的美好。白色刚好相反,它的沉静正好表现秋天自然的高爽和肃穆。例如“渚清沙白鸟飞回”,“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客观地、质朴地描述景物的天然美,而不夹杂其他人工因素。素色在诗句中常常用于形容女子的美好,比如“纤纤擢素手”“腰若流纨素”形容女子的纯洁素雅。紫色是高贵、祥瑞、神秘的,比如成语“紫气东来”、帝王居住的地方叫“紫禁城”。“一去紫台连朔漠”中的“紫台”就是指“汉宫”。色彩能够触动人的情绪,丰富诗词的意蕴,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了解颜色词的寓意是鉴赏的一个方面。

(二)揣摩古诗词中的颜色词体现的美感

在一首诗歌中,颜色词与实物词巧妙结合,形成意象,颜色词的修饰能突出事物的特点,丰富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诗歌美感和画面感。如“朱颜”“黄昏”“碧草”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颜色词对事物的修饰,一方面体现事物本身特征,另一方面暗示作者的情感。《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玉砌的雕花栏杆还在,但青春的容颜却已消逝。“朱”用来修饰容颜,形容面容透着,给人温和的感受,与冰冷的栏杆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

诗词中的色彩搭配体现美感,蕴含情感。暖色主要给人温暖、热情、热烈、稠密、扩大及稳定的感觉,而冷色主要给人镇静、理智、孤寂、距离及圆滑的感觉[4]。冷暖色调搭配,可以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染”“透”两个字使静态的颜色流动起来,整个画面变得生动活泼,像正在使用颜料绘制一幅山水画。红色染遍山林,碧色绿透江水,鲜明的颜色对比强烈,体现作者对旖旎的自然风光的热爱。《锦瑟》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色彩采用冷暖色调搭配,冷色调的渲染给人带来淡淡哀愁,暖色让人回味并不失饱满的柔情。杜甫擅长色彩的搭配,《蜀相》一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祠堂内的春色。碧草和黄鹂,一碧一黄,一静一动,对仗工整,画面灵动。但从“自”“空”二字看出,作者以乐景反衬哀情,诗中描写的轻快柔和的景色衬托出作者内心的沉重苦闷。

(三)把握古诗词中的颜色词在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鉴赏古诗词中的颜色词,要把颜色词放在整个作品的语境中,才能理解用词的特定含义。要在体会作者的用意、诗歌的思想感情上去揣摩颜色词在诗句中的使用,才能很好地把握特定颜色词的感情色彩。

在特定语境和约定俗成下,颜色词常以色代物,借喻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合二为一,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是一种深层次的描绘手段[5]。比如“脂粉”“红颜”代指年轻美丽的女子,这种借代现象同样出现在诗词中,如“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乱红”指飘舞的花瓣。这说明有的颜色词在诗词的具体语境下才好理解,否则容易造成误会。例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单独看“粉黛”一词,学生可能会误读成“粉砖黛瓦”因此要將颜色词放入作品的语境中去理解,在前文中,“回眸一笑百媚生”一句形容杨贵妃的妩媚多情,自然就能理解下一句“六宫粉黛”指宫中的嫔妃佳丽在杨贵妃面前黯然失色,衬托出杨贵妃无比美丽。endprint

颜色词的情感色彩与作者的心理有密切联系。作者用自己的心灵去点化自然,把自己的情感对象化,使客观环境带上自己的情绪,而他所要描绘和歌唱的事物,则成了这种情感化了的自然氛围中最能使他震动、引起他共鸣的一部分[6]。在诗歌的特定语境下,颜色词带有作者不同的情感,在赏析时需要结合具体诗歌的语境具体分析。比如,青翠的颜色一般让人联想到草木生长的茂盛,带给人生机与希望,“青青”这一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短歌行》中第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曹操引用《诗经》来比喻自己求贤若渴,“青青”这个词让人充满了希望与生机,用在思慕的人的衣领妥帖恰当。同样是“青青”一词,但在“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中却有不同含义。作者将茂盛的青草比喻绵绵不绝的思念和忧愁。又比如,红色一般是美好、喜庆的。但《琵琶行》中琵琶女诉说往事的一段运用的红色词就有一些特别的意味:“一曲红绡不知数”,“血色罗裙翻酒污”,这里的红色营造出暧昧、喧闹的氛围,一幅灯红酒绿,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场景生动呈现。最后以一句“梦啼妆泪红阑干”收尾:夜深人静,琵琶女想起自己的坎坷命运,在梦中哭醒。红妆褪去的描写大有繁华消逝,好梦初醒之意。

