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雁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州 510640)
大学毕业生应对企业“软环境”应做到“五个理解”
邹雁
(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广州 510640)
能否适应企业的“软环境”关乎大学生在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能多维理解企业的“软环境”,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等状况。因此,大学毕业生在与企业环境磨合过程中,应力求做到“五个理解”,即全面理解、弹性理解、逐层理解、辅助理解、整合理解,最终达到有效应对企业“软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大学毕业生;企业“软环境”;五个理解
在企业中,大学生与企业处于共同活动的双边,是互为主体又互为客体的辩证关系。要提升大学生在企业“软环境”中的应对能力,同时满足企业对大学生在素质和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为此,大学生一方面应主动适应企业“软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软环境”。
(一)关于企业“软环境”的定义
要理解企业的“软环境”,首先应理解什么是“软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软环境”主要是指人文环境,而“硬环境”主要指硬件设施。有学者认为,“软环境”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和交往中所创造和反映出的体制上和精神上的境况的总和[1]。有学者认为,“软环境”作为一种无形要素的集合,它是由人制定出的规则或是由人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习俗和惯例等构成的,它同样会被打上文化的烙印[2]。企业“软环境”又叫企业的文化环境(人文环境),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种观念环境。企业“软环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企业利益、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环境,其灵魂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企业所推行的“善”文化、“俭”文化、“舍”文化等文化理念,都形成了企业以此为核心的观念环境。人作为观念性的动物,其生存和发展始终依托于“软环境”,并且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对“软环境”的依赖也会越来越明显,这启示大学生在个人发展中尤应关注“软环境”。“软环境”属于文化层面的范畴,因此,要理解“软环境”,就必须考虑人的情感、理念、习惯、道德等文化要素。
(二)关于企业“软环境”的功能
不同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不同。企业“软环境”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大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过程中对大学生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1.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与企业双方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观念,更多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功能”[3]。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够促进大学生和企业共同发展。
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位置,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并确立职业目标,指导他们有序地、有规划地展开工作,缩短与企业“软环境”的磨合期,帮助他们快速地融入企业。例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环境的灵魂,对大学生融入企业“软环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调整个人的观念和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配合企业的需求。再如,企业文化环境是一个具有约束性的环境,对员工行为有一定的要求和规定,这种具有约束性的环境形成的制度压力、舆论压力、情感压力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促使大学生无论在企业中还是在其他社会场合中都能自觉展示企业的形象。对于企业而言,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凝聚人心,使大学生忠于企业发展,与企业站在统一战线上,在工作中以企业的利益和大局为先,最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进步。
2.压抑的企业文化环境限制大学生与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环境建设的滞后会限制大学生的创造力,使得他们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在认识企业文化过程中,他们会保留自己对于企业的定位和看法,心理上不一定认同企业文化,行为上不一定遵守企业制度。而大学生一旦对企业文化不信服甚至产生反感,将导致他们与企业“软环境”的磨合过程中个人观念与企业文化理念难以融合,从而对工作产生消极、懈怠、抵触心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原因分析
大学生初进企业时对企业文化环境通常持有一定的期许心理,他们需要经历从校园文化环境过渡到企业文化环境的历程。由于长期接触单纯、自由的校园环境,在进入企业之前,大学生对企业文化环境的认识往往存在滞后现象,即“文化脱节”。“文化脱节”是文化应对或文化继承过程中产生一种延迟现象,因为旧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需要,或者文化发明传播的困难,或者因为阶级的特殊利益等多方面原因而产生。文化变迁的速度往往是很快的,而制度与观念等的变化则较慢,这种因为延迟产生的差距就是“文化脱节”,它是由文化自身发展的阻力和保守性决定的[3]。大学生适应企业“软环境”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脱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惯以自由单纯、非功利性的校园环境思维去适应制度严格、权责分明的企业环境。不同于非功利性的校园环境,企业环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更多体现于对员工的行为的规范、整合以及对员工的执行力的培养,而这对还处于校园思维模式的大学生来说却是一把“双刃剑”。大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全新的文化环境,就势必要做出种种改变,以使自身的观念和行为与企业的文化环境相统一。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大学生在适应企业环境过程中,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重塑自身的职业观念,以获得更好发展。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当磨合期出现自我意识与企业理念相矛盾时,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会出现悲观预期。
