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生产决策视角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2017-12-10 09:59:31朱怡琳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劳动收入决策家庭

朱怡琳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710021)

基于家庭生产决策视角的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朱怡琳

(陕西科技大学,西安71002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家庭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选择。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找到心仪的工作,对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至关重要。在毕业生就业时,家庭生产决策如何深层次影响就业选择,及如何在今后更好地从家庭生产决策方面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事情。因此,以家庭生产决策为视角,通过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分析得出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且不易被察觉的。

大学生;就业;家庭生产决策

一、群体特点

(一)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缺乏自身锻炼与提高的机会,使得他们的就业能力不足。究其根本,经济因素是困扰此类大学生群体的最根本因素。一方面,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获得学习资源的经济支持较少,加之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利用学习资源,使得他们的学习状况不佳。不少学生为证明自己的实力,将目光放在丰厚奖学金上面,全身心投入学习,未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多数经济困难大学生为补贴家用,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从而减少他们的社团活动时间,缩短他们与同学的交流,使自身缺乏锻炼时间,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就业竞争力不足[1]。

(二)中高等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由于中高等收入家庭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他们具有开阔的眼界、广泛的人际交往范围,所遇到的锻炼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也相应的要多,就业能力则要强些。一方面,他们不用为了经济压力而操太多心,可以全身心投入学习或社交活动中,拥有很多可以锻炼与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中高等收入家庭大学生相比较经济困难大学生,面对毕业选择时的不安与焦虑更少,他们可选择的机会有很多,如出国、深造等。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为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并使结果更易量化与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了网络问卷调查方法,从家庭生产决策角度调查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在参与调查的471名大学生中,55%的大学生有就业意向,41%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4%的大学生还没有任何计划。据调查结果分析得出,38%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而这一比例在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中占有53%比重。相比较而言,6%的中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就业,而这一比例在中高收入家庭大学生中占有41%比重。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而言,选择“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需自己赚钱”就业原因的大学生占据多数,有71%的大学生选择了这个原因。在家庭人口构成方面,由于非独生子女和家中老年人较多原因,经济困难家庭的人口数要多于经济水平中高等家庭,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人口压力。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有75%的家庭没有非劳动收入,所以更需要劳动收入来填补家用。但在调查中,当大学生在校时,父母均就业的家庭仅占28%,仅父亲就业的家庭占28%。通过数据分析,绝大多数未就业的父母,是为了更好从事家庭劳动。最后,家庭因素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毕业选择影响程度为69(最大值为100),影响是十分大的。

对于中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选择“比起校园,更向往社会生活”就业原因的人占据多数,60%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这个原因。在家庭人口构成方面,中高收入家庭的人口数普遍以3口之家居多,且父母均就业的比重为67%。该类家庭与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相对比,人口数量更少,劳动收入渠道更多,且多数家庭拥有非劳动收入,使得家庭经济压力小。于该类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家庭因素对他们的毕业选择影响程度为39(最大值为100)。

三、以家庭生产决策理论视角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家庭生产决策理论阐述

在新家庭经济学中,加里·贝克尔分析认为,在社会生产时,我们的时间被分为劳动时间与余暇时间。劳动时间指我们从事社会劳动生产的时间,余暇时间可笼统称为非劳动的休息时间。其中余暇时间又能被分为家务劳动时间与真正的余暇时间,从而发现家庭经济对我们行为的重要。家庭经济是指以家庭内部消费为目的的家庭生产活动,家庭生产理论的实质是要使整个家庭的效用最大化。

家庭生产决策指将家庭比做一个生产企业,投入时间,从而产出家庭效用。其中家庭生产函数中的家庭生产量x=f(g,n),当g增加时,则表明在家做饭时更多依赖加工食品的方法;当n增加时,则表明向相反方向变化的方法。可以消费的家庭生产量x越大,余闲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2]。

