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人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必然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学习及使用中由于受到文化及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者将英语转变为带有中国语法、语音及词汇特点的英语,使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创新共同存在。本文主要对中国英语的成因、语言正迁移、中国英语出现并发展的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方面证实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英语的语用价值。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视阈 中国英语 语用价值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指的是英语与汉语相混合而形成的合体字,在1980年由葛传椝先生提出,在英语传播与学习过程中,由于各国文化、环境以及特色不同,一些事物在英语中没有表达,如“科举”、“秀才”等,只能通过音译翻译为“keju”、“xiucai”等。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文化交流不断,中国英语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中国英语的影响不断扩大、内涵不断加深。
一、中国英语的成因
1.语言负迁移。语言负迁移指的是由于学习者在跨语言学习中,无条件的将母语的语言特征建立在目标语语言体系中,如果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语言特征相似或相同,那么这种语言迁移有助于其目标语学习效果,也就是产生正迁移作用,若母语与目标语的语言特点正相反,这种运用则不利于目标语的学习,也就产生了负迁移作用。汉语为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之间无论语法、语音、语义还是句法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度较大,而在英语学习中会不自觉的运用母语的语法、语音等,导致中国英语的诞生。
2.文化影響。语言与文化之间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语言为文化的载体,可以反映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中西方无论是地域、政治,还是宗教、历史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也就导致汉语与英语之间在形式、语用条件以及内部系统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中国英语初学者在英语学习中,由于缺乏对英语承载的文化的了解,习惯性的用固有思维模式表达英语,这种跨文化交流就会导致中国英语的产生,如“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long time no see”,这些语言初始不被外国人所接受,然而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这些中国词语也逐渐被他们所接受和认可。
3.交际策略的运用。所谓交际策略指的是交际者在与语言、文化不同的人群交流时,面对交际困难而有意、有目的所采用的一种策略。中国学生通过运用交际策略有助于在英语知识存在欠缺时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使得中国英语产生。交际策略主要有社会交互策略、补偿策略以及心理策略三种模式,而每种模式的具体策略又不相同,其中的有些策略在是导致中国英语的重要原因,如近似造词、有意识迁移、使用上坐标次、错误推理等。如在中国长期工作的美国专家Sol Adler提出,目前我国出版的英语书报中多有中国式英语的出现,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创作者在打造英语句子时主要依照汉语的框框进行,如“一次性杯子”翻译为“one sex cup”,而实际上,英语单词中有disposable cup一词可供使用,而这种就属于英语知识掌握不足所导致的中式英语,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二、中国英语的语言正迁移
中国英语的正迁移指的是表达中国特有(Chinese flavor)而英语中却缺失的文化,并以中国的思想和文明丰富了英语,西方人天生的优越感决定了英语本族语民族不会轻易认同其他民族的英语变体,美式英语在刚出现时也被英国人所排斥,并被认为是“粗鄙、怪诞”的附属品,然而美式英语发展到今天,已经可以与英国英语所抗衡,由此可以看出,“认同”的标准并非依赖于那些“标准”英语的人群,而是由使用者所决定,因此中国英语是否为有效交际,也应该取决于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用效果。国内学者范勇提出,“可理解性”和“规范性”是中国英语成立的两个前提,原本看似滑稽、不合群的中式英语,在国际社会的交流中频繁出现后,就会逐渐被国际受众所接受以及认可,最终被英语体系所承认和接纳。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从英语语言发展以及全球视野的角度对中式英语提出了高度的评价,并在2005年,将Chinglish作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10大词汇之一,而它也在推动着英语深刻的变革,大量的中文词汇进入英语中,并逐渐成为英语新词汇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加深,这一比例已经超过1/5,而中国语言的丰富性及复杂性,容纳性以及变通性也使得其在于英语的融合中更加便利。中国英语从出现时的被讽刺到现在被外国人收集并喜爱,再到现今中国人自己故意创造中国英语,其内涵不断的扩展,而人们对中国英语的态度也开始了巨大的转变,由嘲笑、拒绝逐渐转变为把玩、欣赏以及鼓励。最为时代变迁、文化演变的反应器,中国英语的繁荣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强以及与国际社会交流的不断深入。
三、中国英语出现、发展的客观环境
Kachru在分析总结英语的世界传播性时,用三个同心圈
(内圈、外圈以及扩展圈)对英语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传播形式、获得模式以及功能领域进行了分析,而Yano则认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这三个同心圈也出现了一定的调整及修改,而中国英语在扩展圈的界限也必然随着文化交际的进一步加深而变得模糊起来。英语在全球化的推广过程中衍生出了三个词语,世界英语、国际英语以及全球英语,这既表明了英语的国际性、开放性,又表明了英语的身份性和本土性,英语在使用中既是国际语言,又是使用者本地情况的表达。
从语用角度进行分析,中国英语的出现、使用的环境主要在中国本土,因此必然会涉及到中国人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推进,中国英语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甚至由于其传神简约、内涵丰富而被国际社会所喜爱,因此中国人在学习中没有必要来将国人的行为模式和认知强行转变为西方模式与认知。中国英语的是为了反映中国社会现状、行为模式,而在英语的学习中,也应该避免受到英美规范、准则的约束,避免受到这些国家的宗教、文化、信仰等影响,使得英语学习以保证民族地位与角色为前提。endprint