(二)表现类型
大学生不适应企业“软环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表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与企业观念磨合过程中,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会产生危机感,其典型的表现类型可分为三种:自我否定型、盲目接受型和非理性反抗型。
1.自我否定型
“自我否定”是大学生在适应企业文化环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当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发现企业工作环境与自身对工作环境的预期不完全相同时,因为这种落差而对自身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否定心理。例如,长期单纯、自由的校园环境使部分大学生难以很快接受企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规则,无法以企业的标准正确处理工作与人事关系,因而容易造成工作失误、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并由此对自己“能胜任该工作”的预期产生怀疑与否定。一旦这种状况无法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改善,大学生会对自身的能力和职业选择就会产生否定心理,以至于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在企业也找不到归属感。
2.盲目接受型
“盲目接受”是指大学生在适应企业“软环境”过程中,对于企业文化无辨识、无选择地全盘接收的应对表现。表现为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兢兢业业,忙于应付各种工作任务。他们安于现状,盲目机械地接受企业的任务和要求,与企业的合作仅仅处于表面和谐的状态,并没有透彻理解企业的文化内涵,因而难以真正融入企业环境,个人的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
3.非理性反抗型
“非理性反抗”是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因不能适应企业“软环境”而选择辞职、跳槽的一种抗拒行为。表现为大学生在与企业磨合过程中一旦出现个人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理念不协调的情况,他们会对该企业工作环境产生反感和排斥心理,主观地认为企业的文化环境不适合自己发展,因而频繁换工作。这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对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文化是一种自由文化,在学校中个人的学习、生活不会受到多种束缚,做事的灵活度较大。而企业文化是一种规定性、制度性文化,在企业中,个人的行事总是受一定规章制度的束缚,与高校相对自由的环境截然不同。因此,提升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软环境”的应对能力,需要做到“五个理解”,即全面理解、弹性理解、逐层理解、辅助理解、整合理解。
(一)全面理解
提升大学生对企业“软环境”的应对能力,应做到全面理解企业环境,要全面理解就要借助“望闻问切熬”这五种手段。望,即看。可积极查阅与该企业文化相关的书籍进行学习,并仔细阅读和理解该公司的员工手册,认真观察企业中各层员工的行事风格和态度,从企业员工的行动中了解企业文化。闻,即听。工作中要细心听取团队、部门成员的声音,了解不同个人对于企业的看法,留心公司会议的汇报流程及汇报情况。问,即谦虚请教有经验的老员工、上级领导。老员工在企业中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对于企业文化环境、人事氛围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与老员工聊天、请教,能和他们共同站在员工的立场上了解企业的文化环境,吸收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以榜样为镜,为自己更好适应企业环境做指导。切,即抓住关键点。切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找出企业文化中的核心精神并认真研究。熬,每一个新员工开始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适应时期,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了解企业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轻易放弃,熬过磨合时期才有发展的机会。综上,大学生全面理解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就能从细节处把握企业文化精神,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就能更清晰地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弹性理解
提升大学生对企业“软环境”的应对能力,应学会应用弹性思维。“弹性思维”是指个人在适应具体环境时,思维与行为方式具有应变性,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要具备“弹性思维”,大学生应理性认知自我,不要固执己见,能屈能伸。大学生刚进企业,因为主观意识强、个性张扬,很少主动适应企业的要求,也不会先进行自我评估,出现问题很少从自身分析原因,甚至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会产生抵触心理。当个人观念与企业理念相矛盾时,大学生就很难融入企业环境。为此,大学生在适应企业环境过程中,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虚心好学,学会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分析企业的价值观,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企业制度的合理性。在公司的日常事务中,大学生要根据企业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企业的整体环境,灵活调整个人的行为方式,可运用我国传统文化灵活调整自己心态去适应新的企业环境,主动了解企业文化,积极思考和探索企业家的发展理念,使自己的思维与行为始终保持在一种“弹性状态”。
(三)逐层理解
