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
摘要:云审计已经成为行业的趋势和方向。云审计对审计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高校审计专业必须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变革,构建与云审计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文章在分析云审计对审计人员要求的新技能基础上,提出改革高校审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意见,以期能培养出更多适应云审计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云计算;审计人才;课程体系;改革
一、引言
云计算的出现颠覆了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如同企业放弃自主发电向电力公司买电一样,更多的企业或机构加入购买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的队伍。被审计对象的深刻变革,要求审计单位做出响应。不管是国家审计、内部审计还是社会审计都开始采取相应的变革措施。这种在审计过程中运用云计算技术,产生的新型审计方式叫“云审计”即:云计算+审计=云审计。
云审计是指利用第三方云服务提供商或自建的云平台,将审计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中转换为数据语言,并对所存储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智能选择和使用审计计划和模型,审计人员进入该平台可以实时调度和共享审计资源,达到协同工作的一种审计模式。例如国家审计的金审工程,旨在建立全国审计云,变分散的审计资源为集中的审计资源,为审计人员提供集中的数据分析平台。
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引起了审计理论界的强烈关注,但是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云计算对会计、审计领域带来深刻变革,审计单位如何进行云审计等等,而关于如何培养适应新环境的审计人才基本是空白的,关于如何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培養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审计人才同样是意义重大的课题。本文重点关注云计算环境下高校审计专业如何创新课程体系,让莘莘学子所学知识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相关研究
审计专业人才的实务需求不仅取决于其工作的具体内容,也取决于具体工作环境。云计算的广泛运用,不仅使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和内部控制制度简单化,审计方法和技术工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秦荣生(2013)认为,云计算对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和对会计业务的重大影响,将催生大量的审计业务。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每一次重大改进,都是因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而催生的。因此秦荣生(2014)认为,面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审计人员需要应时而变来适应由此而带来的变化,分析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方式、审计抽样技术、审计报告模式、审计证据搜集等技术和方法的影响。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2003年10月发布的《国际教育报告框架》把职业能力定义为在真实工作环境下按照既定标准实现其职责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而目前国内审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基本围绕着传统审计业务展开,根本无法应对“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审计技术和方法发展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环境变化的审计人才,国内高校应该对审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创新性设计。
如何进行课程创新呢?徐同文(2012)提出,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应从社会需要出发确定人才规格,从学生需求出发确定课程体系,从课程需要出发确定学校的资源和师资配置,形成社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课程创新体系。
张忠年(2011)认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本质就是要不断适应社会需求,从人才培养目的出发,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内容的创新。他指出,众多大学一般只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修修补补改革,比如增减课程等,但很少有从课程内容本身是否适应社会需求这个角度去认识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推动课程创新的。学习哈佛经验,就得把课程创新作为大学改革的最重要内容,而且还要形成机制,不断推进。
高校审计专业是审计人才培养的基地。当审计目标逐渐从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转向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并重时,各大高校审计专业纷纷开设公共预算、绩效评估、项目绩效审计、政府绩效审计等相关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审计的新需求。现在云审计的到来,各大高校审计专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各方面的变革迎接云审计时代的到来,所以,理论界应该积极探索为高校的变革提供更多更实用的建议。
三、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环境等都随之发生变化。高校审计专业作为审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紧跟时代变化的趋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创新课程体系。