(二)非劳动收入对就业现状的影响

非劳动收入是指除劳动收入以外的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各种收入,主要包括了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如果某人获得与本人劳动供给时间量无关的非劳动收入过多时,使得其闲暇增多,劳动减少,这种现象被称为纯收入效应[2]。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经济因素是影响他们生活与学习的最重要因素,而家庭则是他们大部分乃至全部的经济来源。如果闲暇被假定是正常商品,由于负的收入效应影响,当一个家庭的非劳动收入增多时,大学生偏向于就业的人数则会减少。根据调查可得,家庭未有非劳动收入的大学生就业倾向比重要高于家中有非劳动收入大学生的就业倾向比重,未有非劳动收入并倾向就业的大学生占59%比重。有意向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以家中有非劳动收入家庭为主,占倾向自主创业人群的63%。因自主创业需要在一开始有部分原始资金积累,而这一部分的非劳动收入为他们提供了资金来源。相比较而言,选择出国深造的人群中,家中未有非劳动收入的大学生占41%。可见,非劳动收入对大学生就业是具有影响的。

利用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减少,家庭所能够消费的商品或服务也随之减少,那么人们也就更愿意从事更长时间的有酬工作)也能说明非劳动收入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主要收入者(此处主要指父母)的收入可以视为非劳动收入。如果这一非劳动收入下降,或突发情况导致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为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其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会导致二级劳动力(此处指大学生)走出家庭,故而就业倾向更加浓厚。

(三)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就业现状的影响

家庭是大学生重要的经济来源,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每个家庭成员(此处主要指家庭中的大学生)时间配置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当某成员的工资率发生上涨时,将导致当事人自己的工作时数增加,呈现正的替代效应。而该成员工资率的变化也将通过负的收入效应部分抵消替代效应,从而影响工作时数,导致工作时数减少[2]。

“交叉替代效应”是衡量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化对另一家庭成员的影响大小。研究发现,对于没有孩子的夫妻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零;而对于有孩子的家庭而言,交叉替代效应为负,即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丈夫(或妻子)的劳动供给和工资增加将会导致妻子(或者丈夫)的工作时数减少[2]。对于大学生来说,交叉替代效应依然存在,即意味着在保持家庭收入不变的条件下,父母(或子女)的工资和劳动供给增加将导致子女(或父母)的工作时数减少。在调查分析数据后,在父母均就业的情况下,选择出国深造及考研这两条路的大学生占49%比重,选择找工作的大学生占40%比重。当父母仅有一方就业或均未就业时,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倾向则要高于继续深造的大学生人数,此时倾向就业大学生的比重为64%。由此不难得出,家庭成员的工资率变动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选择。

四、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建议

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关乎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幸福,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和平安定,那么如何更好的从家庭生产决策方面改善毕业生就业现状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当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注重实践,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并多培养自身多方面能力。应清楚认识到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实事求是地分析自我,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以找到适合并能发挥人生价值的岗位[3]。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更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的各种资源,在充实自身内心知识的同时,也不忘利用各种社交资源,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就业能力。而家庭经济水平中等的大学生则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利用自身的能力找到一份满意合适的工作,切忌走上“啃老族”的道路。

(二)减少家庭对大学生导向性作用,增强就业选择的科学性

大学阶段是学生转变为职场青年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发展的转折期。其中家庭变化因素是最直接、最快速影响大学生职业发展决策的因素,故而减少家庭背景的不良导向,增强大学生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就尤为重要。家庭也应在大学生做出就业选择时,不施加过多压力,让他们选择出自己真心喜欢的就业方向。家庭应在经济不景气时,克服掉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和悲观性劳动力假设,利用家庭其余二级劳动力代替一级劳动力,维持家庭的正常活动,减少对大学生的经济压力。

(三)引导家庭的价值取向与时代步伐相结合,提高决策针对性

家庭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就业。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使大学生避免受到不科学的家庭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适应时代步伐的人生就业观,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要求。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强调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相结合,自觉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以事业为主,处理好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的关系;另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就业形势,让在校大学生及其家庭了解到社会最新的就业动向及就业政策,避免盲目选择就业方向,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职业,提高决策的针对性。

[1]蒋家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6,(43):84-86.

[2]董克用,刘昕.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峰,任少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163-164.

[责任编辑 柯 黎]

G647.38

A

1673-291X(2017)20-0064-02

2017-02-20

朱怡琳(1996-),女,陕西渭南人,学生,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收入决策家庭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资源误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在下降吗
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特征及结构性因素分析
学术论坛(2015年12期)2015-10-25 02:23:46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