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朱乐琴
摘要:近年来,中国农村正掀起一股“宗教热”,乡镇留守妇女成为宗教信仰主力军。这与她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现状息息相关,也与农村传统落后文化习俗影响密切相关。因此,在尊重群众信仰自由原则下,完善和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解决农村妇女精神寄托方面下工夫,引导她们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屏弃消极、非法的邪教诱惑。同时,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组织文化宣传,文艺活动,图书、电影进村,农村妇女生存技能培训等,丰富农民业余生活。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调查研究报告
一、本课题调查的背景
本课题的调研采用了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问卷分为两个部分,以区分信仰宗教者与不信仰宗教者,包括28个问题,涉及到农村留守妇女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与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与个人经济收入、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参与方式、信教原因、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等信息。
受访乡镇的选择基于广泛性与代表性两个原则,最终确定了某市的6个乡镇;地理位置上既有离市区较近的乡镇,也有离市区较远的乡镇;从产业分布来看,既包括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乡镇,也包括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乡镇,涉及范围较广。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有宗教信仰的农村留守妇女占留守妇女总数的1/3左右,不信仰宗教者占总体2/3左右。通过面对面访谈发现,在表明无宗教信仰的农村留守妇女中,几乎都有春节期间或者特定时间里烧香拜佛谋求平安顺遂的经历。
其中,农村留守妇女年龄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留守妇女绝大多数,超出90%。有宗教信仰者也集中在这个年龄阶段,接近90%,宗教信仰呈现低龄化,年轻化的趋势。20岁左右农村留守妇女和信教者所占比例很小,不到1%;50岁以上农村留守妇女和宗教信仰者也占少数,不到10%。
从文化程度上来看,该市农村留守妇女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者不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7.2%,其中文盲者接近15%,高中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不到10%。从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中可以看出,信仰与不信仰宗教的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教育程度基本保持上述趋势,即文化程度越低信仰宗教者越多,文化程度越高信仰宗教者越少。
从农村留守妇女职业分布结构来看,接近1/2留守妇女留守农村充当家庭主妇,负责孩子饮食起居,尤其是陪伴孩子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或高中教育,约1/5留守妇女在当地种地或者从事养殖业,不到1/5的留守妇女从事个体经营,约1/5的留守妇女从事其他行业,信教与不信教者情况基本保持一致。
从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中可知,亲朋好友与家庭氛围影响是宗教传播的主要途径。在接受访谈的佛教和基督教居民中,她们成为教民无一例外的都是受到周围或者家庭成员的影响而成为其中一员的,有些年轻未婚基督徒在择偶时还有以信仰基督教为基本条件的。从其它传播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教书籍、宗教组织宣传、集会宣传、现代通讯设备等在宗教传播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约1/5的教民采取其它方式传播宗教,这是一个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的方式。
信教原因多种多样,多于1/3的教民通过信教寻求神灵保佑,祈求发家致富。不容忽视的是,有接近1/10的教民表示对生活不满而选择信教作为逃避方式。多于1/10的教民为了治病就医选择信教,通过与教民访谈了解到,更多的基督教徒是为了治病、调理身体而加入基督教行列的。
从问卷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中可知,除了未知的变化与觉得宗教没有对生活造成影响的40%左右人数之外,其他60%左右的教民都认为宗教给他们个人与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病情减轻,性格开朗,收入增加,心胸也变得宽广了。
三、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宗教信仰的原因
(一)经济因素
2015年安徽省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3041.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9.5%,外出劳动力达1400万人左右。具有一技之长或者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大多数弃农外出打工、经商,常年在外,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留守妇女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留守农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照顾孩子就学,没有固定收入,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出门在外打工或者承包田地的壮男,他们的收入受市场经济危机和自然条件影响,留守妇女们很自然地向神灵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样他们家庭才能有稳定收入,维持日常生活运转。
(二)文化因素
經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建国以来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一直跟不上城市。近几年农村交通和通讯得到改善,实施了“村村通”工程,基层行政村也开始使用网络,但是偏远农村交通和通讯还是不太方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更是落后,一到晚上大片农庄黑压压一片,业余生活贫乏。从上面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一部分留守妇女正是出于精神空虚或者丰富业余生活的目的而信教的,佛教笃信者定时上山敬香、去固定场所做会,基督教徒去教会唱诗、读经,既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也使她们找到归属感。访谈中,有些留守妇女一再嘱咐我们,希望政府能丰富农村业余生活。
