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农业院校“互联网+农业”的研究与探索
——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赵 阳,王骥鹏,李宗洙*
(青岛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传统农业也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但由于农业和农业生产者本身特点,发展相对缓慢,科研成果普及难度大。因此,农业高校作为农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担负着科研和育人的重要责任。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在分析其“互联网+农业”的发展现状基础上,发现存在人才、成果转化和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而提出农业院校发展“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对策。
农业院校;互联网+农业;现代农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有助于发展智慧农业、精细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1]
1、“互联网+农业”成为行业发展的热点
在我国农业由于自身发展规律和政府政策等众多因素,相对于其他高速增长的产业相比发展较慢。但随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农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即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技术助力农业发展。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的经济、农业界联组讨论时敦促提高网速、降低网费。各网络运营商纷纷响应,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增加,规模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城乡网民规模差距继续缩小。
2、“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不足
“互联网+农业”无论在生产环节还是在销售环节,要想突破传统农业模式带来的瓶颈,必须借助各种终端、智能设备采集相关数据,形成农业大数据,利用数据作为生产、销售的决策支撑,才有可能解决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农产品过剩、滞销等问题。因此,目前农村的网络化,还有很多包括:技术平台、缺资金、缺优质的频谱资源、基础设施共享不足、国家法规不到位等问题。
3、“互联网+农业”软实力有待提升
“互联网+农业”除了需要大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设备采集存储数据,如何利用软件平台将这些数据利用起来转化成效益同样重要。目前,很多农业示范基地都已经做到了传感器到田间大棚、网络到家、智能手机人手一台。但让农民真正能操作的软件平台却为数不多,大部分仅停留在实验室专家使用的水平。近几年,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迅速,但农业电商平台发展相对非常缓慢,相配套的农产品物流渠道相比其他行业物流发展也不尽人意。
4、“互联网+农业”人才匮乏
“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高科技的水平,而高科技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据了解,中国8亿多农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以下占38%[2],有些农民至今仍遵循着数千年农耕办法。这些农业从业人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对“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增加了难度和阻力。
1、青岛农业大学在“互联网+农业”上的研究实践
山东布莱凯特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我国首例体细胞克隆牛研究专家青岛农业大学董亚娟教授于2004年9月创建,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全省先进科普示范基地、淄博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我校与布莱凯特公司校企合作,共同研发了肉牛产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在生产中的应用可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高档牛肉产品的质量可追溯,消费者可以通过二维码,查询到牛肉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详细数据,包括牛的父本、母本、繁育地点、饲料成分、防疫药物、检疫数据等,这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国内高档牛肉生产有重大意义。肉牛产业管理信息系统覆盖牛肉生产全产业链,整个系统建成后,能够极大提高肉牛生产过程管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另外,我们还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各种数据模型,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牛肉产业的发展。
青岛农业大学在胶州大沽河流域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该园区2006年开始建设,青岛农业大学与各级政府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先后建设完成了智能早棚、连栋温室、智能温室、标准气象站,安装了大功率水泵,并配备多功能培训教室、简易实验室、简易气象站、标准化晒场、仓库和储藏室等设备[3]。青岛农业大学不仅在硬件设备上投资建设,在软件平台上也先后研发了农业大数据平台、农业园区信息平台、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等配套的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设备为数据支撑,数据为人服务的社会价值和理念。
青岛农业大学与著名的果树栽培专家徐明举,共同探索互联网+果农的创新服务模式,开发建设了智慧果园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将基础种植技术通过直播的形式免费提供给果农,而且能够有效的帮助果农及时解决突发病害。让果农通过普通的电脑、智能手机就能享受“互联网+农业”带来的便利。
2、“互联网+农业”人才培养情况
青岛农业大学除了传统优势农业学科外,近些年又新增了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物联网专业、移动互联专业、农业信息化等新兴的专业学科。既有本科学位,也有研究生学位,每年能够培养输出近300名“互联网+农业”的专业人才。依托青岛农业大学传统的农业学科优势以及农业实验室、信息化实验室,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1、继续强化培养“互联网+农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现代农业的优势在于高科技含量,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瓶颈需要复合创新型人才,而现在农业院校很少将农业专业与互联网专业很好的有机结合,即农业专业学生不懂互联网、互联网专业学生不懂农业,而且缺乏交流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合作,没有发挥出农业院校农业基础学科优势。所以要从学校层面在“互联网+农业”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上,将两个专业合理结合起来。另外,要加强两个专业间的交流合作,共同研究“互联网+农业”课题,在“互联网+农业”方向上打破专业和学院界限。
高科技能够在农业领域推广普及,除了好的产品和工具。生产者的意识和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培养应用型农民可以说是解决“互联网+农业”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青岛农业大学有全国第一个合作社学院,可以通过该学院培养更多的新时代农民,将学校“互联网+农业”的最新成果直接培训农民生产者使用,从而不仅推广了科研成果,而且根据农民反馈更好的改良产品。
2、继续加大“互联网+农业”的投入
教师是输出人才的“弹药库”,作为新兴的产业和研究方向,同时具备农业专业知识又精通互联网的教师更是稀缺资源。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互联网+农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投入。一方面,加强现有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引进具备“互联网+农业”的新生力量。既可以通过正式编制吸引人才,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企业的领域专家培训教师,或企业中的专家代课共同培养的模式补充教师力量。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是以信息生产力做引擎,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进行转变[4]。因此,“互联网+农业”将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常态。农业院校应重视此风向标,抓住机遇加大对“互联网+农业”领域科研经费、资源的投入。积极开展与政府间的合作,以务实实干的作风通过建立试验田、示范园和科研基地等形式加快“互联网+农业”的实践研究。
3、继续扩展“互联网+农业”项目的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开放型模式,有效整合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打破了目前我国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与不足[5]。农业本身作为一个实践和经验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而往往农业院校的试验田规模有限,很难满足科研需求。再者,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科研成果推广难度较大,高校缺乏响应的渠道和大规模推广能力。因此,校企合作不仅可以解决实验基地不足的问题,而且借助企业自身业务发展需求解决成果转化和推广问题。
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如何在传统农业与新时代科技的碰撞下探索“互联网+农业”发展的火花,需要深思总结。通过论证分析,农业院校作为农业发展研究的主力,应发挥其学科和基础研究优势,结合互联网+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实验基地、校企合作等“实战”的研究方法,把高科技转化为脚踏实地的生产力。并发挥高校教书育人的本职,一方面培养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一方面培养新型农民应用人才,让高科技简单化、普及化才能把“互联网+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
(注:*通讯作者:李宗洙)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R].新华社,2015-2-1.
[2]国家林业局信息化管理办公室.2016年中国智慧农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日报,2016-5-20.
[3]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35.
[4]刘丽伟:高中理.“互联网+”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基于农业产业链视角[J].世界农业,2015(12):18-23.
[5]李晨、郑峰、李平、杨光、李萌:高等农业院校“一条龙”型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4):222-224.
(责任编辑: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