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玲
摘 要:《科学》作为小学必修课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如何让学生喜欢探索大自然奥秘之旅成为科任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文章先概述科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以科学素养为目的概述《科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接着笔者倡导小学《科学》需要走生活化教学之路,让科学课教学贴近自然生活、贴近熟悉经验、贴近周边生活,以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生活化;教学探索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课程是探索自然奥秘,培养科学精神的必修课程。作为核心素养时代下的今天,科学、探索、实验应是《科学》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走一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探究可以给学生带来乐趣,可以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积极态度。文章结合教学案例拟从生活化作为教学视角,探讨《科学》教学课需要贴近自然生活、贴近熟悉经验、贴近周边生活。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 科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论述
小学《科学》课程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的一门课程,教师需要借助学生周边的科学现象、科学实物进行介绍、观察、实验等方式,使得学生们了解科学现象。在《科学》学习中,教师倡导学生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素养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思维、态度、价值观,在科学素养中要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各种科学现象、科学问题。在《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般而言,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态度的综合体现,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简单直接的传授给学生,而是这种科学素养与个人的学识、社会阅历、文化涵养等有联系,反映一个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科学生活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由于小学生的阅历、生活经验的不足,自然其学习特点要不同于成人。因此,在教学中更加需要考虑“生活经验”,而不是所谓的“原理”,这就是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原因。
二、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措施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需要从学生经验出发,以学生的经验知识选择基本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再结合时代性、社会性的科学话题,选择综合性、趣味性、学科性的等科学现象或者科学问题,以便于学生能理解、体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索过程,具体从以下几点论述:
(一) 课堂中自然生活的教学创新
《科學》是以自然生活为学科背景,教学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自然。教师在教学中以自然生活为情境,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中探索教学内容的奥秘之旅。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时候,教师可以带几个装着不同地区的水、饮料、冰块等,有汀江河水、学校自来水、学校周边居民家的井水、学校实验室的海水样本、普通的可乐、汽水以及一些冰块,学生很快被教师带来的不同样本的水、饮料、冰块所吸引,学生们在窃窃私语着,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思考一下你家里的水来自哪里?你家里的浇花、冲厕所用的是什么水?你家里的水费一个月要多少?一个月大概要用多少吨?学生们此时更加不安静,开始在说刚才的问题。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翻阅课本进入《地球上的水》的课题,教师通过源于自然生活不同地区的水以及不同形态等,再以一些生活问题让学生思考,把这些“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另外,教师利用多媒体也可以带来教学创新。诸如,教师做足课堂导入工作。好的课前导入不能营造轻松的教学气氛。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再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其次,学生的兴趣点要激发。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蘑菇》之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从网络上搜索大量的蘑菇图片、视频资料、文字资料,也可以介绍一些关于蘑菇中毒的新闻事件,以此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蘑菇。在给学生观看一些蘑菇的视频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吃过什么蘑菇?在农村的孩子是否采过蘑菇?接着就可以引入采蘑菇的注意事项。
(二) 实验中动手操作的实践创新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提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小学科学课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环节,这些实验往往还是直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源泉。在做实验前,很多学生都喜欢围着老师周边转,他们都是迫切希望老师做实验,当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学生都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偶尔还会发出几声叫声。可见,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被学生所吸引,能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从学校实际与学生接受能力出发,选择一些容易找到且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诸如生活中的牛奶盒、易拉罐瓶、鞋子包装盒等都可以作为探索实验的材料。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制作机械玩具》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制作小帆船。课前教师准备三个汽水易拉罐瓶子、两双一次性筷子、一张制作帆板的彩纸板、双面胶以及一些橡皮筋。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参照如下制作过程以及最后制作效果(如下右图):
首先,将三个易拉罐用双面胶纸基本固定;然后,两边用筷子和橡皮条固定;其次,中间的易拉罐钻哥小孔,插上一条筷子;第四,将彩纸版制作成一个彩帆,记住上下个开个小孔,用于稍后放在帆杆上;最后,用红头绳固定帆杆,并放上彩帆。
另外,教师要鼓励那些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因为仅靠学校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其探索需求。建议一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将把家里的闹钟拆开来看一看,把玩具车拆下来拼一拼……其实,这些在家长们眼里看作搞破坏的行为就是学生实验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作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很好的引起重视。endprint
(三) 课后活动中激发的潜力创新
小学科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玩”(即探究)的方式对基础的科学原理形成感悟。在教学《科学》几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部分学生确实喜欢“动手动脚”——回家后会做一些实验,这些在其同学中得到验证。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是需要长期积累的,在课后活动指导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探究,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而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有所启发,有所创新。
例如,在教材中每册后面一个动手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动手实践。必要时候,教师需要伸出援助之手,给学生以信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能量与生活》的单元时候,教师要让学生理解能量与生活的关系,了解生活中的能量對人类生活的有哪些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能量。在《能量的利用与开发》中,一些学生想到在冬天尝试在脚下放一个踩踏机,在平时阅读、写作时通过踩踏机联系一个发动轴,发动轴连接一个蓄电池。学生平缓地踩踏一个小时可以给电池充的电量15瓦的照明半小时左右。此外,一些学生尝试改良《磁铁游戏》、《跷跷板》、《雨量器》、《不烫手的杯子》、《不倒翁》等,这些制作尽管只是部分改动,但是能使学生疑窦顿开,让他们信心倍增,给学生充分的、更多的、想象创造的机会。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课后活动的要源于生活,源于教材内容。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好小发明、小制作等。教师引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就地取材,利用简便材料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许多小制作活动。
三、 小结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不是一句空话,作为教师需要认真实践探索。把生活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意义,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的学习,轻松地掌握知识,又能学以致用,实践了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的真理。教师借助身边的科学、熟悉的环境、熟悉的经验探索科学世界,让学生理解到科学现象每时每刻都影响着其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杰.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及策略研究[J].科普研究,2009(3).
[2]万才良.对农村小学《科学》学科本土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时代(教师),2010(4).
[3]徐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基于网络教室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探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