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话语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指令语是教师话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令语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脱离、指令语重复与理解核实的滥用以及命令式指令语成为课堂主流等问题影响了课堂质量。教师可通过简化指令语、丰富指令语形式、合理使用直接指令语与间接指令语以及在指令语中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等来改善教師指令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话语是师生课堂交流的桥梁,指令语作为教师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用目标语进行交流提供了适当的机会,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引导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和维持良好课堂教学秩序的重要手段,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指令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完成课堂活动的情况,直接关系着课堂效率。教师指令语若使用不当很容易使课堂失去活力,沦为以教师“独白式”授课方式为主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导致最终的评价权和课堂管理权属于教师,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意愿的权力,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吞噬,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因此,教师指令语的有效使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一、当前教师指令语的使用不当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课堂指令语是教师发出的某种让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完成某种任务的言语行为,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教师的教学素养的不同,指令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令语与学生学习水平的脱离
Feuerstein认为“在向学习者提供任何学习任务时,教师应该通过提供一系列清晰的教师指令语准确地表达他们想让学生做什么。与此同时,确保学生正确理解他们被要求要做什么也是至关重要”。[1]因此,在指令语的词汇句式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
其一是指令语词汇的使用不当。因教学内容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词或者笼统的词句,当教师高估学生水平的时候,其结果就会导致教师语速过快和指令不足,或者用一些专业的或抽象的词汇而不使用具体词汇;当教师低估学生水平的时候,教师往往会对指令语进行多余的再次加工。这两类指令语会缩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入。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合适的词句,导致学生对指令理解困难、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阻碍了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再次,指令语句式的复杂性。部分教师为了突出教学水平会选择使用文言句式或优美诗句,但此类指令语不能明确指令内容也不能清晰界定活动和任务要求。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来理解,不但对要句面意思还要对隐含意思加以分析。许多教师一味的注重教学内容和任务,并没有注重指令语所发挥的作用,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他们的指令语没有根据学生现有的理解水平对教学指令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它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教学的进程,浪费了教学时间,不利于课堂活动的连贯持续进行。
(二)指令语重复与理解核实的滥用
教师指令语是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师生间的交流常会遇到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沉默现象是课堂常见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指令的理解或者确认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师意图常采用重复指令语(教师通常会通过重复某些关键词或短语来强调关键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力)或对指令语进行理解核实(如“清楚了吗?”)的策略来解决交流受阻的问题。Long认为它在阻止交流中断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这类指令语如果不适度使用,会导致指令语形式单一,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感,久而久之会对此类指令语采取不理睬的态度。显然,此类指令语不需要学生发散思维,因为他们知道就算他们不回答,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是会继续的。另外,教师在某些专业问题的处理上不应用重复或理解核实,这样不利于课堂中的师生及生生互动,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建构和意义协商。
(三)命令式指令语成为课堂主流
根据 Austin 和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指令语通常包括命令、请求、建议等。命令类的指令语在课堂上占最高比例,而建议类比重最低。命令类指令语多以祈使句为主,是学生必须要遵从的指令,不能完全顾及学生感受,礼貌程度最低。建议类指令语礼貌程度最高,请求类指令语也可以缓和指令语气,然而却常被教师忽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反映了课堂话语权的掌控在教师手中,也反映了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Hughes指出“命令”的使用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地位,“请求”表明平等的观念,“建议”则给出学生一些自由的选择机会。Searle认为“命令”与“请求”的不同在于前者有一个额外的预设条件即说话者要比听话者处于更高的权威。[3]指令语的使用体现着教师对话语权的掌控,学生完全要按照教师的步骤进行,学生没有表达自我的机会,是学生对教师单方面的理解。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发言而没有真实的声音,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流。教师的潜在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建议和意愿,以师生平等的心态与学生交流。
另外,指令堆砌、指代不明、冗长指令、模糊指令、指令对象不明确、指令缺乏逻辑等也会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改善教师指令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指令语的有效性是促进学生理解和加强语言输入的关键,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简化指令语,注重指令语的可理解性
Krashen强调“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也即是有效输入而产生的。”关于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他认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应当具有以下特点:真实性、可理解性、相关性及趣味性、适度性”。[4]教学指令语所包含的内容不能过多,因为人们的短时记忆有限,如果内容过多,就会导致学生加工和记忆负担过重,会为学生理解和执行教师的指令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只有双方理解彼此,教师要注意指令语的可理解性且立足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如果学生都听不懂教师指令,那么兴趣就无从谈起。为了降低学生听力理解的复杂性和理解的模糊性,教师应注意运用恰当易懂的教学指令,在内容上做到详细,在形式上做到简单不繁冗,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endprint
(二)丰富指令语形式,使其具有启发性
教师要多使用具有启发性且形式多样的指令语,并且对学生的话语给予鼓励性的及时反馈。教师不应喋喋不休的重复指令语,否则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传统的课堂里,教师是一切权威,要求型教学指令较多。而在新型课堂里,提供指导型的教学指令和提出建议型的教学指令逐渐成为主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这两类教学指令语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认为他们的答案也是被认可的。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声音,使得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在师生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要注意指令语量的输出,指令形式要丰富但不可过多变换表达方式来解释指令语,因为新的句式与单词的出现,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困惑。教师应适当追加不同形式的指令语诱导学生输出语言,使学生对教学任务保持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中充满存在感。
(三)直接指令语与间接指令语适当结合
直接指令语是指教师用祈使句发出的表达命令或请求的句子,间接指令语是指教师以疑问句或陈述句形式发出的表达命令或请求意思的句子。在实际课堂中,直接指令使用频率高于间接指令。直接指令简短,意义明确又易于被学生接受,能节约教学时间。比如教师常用的一种直接指令语结构“让我们...”把执行指令语的主体变成了“我们”,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但如果学生没有高度集中听课或者对此类指令语形式不熟悉都可能会出现不理解教师用意的情况,此类问题常出现在教师借班上课的情况下。而间接指令内容具体,意义清晰,语气委婉,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能降低学生尤其是低水平学生的紧张程度,减轻其焦虑感。但课堂上频繁地使用此类指令语反而会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或者话题跑偏。当课堂环境嘈杂混乱的时候,教师用间接指令语则达不到良好的控制课堂的效果,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应结合自身因素与学生因素、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效率。
(四)指令语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
教师没有绝对的权威地位,师生之间应是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不应只是教与被教的单向关系。Brown和Levinson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对话过程中要尊重对方,顾及对方的面子,避免难堪的局面使关系恶化”。[5]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那些容易使学生失去“面子”的指令性言语行为,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最大的关心。“学生是否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6]教师应礼貌委婉地使用课堂指令语,慎重使用语气强硬的命令式指令语,多使用利于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请求和建议类指令语,且在指令语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平等尊重的态度,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Williams&Burden.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Hughes,S.Glyn.(1993).A Handbook of Classroom English[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Tsui,A.B.M.EnglishConversa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4]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5]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張光陆.对话教学的课堂话语环境:特征与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2,(2).
(刘常清 浙江省宁波市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