(三)历史因素
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大。除了经济原因之外,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是女性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思想表现更为突出,所以女性受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她们多数没有一技之长,经济上不独立,思想上依附男性,也变相助长了有些女性游手好闲热衷于赌博或者说东道西生出许多口舌是非的坏习惯。
四、调查总结对安徽省宗教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调查总结
鉴于受访乡镇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清晰呈现了该市农村留守妇女生活和宗教信仰的现状。在这些地方,农村留守妇女年纪集中在30-50岁之间,主要为陪伴并照顾孩子就学的妈妈们,她们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依靠家庭外出打工或者农田承包提供经济来源。留守农村妇女信教比例34.2%,主要通过亲朋好友引荐或者家庭氛围感染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等,进行定期的宗教活动,信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健康、平安、顺利,但同时通过访谈发现,鉴于农村留守妇女的戒备心理,实际信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统计数据上显示的数字,有一部分教民对社会现状表示不满,调查统计数据表明,60.7%农村留守妇女反应农村基层干部对她们信教采取从不过问的态度,等等,对我省宗教工作有所启示。endprint
(二)对安徽省宗教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1.宗教和谐与信教规范相结合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具有共同的特点,都劝说信徒与人为善,善恶有报,信奉宗教的本质特征是顺从、超脱。信教者大多与他人相处融洽,对他人变得宽容,对父母变得孝顺,促进了农村和谐、繁荣与稳定。有些农村留守妇女信仰宗教后整个人精神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每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和经典,人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种戒律,教主与经典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在他们受惠之时,很多教民第一反应是感谢菩萨或者感谢神、感谢主,在他们生活中遇到纠纷时有部分教民求助的第一对象不是村委会或者法院,而是他们的教友或者当地的教会组织。随着农村宗教势力的强大,信教人员的增多,其中的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要求我省在执行宗教工作政策时,必须要认真贯彻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适应,防止不法分子或者有政治阴谋者利用宗教平台对虔诚而淳朴的农村教民进行洗脑,做出不利于民族和平、团结与发展的举措。
2.完善基層党组织工作与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相结合
通过走访基层领导干部与群众发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处于涣散状态,主要原因如下,经济上,基础党组织没有足够开展活动的经费,无法有效号召留守党员和普通群众定期进行民主生活会活动,如能给与参与者20~30元的参会会议补助等,许多农民情愿忙自己手头农活,或者参与宗教集会或仪式活动。思想上,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存在生活和工作作风问题,影响了真正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虽然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得整洁干净了,有许多行政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交通便利了,以妇女为主的留守农民仍然对社会有不满之处,上文中留守妇女反应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和道德问题就是其中表现之一。
3.发展地方经济与缩小城乡差距相结合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农民平均年收入并不高,留守妇女收入微薄,基本上依赖在外打工或者承包田地的男劳动力,而且越往偏远的乡村,这种结构越明显。农村收入的主要消费出处为城镇购房和子女学费。农村年轻人在城镇购房是现在一个趋势,年轻人结婚成家基本都要求在城镇上拥有一套房子,而购买一套房子成为农民的巨大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农民工子女求学问题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北上广等大城市很难接受农民工子女持续求学,而且费用高昂,家庭妇女被迫回乡照顾孩子,陪同子女完成义务教育。虽然义务教育费用不高,但是城乡的教育差距太大,有些望子成龙的父母想方设法接近城镇居住,让子女求学,无疑额外增加了支出,给他们增加了经济压力,也让他们感受到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不均衡,体会到城乡差距和贫富悬殊,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农民的医疗保障措施与城镇居民相差明显,“看病难,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情形并没有改变,农村合作医疗能报销的基本都是便宜的药品,疗效好的基本自己掏钱.
毋庸置疑,当前的农民已解决温饱问题,但仍不时受到上述其它问题的困扰,当前农村宗教信仰的“三多”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改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走到广大农民中间,关心农民的疾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只有如此,当前农村的各类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农民的精神压力才能得到缓解,精神生活才会健康充实。而这些最终还是要靠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