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 舒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基于文化背景下的陕北民歌产业化价值分析
贺 舒
(榆林学院艺术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在21世纪,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陕北民歌属于多元文化的范畴,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陕北民歌的产业化价值,应该主要体现在陕北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上,同时对全面提升陕北地区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以及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文化;陕北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价值
陕北民歌作为一种区域性文化,具有精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蕴含着多元的文化认同价值。
1.丰厚的地方文化价值。陕北是民歌的摇篮,民歌的发源地。丰富多样的手法,质朴生动的语言,犷达豪放的风格,与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陕北民歌是陕北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的生活哲理与情感意识的融合。“六月的日头腊月的风,老祖先留下个唱山曲”“抓一把黄土撒上天,信天游永世唱不完”“东山上的糜子西山上的谷,咱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充分展示了陕北人民对陕北民歌火热的激情和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的依恋之情。不管是悠扬纯朴的酒歌还是流畅抒情的小调,其内容都是广泛的、深刻的。丰富多样的手法,质朴生动的语言,旷达豪放的风格,由勤劳、智慧、勇敢的人们代代传承和发扬。陕北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陕北文化,而陕北文化对陕北民歌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陕北民歌又映射出了陕北文化的价值。
2.浓厚的语言文化价值。陕北民歌是采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其方言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材料,更是一种文学载体。在不断地流传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原始且具有地域性的陕北方言:如红格丹丹、兰格莹莹、黑格漆漆、白个生生、水格灵灵等等,这些古老的、原始的、原汁原味的陕北方言展现了陕北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造就了陕北民歌的独特的风采和无穷的魅力。因此,陕北民歌具有很高的方言研究价值。
3.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从社会意义上来分析,民俗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地域的民俗都会受到当地的文化生活以及宗教信仰的影响,陕北人民的生活活动都可以通过陕北民歌得以准确的体现。陕北人在“过事情”、迎送嫁娶、祭奠、祭祀、节日庆典和生产劳动等生活活动中,都有唱陕北民歌的民俗,这些民俗文化对于陕北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对陕北民歌的研究,可以真实地反映出过去陕北人民的民俗文化生活原貌。
1.2012年4月13日,文化部正式批准在延安、榆林两地建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制定了“居民自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新的陕北文化生态保护管理机制,对陕北民歌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
2.著名的陕北民歌演唱家王二妮,在陕北民歌艺术产业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作品专辑是现代音乐最主要的发行方式,她的专辑代表作有《爱陕北》《我从西边来》《丰收中国》等;原创歌曲是最受到音乐爱好者喜欢的音乐作品,代表作有《鼓动天地》《故乡》《姐妹花》;在国家大剧院参演歌剧《白毛女》,主演喜儿;MV、音乐电视作品的代表作有《大辫子》《我从西边来》《姐妹花》;她还参加了中央三台非常6+1特别节目中央三台“非常6+1”特别节目非常星发布;中央三台《非常6+1》特别节目——央视王牌栏目艺术人生的演出。她在传统的陕北民歌中,加进了新的音乐元素,以新的姿态和面貌,表现了陕北民歌悠远辽阔的艺术意境,呈现了陕北民歌的原生态风格,为陕北民歌的创新、产业化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3.榆林普惠酒业集团在实行文化促销战略时,把陕北民歌应用到了商品销售策略中,组织、培训了一大批陕北民歌歌手,将陕北民歌演唱与产品销售相结合,为饮酒者免费助兴,“以歌兴酒”,不仅使得普惠美酒迅速畅销,更是为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4.《大美榆林》大型实景水景光影表演工程把榆溪河变成一座舞台,把灯光、水景、激光、水幕电影成为演出的参与者,配合演员、道具、烟花,演变出一场盛大的歌舞晚会。运用科技手段,表现出了江南秀美风姿的景观和人文特色,打造出了榆林的旅游文化产品,使得陕北民歌的产业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延安、榆林两地通过举办陕北民歌大赛、陕北民歌艺术节,选拔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民歌手。榆林民间艺术团创作演出的《米脂婆姨绥德汉》,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我国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特别奖”。该剧既包含充满浓郁地域色彩的信天游、秧歌、高跷等民俗文化以及60多首新编陕北民歌,更融入了现代音乐剧的一些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是近年来难得的舞台精品。志丹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的陕北民歌舞剧《兰花花》和延安歌舞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创作的民间歌舞剧《兰花花》,通过这些活动,培养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手和演员,把陕北民歌的表演水平推上了一个新高度,为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陕北民歌艺术自身的强劲的生命力,以及文化传媒企业的市场经济运作和各级人民政府政策与经费上的支持,成为了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撑和倚仗。通过加强老一代艺术家的保护及新一代艺术家的培养,采取挖掘民歌产业经营人才、提高陕北民歌作品创作数量与创作质量、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产品价值、扩大消费市场等措施,使得陕北民歌的产业化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