颜色词的感情色彩还可以从作者众多的词作意象中得出规律。例如,“黄花”是李清照喜欢的意象,它在易安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高中教材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词里的“黄花”有着共同特点,这个意象一般暗指作者自己。“黄花瘦”“黄花堆积”黄花在风中凋零,“瘦”“憔悴”原是形容人的词,这里形容黄花,是拟人手法。“人比”自然是作者与黄花的比较,作者与黄花的关系更加明显。李清照赞扬桂花,以桂花自比的词句有“暗淡轻黄体性柔”、“何须浅碧轻红色”,桂花也是黄色的小花,这些都表现李清照喜欢以黄色的花自比,说明李清照对黄色的花的特殊情愫。

二、高中古诗词颜色词语鉴赏教学方法

(一)采用图画直观感知

颜色词本身只是汉字符号,没有颜色。学生在赏析时,往往忽略颜色的美感,即使教师有引导和提示,学生也只是间接地理解,不能真切地感受,不利于学生对颜色词的作用以及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的把握。王维的作品被鲁迅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见,诗歌与绘画艺术联系紧密。如果在诗歌教学中能结合图画和动画,通过画面把意境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既能调动学生鉴赏诗词的主动性,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

例如在教《沁园春·长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把描写的景色用动画效果表现出来:层叠的山林逐渐变红,流动的江水清澈透绿,江面上无数船只驶过。用莱辛的话说,这是“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回忆一种单纯的形态或颜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6]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毛泽东笔下壮丽的秋景,感受一代伟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激昂豪迈的情怀。除了展示图画动画,也可以让艺术生或特长生通过自己绘制诗词画面体会意境,比如《琵琶行》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单凭字面意思,学生可能对“白”字只有粗浅的理解。但若绘制成画面:茫茫的夜色里,只有一轮干净的明月出现在江心上空,照得江水泛着细微的波纹。让学生透过恬静纯美的画面感受琵琶曲带来的效果并体会作为过渡到后文的淡淡忧伤和孤独。

(二)发挥想象展开描述

在赏析诗词的时候,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在脑海中还原颜色词的颜色。教师让学生描述诗歌的意境,能够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例如在教“独留青冢向黄昏”这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场景:昭君死葬塞外,它的坟冢长满了青草,格外荒凉。傍晚时分,塞外被黄昏笼罩,壮丽的黄昏与无边的大漠相连,它使周围的一切染上了暖黄色,独留一个凄凉清静、墓草长青的坟冢朝着故土的方向。再如《饮马长城窟行》开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一句,教师提问“诗中的草是怎样的?”学生或许会这样描述:青草绿绿的,软软的,一直沿着河边延伸,看不到尽头,作者的思念就像这青草,细密柔软,撩拨人心且绵延不绝。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意蕴,锻炼形象思维。

(三)联系生活运用常识

引导学生赏析颜色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经历,产生切身的体会。例如,教《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中颜色词通感的修辞效果,学生联系生活常识:玉是通透无暇的,冰凉的,给人孤寂的距离感,但一个气色好的美丽容颜让人觉得温馨舒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进行联想,更容易体会词中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在教学中,学生不仅可以从生活经历中获取理解的素材,还可以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类似艺术效果的体验。许多电影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夸张地表现黑发瞬间变白,诗句“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又如联系《诗经·氓》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与下文女子的悲惨遭遇时,让学生回想小说中那些看似与情节无关实际有暗喻关系的環境描写,体会诗句中桑叶枯黄的描写是暗示时光的流逝,美人的迟暮。

总之,颜色词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暗含着作者的情感,体现美感,并且颜色词本身就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思维。因此,揣摩颜色词是鉴赏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重视颜色词的赏析,并且可以适当采用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鉴赏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刘建章.中学语文颜色词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3]黄微微.浅谈古代诗歌中颜色词的运用[J].文学教育,2016,(03).

[4]佟晓梅.“五颜六色”的修辞魅力[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03).

[5]周绚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色彩运用[J].兰州大学学报,1993,(2).

[6]莱辛.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

(段奉志 湖南科技大学 41120)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语境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诗词之页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