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雨
〔摘要〕本研究通过调查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的师生关系、父子(父女)关系、母子(母女)关系和同伴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现:父子(父女)关系、母子(母女)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男生、女生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方面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评价中差异显著;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母子(母女)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母子(母女)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促进作用;学生对父子(父女)关系和母子(母女)关系的评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母子(母女)关系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父子(父女)关系的评价。
〔关键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31-0016-05
一、引言
求学阶段,学业成就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标准,与学生升学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众多,自我效能、内在动机、掌握目标、学习策略、智商分数与学业成就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外在动机、业绩目标与学业成就呈负相关[1];在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下,学业适应不良图示与学业成就呈显著的负相关[2];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3]。同时,研究者发现高中生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关系困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曲崴通过对初中生进行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和回避性两个维度与学业适应各维度均有显著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在师生关系与学业适应之间起到中介效应的作用[5]。可见,正如李家成所言,关系的质量体现着学生的发展状态;关系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的发展[6]。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中学生学业成就、影响学业成就的因素存在密切的关系。因而,探讨中学生人际关系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改善中学生不良的人际关系,进而提升学业成绩。
(一)亲子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抚养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具有极强的亲密性,是青少年接触最早、交往最多的一种人际关系。父母的管教态度、教育方式、父母意识、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都对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影响青少年之后形成的各层次关系,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7]。
亲子关系对个体一生都有重要影响。Burk和Laursen[8],Johnson,Giordano,Manning与Longmore[9]研究证明,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有效预测儿童青少年的违纪、犯罪行为。Al-Yagon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亲子关系的青少年同时具有更高的社会情感适应水平。谷丹[10]通过对306名初中生进行研究,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父母采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呈负相关。国外研究者也发现,相比于亲子关系不良的学生,具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社会能力和学业水平[11]。
(二)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教育是师与生的交往与互动过程,因而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学生知识获得与掌握的重要环节。根据依恋理论,师生关系是亲子依恋的延展,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连接,因而在塑造儿童学校经历和社会适应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已有研究者对师生关系与学生的行为表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鄒泓,屈智勇和叶苑[13]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对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拥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在学校态度、学业行为和社会行为方面均显著优于一般型和冲突型师生关系。王佳宁、于璐、熊韦锐和齐晓栋[14]通过研究发现,对初中生学业成绩影响最大的是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通过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
(三)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5]。在同伴交往互动中,青少年才能将从父母那里学习的交往技能、策略进行实践,学习基本的交往原则[16]。友谊需要是青少年的首要需要[17],并且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与其学业成就具有密切的关系。Wentzel和Watkins[18]研究发现,同伴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问题解决、学业成就和社会交往等方面有显著相关。Nelson和Debacker[19]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感受到接纳、尊重和归属,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而且,同伴对学习的态度越积极,个体越追求掌握目标。颜华平[20]发现,学业不良学生的友谊稳定性差,友谊质量低,朋友数量少。
虽然已有多位研究者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进行相关研究,但研究三种关系的相关性和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的研究较少。因而,探究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具有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本研究主要探讨: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来自乌鲁木齐市某中学的595名高二学生参加了本研究,有效被试人数为521人,其中男生241人,女生280人,平均年龄17.65。
(二)测量工具
亲子关系量表采用金灿灿和邹泓[21]修订的Armsden和Greenberg[22]所编制的“青少年对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该问卷用于评价青少年对自己与父母间关系的感知,每个分量表包括15个项目,5点计分,包含信任、沟通和疏离三个维度,信任加上沟通维度的总分数减去疏离感的总分数等于亲子质量总分。endprint
师生关系量表使用屈智勇2002年修订的“师生关系问卷”,该问卷是在王耕等人2001年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了Pianta的“师生关系量表”而形成的。修订后的“师生关系问卷”共包含23个项目四个维度(正向维度:亲密性、支持性和满意度;负向维度:冲突性)。
使用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该量表共28题,主要用于测量同伴关系。