1.通过陕北民歌产业化创新、发展陕北民歌。陕北民歌产业化创新、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重大的挑战,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理念创新是陕北民歌产业化各项创新的前提,要有宽阔的眼界和胸襟,海纳百川的姿态;通过管理创新,才可以重新整合人才、作品、资本、媒体等要素,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2.通过陕北民歌产业化,建立陕北民歌市场营销的产业链。在准确预测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下,预先计算生产产出与投资规模,合理组织、协调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对陕北民歌营销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计划,如设计环节、策划环节、包装环节等,促使各种产业资源形成互补关系,提出具有创意的思路以及创新的办法,规划出陕北民歌市场营销的手段和方法。要积极与各种大众传媒媒介进行合作,进而拓展陕北民歌的营销渠道,建立起科学、市场化、高效的陕北民歌市场营销的产业链。
3.通过陕北民歌产业化,构建陕北民歌艺术品牌。品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文化艺术作品被看作为一种产品后,就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来对产品进行合理运作,应当根据市场需求,打造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的陕北民歌艺术品牌,最大限度地追求品牌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品牌效应获取超额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合理利用陕北民歌资源,助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近年来,文化部出台多项措施,进一步扩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推动文化与金融合作,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各级政府需要组织大学、科研单位和各级行政部门对陕北民歌的资源进行挖掘,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帮助陕北民歌文化企业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经营思路和生产方式。筛选出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文化企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以扶持。企业利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和资本优势,充分发掘陕北民歌特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品与服务,借助政府的政策和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产生出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金融、文化企业孵化器、文化众创空间等最近几年新兴起来的领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促使各种陕北民歌资源形成互补关系,有利于丰富陕北民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资本运用效率。
5.政府搭台,企业唱戏。(1)政府应不断出台各种政策为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以满足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注重建设陕北民歌产业化服务平台,运用网络途径构建交流互动平台,便于陕北民歌音乐理论研究人员、歌手、音乐爱好者与政府联系和交流,实时掌握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动态。(2)政府应及时制定音乐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以吸引更多优秀的陕北民歌表演人才和产业化发展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优化陕北民歌音乐文化企业的人才结构。(3)政府应制定陕北民歌的理论研究和改编与创新的激励政策,并在资金上给予陕北民歌的演唱者、作曲者、创作者给予资助和奖励,鼓励专家、学者、音乐爱好者参与到陕北民歌的搜集与整理、理论与研究及陕北民歌在声乐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探索中来;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到陕北民歌歌曲改编、创作的队伍中,生产出更多的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时代精神的、脍炙人口的陕北民歌优秀作品。
研究陕北民歌的产业化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陕北地区区域性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可以起到文化奠基、艺术提升的作用。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唯有政府、社会、企业等各方主体积极努力,积极推动陕北民歌产业化进程,才能真正使得陕北民歌可持续健康发展。在推动陕北民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基础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注重软硬件建设,注重培养人才,注重作品创新、注重创新品牌。勤勤恳恳,保证质量,让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化得到高效、持速、稳定的发展。
[1]吕政轩.陕北民歌的文化价值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策略思考[J].文化遗产,2014,(6).
[2]王东方.简析陕北民歌的文化背景及其产业化价值[J].价值工程,2013,(4).
[3]皮坤乾.铜仁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2,(13).
[4]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12,(3).
[5]艾霞,吕青.基于文化安全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陕北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2).
[6]孙鸿亮,秦国庆.浅谈陕北民歌的保护和传承[J].社科纵横,2013,(4).
[7]艾霞,吕青.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人民论坛,2012,(23).
J607
A
1673-291X(2017)34-0040-02
2017-07-28
榆林学院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项目(JG1537)
贺舒(1986-),女,陕西榆林人,讲师,硕士,从事艺术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音乐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 吴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