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蕾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从教育经费角度看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
龚 蕾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两大璀璨文明。历来,关于两者异同的研究不胜枚举,大都从两者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办学特色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有关教育经费方面的研究甚少。基于此,对两者之间教育经费的异同进行研究,以期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书院;大学;教育经费;启示
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为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1]。我国古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滥觞,其产生之初都对当时的文教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当今,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开放,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教育经费的紧缺的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历史上两大璀璨的文明,结局却是全然不同。从教育经费的角度比较两者的异同,以期为当代大学经费的筹措提供有益的启示。
书院是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私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书院产生于唐初,发展兴盛与宋代。书院经费与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休戚相关,可以分为官府拨款、社会捐赠,自主经营三种渠道。
书院是虽然是属于民间高等教育机构,不在官学的范畴之内,一定意义上具有“私学”的属性,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民办高校,但是它仍然受到政府的资助。官府愿意资助的原因是由于在当时官学衰微的背景下,书院的影响日益扩大,产生了一些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等。不仅如此,书院也的确培养出了一些优秀的人才,因此官府对书院产生了兴趣,资助书院建设。同时,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通过拨款的形式加强对书院的干预,这一点元代最为明显,直至最终书院完全官学化的出现。
我国古代士绅及各界民间人士自愿、无偿地为书院捐赠银两、田地和房屋、店铺等的行为构成了社会捐赠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贵胄的商贾们也因捐赠受到了民众的尊敬。
作为书院经费的主要来源,社会捐赠对书院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清代最为推崇,清廷还颁布《捐输义述章程》,明文规定:“绅民人等有乐善好施,急公报效,与义述例相符者,准予议述。”[2]根据其捐输的多少奖励出身或官职,从制度上对书院的捐输者进行奖励。有的书院还将捐资与子弟入学结合起来,这些都调动了民间捐输的积极性。
在书院诞生之初,官府拨款和社会捐赠的金银和田地为书院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官府拨款和社会捐赠都是不稳定的来源,为了谋求自身稳定的发展,书院大都会举办一些自主经营的活动,主要以出租田产、房屋、图书等形式来获得稳定的收益,应付书院发展所需的经费[3]。
作为西方大学前身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于城市经济发展之后提出的新的文化要求。城市支付大学教师的薪酬、教会资助、学生各项费用、政府资助和私人捐赠等,是欧洲中世纪大学教育经费的渠道。
伴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进入鼎盛之期,王权日益巩固加强,社会稳定,手工业逐渐成为专门的职业,形成一批新兴的市民阶层,原有的“读写算”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因此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学问成为时尚。
大学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逐渐变得活跃起来。大学对城市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益处。城市因而也愿意出资赞助大学的建设,甚至还会用高昂的聘金留住教授。
国王和政府对大学也进行了资助。西欧各国和西班牙的国王、政府从13世纪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资助,资助的范围超出了他们自己创建的学舍[4]。
基督教会对大学经费的支持促进了大学的发展,它对大学的资助上到教皇下到一般教会人员。他们以各种形式资助大学,钱、房产、图书的捐赠是最直接的形式,在教育理念上给予教师和学生们支持则是一种间接的方式[5]。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学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和我们今天一样主要用于学习和生活。
不同级别的学院里学生所交的费用也是不一样的。宴会是中世纪大学最常见的一种交流方式,事情的开始和结束都离不开宴会,所以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费用。再加上考试本身,也是需要花费很多费用的[6]。
作为早期中西方高等教育的渊源,书院最终被学堂取代,而欧洲中世纪大学却得以发展至今,值得我们深思。
书院起初是在官学衰微的背景之下诞生的,由私人所创办完成的,在它还有自己文化价值的时候大多数是靠私人捐赠发展的,后来政府直接控制拨款,出现官学化趋势逐渐沦为国家统治的工具了。
反观欧洲中世纪大学一开始是由教会控制的,到后来逐渐自主权变多才慢慢地发展起来,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直至1810年洪堡[7]提出教育与科研相结合之后,大多数国外大学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此,他们科研经费的收入是大学一项重要的经费来源。而我国大学主要承担教学的功能,科研则是由各类科研院所承担,这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一个大学经费渠道。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社会捐赠是常态,比如最著名的卡内基基金会、福特基金会[8]等。国外经济发展水平快,上层阶级的人也乐善好施,政府也制定了相关的捐赠者纳税优惠政策。我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也有富人,但是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影响,部分富人不敢露富,也不敢大量捐赠。
教育经费是保障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前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十分紧张,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还将进一步拉大与西方院校的差距。
我们可以探索多元的筹措渠道,通过政府拨款为主,以及企业资助、学费及各项学杂费、社会资助以及学校自筹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增加教育投入。
MIT的“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大学研究应该多与企业挂钩,研究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企业,拓宽产学研之路。重视资源优化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充分有效地利用吸收周边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1]徐瑾辉.我国教育经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4,(30).
[2]赵连稳.北京清代书院经费支出考察[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1,(6).
[3]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45.
[4]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史料选粹[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1.
[5]刘河燕.民族调适张力与宗教救世压力下的历史选择[J].贵族民族研究,2011,(2).
[6]徐善伟.中世纪欧洲大学生学习及生活费用的考察[J].世界历史,2012,(1).
[7]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
[8]李玉香.美国民间环保力量研究——福特基金会与环保[D].上海:上海大学,2010.
G648
A
1673-291X(2017)34-0194-02
[责任编辑 陈 鹤]
2017-04-10
龚蕾(1994-),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