四、中国英语语用价值的实证研究
1.生动表达文化意象。汉语与英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汉语可以传神的表达事物、说话人的寓意等,而英语则多比较直观,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象的词语,表达存在欠缺,通过中国英语可以使这一现象得到改变。1946年时,毛主席用“纸老虎”来形容反动派,美国记者斯特朗意图采用地道英语sarecrow(稻草人)来表达,然而sarecrow一词却容易使人联想到绿野仙踪的故事,因此毛主席建议改为“纸老虎”的直译,即paper tiger,来表达中国的文化意象。在英语的学习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习者害怕英语不地道影响考试成绩,导致英语学习失去乐趣,而语言的创造力在英语学习中下降。我国古人在文字、诗歌的创造中,重视意境、意象的表达,而这些对于英语民族来说,都比较陌生,如何将古诗词、谚语等用一个准确的表达也就存在巨大的难度。庞德在翻译中国诗词时多采用凝练、并置意象间不用任何连接词的表现手法,如将“惊沙乱海日”翻译为Surprised desert turmoil sea sun,而英国的学者们也承认,通过这种原诗直译,可以使英语受到震动并获得新的美感,因此异族陌生化的文化意象也正是外语传播及学习的价值所在。
2.促进商务交际交流。在经济、政治、文化快速融合的现代社会,国际商务交流中必然会牵扯到中国文化,同时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也逐渐显现。如中国将龙作为神圣的图腾、作为至高无上的象征,而西方则将dragon作为邪恶、喷火的恶魔形象。中国龙起先被英语国家认为是Chinese Dragon,这一形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防备、歧视的意味,而随着跨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加,中国龙开始被翻译为Chinese Long,“龙卡”被直译为Long card,既是汉字拼音,同时有由英语中的long(长久)的意思,表达了商业发展的美好愿望,在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交际中,相同的案例较大,英语语言的生命力也随着中国英语的加入而散发出新的朝气,不断的汲取外来语言文化的精华,并融会贯通,更新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可以接受的词汇,不仅为英语的全球化推进产生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我国融入国际社会提供了便利。
3.有助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英语推广中,其地域变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不同地区、语系的人群在英语学习中也逐渐形成了更加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方式,语言的使用和人们的认同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2012年5月及7月,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分别将MinzuUniversity of China、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Nationalities依此被Minzu所代替,随后,越来越多的大学以及企业在自己的英语名称中加入了中国元素,如上海交大、北京交大等直接将交通一词译为“jiaotong”,着不仅反映了中国的强大与崛起,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民族认同感的一种追求。“Nationality”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意思分别为国籍、国家、民族、部落,其中民族仅仅排在第三位,因此在翻译 时容易被外国人翻译为“国籍大学、部落大学”等,反映不出中国的民族特色,而将其改为“minzu”一词则更加直接。
4.有助于提高话語权的自信力。随着中国英语的普及,其逐渐被老外所认可并且喜欢,以往被批判的词语,正在跨文化交际中受到欢迎,如“buzheteng”、由“No way”演变出的“No window”等,其中部分词语被英语国家作为中国英语的代表而收录进词典。然而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受到英语固定模式、句法、规范的影响较深,如英语中在问好教师时,依照男女性别分为Mr、Miss,然而这一习惯明显不符合中国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在实用时常常称呼“Teacher +姓氏”,其实美国中学生在与老师交谈时也用“Teacher”一词,并非死板硬套。国人在面对全球化局势时,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在讨论外国事物、风情时侃侃而谈,然而在表达自己身边事物、介绍古老文化时却又词穷,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语言的不自信,而中国英语的出现,必然会提升国人话语权的自信力。
五、结束语
中国英语是英语学习与我国本土文化、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其从出现的被否定到现在的被认可,体现了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汉语内涵丰富、语法多变、含义繁多,而英语则严禁简约,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然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及进行,中国英语必然会与英语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红,王佳娣.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母语文化能力培养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0):77-78.
[2]宛心.浅谈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下的语用失误[J].中国商论,2012,8(32):193-194.
[3]杨静林,曾祥敏.口译教学中的“中式英语”及其应对之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9):86-89.
[4]林琼.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9(1):12-16.
作者简介:周养权(1966.04-),男,汉族,甘肃正宁人,讲师,学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教育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