(三)正式施测
所有测试均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测试,时间大约25分钟。要求学生填写学业成绩排名。
(四)统计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男生与女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得分的差异
对男生、女生在三种人际关系的得分分别进行方差齐性检验,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方差不等(p<0.05),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方差一致。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分别在父子(女)关系(t=-2.01,p=0.05)、母子(女)关系(t=-5.01,p=0.00)得分差异显著。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方面,男生、女生未体现出差异性(见表1)。
(二)高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使用Pearson相关对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高中学生的三项人际关系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见表2。
(三)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亲子、师生、同伴关系之间的相关性
对高中学生学业成绩和三种人际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1)。但是学业成绩与亲子关系的相关性存在不一致性,高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母子(女)关系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父子(女)关系之间不显著相关(见表3)。
(四)父子(女)、母子(女)亲子质量的差异性
本研究分别调查了父子(女)和母子(女)的亲子关系质量。使用重复样本T检验发现,母子(女)关系质量显著高于父子(女)关系质量(t=-9.28,p<0.01)。
四、讨论
(一)高中生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之间的相关性
父母亲、同伴和老师是青少年的主要交往对象,而且与这三者建立的社会关系对青少年发展极为重要。本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師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表明高中生的三种人际关系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强烈的相关性。许多研究者对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三种观点:主从式观点、独立式观点和整合式观点。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主从式和整合式观点。
1.主从式观点
主从式观点认为,在青少年人际关系网络中不同关系所处的地位具有主从、等级差别。其中一种关系极其重要,居于最高的决定性地位,并且这一关系影响其他关系的发展,使其他关系居于从属的地位,从而构成了青少年人际关系的主从式模式。
Levitt,Parke 和 Ladd等研究者认为亲子关系是核心人际关系,是个体最早接触的一种人际关系,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增加,逐渐发展出了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个体会将与父母交往中学习、获得的交往技能和心理经验运用于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中[23],因而父母的教养态度、教育方式、职业、文化都对子女其他人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7]。在积极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充分感受到爱,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具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与认知,因而对同伴和老师抱有积极的看法,形成积极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而具有不良亲子关系的儿童,则常常对自己和周围环境产生消极的认知和不愉快的体验,进而影响其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因而容易形成消极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而支持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的研究者则认为,对于青少年而言,同伴关系居于首要地位。该理论研究者认为,青少年主要是在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逐步社会化的。1994年Harris 对同卵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亲子关系和家庭环境一致的情况下,不同的同伴关系使双生子发展差异很大。李家成也提出,相较于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交往更紧密,交往内容更为丰富,同伴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展[6]。综合以上研究发现,同伴关系居于重要地位。
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随着儿童进入学校,与老师的互动日益增加,师生关系越来越重要。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处于权威地位,受教师喜欢的学生,往往在同伴关系中也处于优势地位,更为主动,有利于其同伴关系的发展。Howes,Hamilton和Matheson[24]发现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不良的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弥补作用。
目前的研究结果尚难以解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哪一种属于主导地位。
2.整合式观点
整合式的观点认为,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既不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也不是彼此完全独立。青少年所处环境是由家长、同伴和教师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全面影响青少年的发展,因而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都是不可忽视、不能或缺的重要人际关系。
(二)男、女生亲子关系质量的差异性
男生和女生分别在父子(女)关系、母子(女)关系的亲子质量得分差异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多个。
第一,性别特点可能对亲子沟通产生影响。相比于男生,女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更早成熟与稳定。由于社会期待的不同,女生性格可能更加活泼,更喜欢沟通,更容易表达观点等,男生可能表现得独立性更强,情感内隐和沉稳。Guerrero研究证实,相比于男生,女生更善于表达情绪情感、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想法。endprint
第二,男生和女生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存在区别。根据性别增强模型,从发育期开始,父母对同性别子女的社会化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父母与同性别子女的亲密性增多,与异性别子女的亲密性减少。研究者余也冰对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进行研究发现:相比于女生,父亲对男生的拒绝和否认明显较多;在“父亲偏爱被试”和“母亲偏爱被试”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对偏爱的敏感性更强烈,父母在对女生的教养方面更加温和。
第三,男生和女生对亲子关系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同。男生对于亲子质量的要求可能高于女生,因而出现男生亲子质量得分较低的现象。
(三)父子(女)、母子(女)亲子关系的差异性