(一)云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工作重心不一样
传统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的工作时间主要分配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资料的检索上。搜集的资料主要是结构性数据,包括企业ERP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还有各种会计资料、合同文本、发票信息、函证信息等等;证据的采集主要是关注实物资产的盘点、函证、账簿资料的转移、与被审单位内部员工和关联企业的沟通、会计报表项目勾稽的计算过程。因此后期的分析时间大大压缩。而在云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心将发生变化。由于审计过程的资料、数据、资源、证据都存储在“云”中,这个“云”不仅可以搜集和管理实时更新的数据、资料,还能够智能控制对审计模型的选择和使用。因此审计人员不需要过多地关注审计系统、信息数据的收集、转换等问题,不需要关注采用何种计算机程序,大量的时间分配于审计任务本身——发现和分析问题。
审计单位作为云审计平台的使用用户,其审计人员必须要熟练使用该平台,高校审计专业可以适当增设云审计操作平台的基础课程。条件许可的学校针对云平台自身还可以增设云审计开发和维护等相关课程。鉴于审计工作的重心转移,关于数据搜集、整理等技能的要求降低,同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要求提高,关于这类课程教材的重点应该发生改变。
(二)云审计与传统审计的过程不一样
云审计的出现使得审计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审计重点是事后审计,而云审计使得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都能进行;其次,云审计除了能进行静态审计之外还能进行动态审计;最后,云审计不一定非要到达现场,远程一样可以进行审计。这种审计过程的变化,同样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endprint
例如传统审计过程中对于授权审批这一项内部控制活动,一般都是查找资料检查有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等,如果有,下一步需要验证其是否执行。审计人员针对具体的业务查找相关凭证进行验证,整个过程一一核查是相当费时费力的。而在云审计模式下一切都变得很简单,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流程都分门别类地存储在云端,审计人员只需要从被审单位的云中复制相关的业务流程,检查其业务流程中控制功能是否存在,检验其是否有效工作,如果控制功能存在并有效工作,被审单位业务员忽略授权审批这一控制点,其工作无法进行到下一步。同样,云审计除了上面提到的程序测试的方法外,还有嵌入审计程序、数据测试等各种云审计方法。
传统的审计只是对账表、凭证和资料等执行事后的静态审计,云审计的情况下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因为被审计单位业务流程都被很好地记录于云端,审计人员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人员连续的上机操作记录,但是,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会运用专门的方法进行验证业务的正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因此,高校审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须开设介绍相关技术和方法的课程,培养学生会熟练运用模拟数据测试法、程序测试法、人工测试法等诸多云审计的方法。
(三)审计云的相关课程
施行云计算技术对企业来讲是一项重大变革。资源受限的企业将昂贵的计算任务外包给云服务商,按需付费可以享受云服务商无尽的计算和存储服务。但是,外包计算任务给企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使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数据、资源等存储在云端,企业只能依赖云服务提供商的控制措施,直接控制风险的能力减弱。因此,企业在决定是否采用云计算方案之前,应将其纳入风险管理的框架之中,企业需要了解云服务提供商的资质、监管模式、运行状况等具体情况,这就滋生了一项新的审计业务——审计云平台。
审计云平台致力于建立标准化的评审云服务提供商的云计算内部控制体系,只有合格的云服务提供商,才能吸引用户放心将重要的经营业务和数据存储在它的云计算平台上。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云安全联盟(CSA)对阿里云的数据安全进行审计,涉及阿里云内部产品、研发、安全、服务等团队日常流程机制中的核心控制点共217项,对每一项进行逐一验证,最终阿里云正式通过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与云安全联盟(CSA)制定的SOC2审计标准。数据是客户重要的资产,云计算平台不得擅自挪用,审计云平台时审计的重点是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云平台的管控体系、内部审计制度、安全防护和容灾备份的能力也是重点审计对象。云计算行业安全认证和行业合规是云服务提供商运营的必备条件,也是提供云服务的资质保障。审计云平台的需求量会随着云服务需求的增大而越来越紧俏。因此,只有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能力强的学校才可以开设审计云平台的相关课程。
综上,云审计时代高校审计专业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笔者建议:(1)主动适应云审计的需求,从社会需求出发增减相关课程,注重新技能、新技术课程的开发;(2)缩短课程更新的周期。高校审计专业应及时淘汰不符合时代的课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保持课程体系的更新;(3)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师资力量、实践技能、实习实操、人才交流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配合,高校应该合理配置学校和社会各种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提供条件。
四、结论
云审计与传统审计的应用环境、运作模式、技术构架有着显著的差异,从传统审计方式向云审计的转变,是一个质的飞跃。为避免人才体系的青黄不接,高校审计专业作为审计人才培養的摇篮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课程体系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渐进式或跳跃式的改革,可以先从某门课程改起,再慢慢推广到其他课程;也可以先增设云审计专业,条件成熟再实现云审计专业和其他审计专业的融合;或者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