提升大学生对企业“软环境”的应对能力,对企业文化要做到逐层理解。企业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团队文化、部门文化、岗位文化等。2017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为此,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应用中华传统美德来要求自己的言行,逐步融入企业文化,以缩短对该企业的适应期和加深对该企业文化的理解。大学生了解企业的“软环境”,应遵从从小到大、从内向外、逐层渗透的原则,先从工作团队到部门,再从部门到公司组织,对企业文化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理解。顺序上,从自身所处的团队出发,认真学习了解团队内部的精神,先做好团队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视野,再从团队到部门然后到公司文化环境逐层深入理解。内容上,先了解企业内部的运转和运营方式,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挖掘企业的制度内涵与生存理念,深刻理解企业对体系的塑造及企业价值观的发扬,如诚信体系、廉洁体系等。如此,将有利于对企业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进行深入理解,从而由浅入深逐层理解企业的发展理念。
(四)辅助理解
要提升大学生应对企业“软环境”的能力,应引导他们多关注新闻时事,学会用动态的眼光分析企业的“软环境”。新闻时事以最新的视角去理解认识社会问题、国内外政策和形势,有利于学生动态地、及时地把握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等社会各方各面的形势变化,使大学生对社会形势有一定的掌握,弥补了校园环境中社会信息滞后性的缺陷[5]。大学生关注新闻时事有利于自身多角度理解企业“软环境”。
1.大学生及时关注新闻时事,有利于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在第一时间把握最新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与企业需求及时对接,迅速适应企业不断调整的发展理念,满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
2.大学生关注新闻时事,有利于加深对于企业改革的理解。例如,大学生通过关注财经新闻获取最新的社会经济发展信息及了解专业人士的深度分析,并据此对企业的发展趋势做出一定的推测,将有助于大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改革,并在企业改革的关键时刻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观念,以适应企业的改革。
3.大学生关注新闻时事,有利于提升对复杂事物的分析能力。新闻时事分析问题全面、深刻,具有社会性,这为大学生分析企业环境提供了借鉴,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全面、系统、辩证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在适应企业“软环境”过程中理性分析个人处境与企业环境的关系,促进他们积极融入企业“软环境”。
4.大学生长期关注新闻时事,有利于自身对周边事物的变化发展保持高度敏感性,因而他们能及时观察到企业中的策略调整、人事变动等情况,并运用其分析能力深入剖析变动的原因及趋势,随时做出应对的措施。
(五)整合理解
要提升大学生对企业“软环境”的应对能力,应强化“整合理解”的意识。“整合理解”即将个人的观念与企业的观念有效结合,使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大学生要做到整合理解,首先应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效将个人观念和企业观念有效整合。
文化自觉反映的是“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和理性思维,是对文化发展的深度领会与整体把握,是一种清醒的文化价值观。”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主动追求的状态。大学生要适应企业的“软环境”,使心态与行为保持一致性,首先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因而,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自觉认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将自我需求与企业需求有效结合起来,积极融入企业环境。只有从内心认同企业的价值观,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加专业,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一个企业中,企业的发展理念通常与其创业者的价值观有深刻的联系,核心人物的发展观、价值观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关键所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中。例如,在面试时,企业人事部门会考察大学生的性格、态度、能力等各方面品质是否与其企业的价值观相符;再如,企业对刚进企业的大学生进行入职培训和开展交流会议时,会向大学生灌输企业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因此,大学生与企业“软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企业核心人物所关注的焦点、亮点,对企业的价值观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大学生在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主动理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还应做到将个人观念和企业观念有效整合。“观念整合”既不是不同文化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不同文化完全的渗透消融,而是不同文化观念不断优化、取长补短、减少适应性摩擦、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大学生在适应企业“软环境”的过程中,要在对企业文化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将自身的价值与企业的发展理念相结合,使这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从而达到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
[1]张江河.软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马国泉,张品兴,高聚成.新时期名词大辞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张菡.企业文化大学校园传播活动的价值分析[J].新闻知识,2011,(5).
[5]邹雁.看电视新闻节目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的价值[J].科技资讯,2014,(15).
[责任编辑 张宇霞]
G64
A
1673-291X(2017)20-0070-03
2017-03-22
2016广东省科技干部学院课题(XJMS2016022)
邹雁(1977-),女(土家族),湖南湘潭人,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