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对父子(女)、母子(女)亲子关系的评价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母子(女)亲子关系显著高于父子(女)。可能因为父亲与母亲在亲子教养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同方面的责任。研究表明,相比于父亲,母亲与青少年互动的时间更长,有更多的家务劳动的互动,而且给予青少年更多的照顾,而父亲倾向于更多的身体互动和户外活动。在青春期,青少年与母亲有更多的互动和情感联结,因而青春期母子关系更加亲密,但同时母亲也会经历更多与青少年的冲突。
(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Clark和Shields研究发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好沟通与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呈正相关。辛自强,陈诗芳和俞国良[25]也研究发现,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总之,亲子关系有利于子女学业成绩的提高。但是之前的研究者未单独探索父子(女)关系和母子(女)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本研究发现,父子(女)对子女的学业成绩无显著性的影响。这可能由于相比于父亲,母亲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母亲可能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就。
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良好的师生关系容易使学生对学校、学习产生积极的认知和态度,更加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学生更容易获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进而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学业表现;相反,不良的师生关系可能使儿童对学校、学习产生消极的认知和情感,在学校表现出退缩行为,与老师、同学情感疏远,甚至产生攻击行为,对其学业行为和成就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出现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Wdntzel的研究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个体获得较好的学业成就。被同伴接纳、喜欢会使学生对校园生活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更愿意接受挑战,参与校园活动,进而面对学习更加积极,同时更加容易获得同伴的学业方面的帮助,更有助于学业成绩的提高。
五、结论
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男生、女生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方面的评价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评价中差异显著;母子(母女)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的相关性,良好的母子(母女)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促进作用;学生对父子(父女)和母子(母女)关系的评价有显著的差异性,对母子(母女)关系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父子(父女)关系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振宏,刘萍. 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01):65-69.
[2]谭千保,彭阳,钟毅平. 学校适应不良图式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5):820-822.
[3]董妍,俞国良. 青少年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10(04):934-937+945.
[4]颜桂梅. 高中生和谐人际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5]曲崴. 初中生师生关系、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业适应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6]李家成. 论学生发展在班级生活中的实现——基于中国学生与班级同学关系的视角[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9-93.
[7]叶一舵,白丽英. 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130-136.
[8]Burk W J,& Laursen B. Mother and adolescent report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mother-child relationship qualities: Separating shared variance from individual variance[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2010,38:657–667.
[9]Johnson W L,Giordano P C,Manning W D,& Longmore M A. Parent–child relations and offending during young adulthood[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1,40(7):786–799.
[10]谷丹.初中生學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J].成功(教育),2012(22):150-151.
[11]El Nokali N E,Bachman H J,& Votruba-Drzal E.
Parent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J]. Child Development,2010,81(3):988–1005.endprint
[12]扶跃辉. 师生关系研究新进展[J]. 青年学报,2014(03):72-75.
[13]邹泓,屈智勇,叶苑.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4):77-82.
[14]王佳宁,于璐,熊韦锐,齐晓栋. 初中生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对学业的影响[J]. 心理科学,2009,06:1439-1441.
[15]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张丽华,张索玲,宁微.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自尊的路径分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1):1378-1381.
[17]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
[18]Wentzel K R,& Watkins D E. Peer relationsip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s contexts for academic enablers[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2,31(3):366.
[19]Nelson R M,& DeBacker T K.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peer climate and best friend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2008,76(2):170-189.
[20]颜华平. 对小学生生活适应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初步探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2):36-39.
[21]金灿灿,邹泓. 中学生班级环境、友谊质量对社会适应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J]. 中国特殊教育,2012(08):60-65.
[22]Armsden G C, & Greenberg M T. The 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well being in adolescence[J].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1987(16):427 - 454.
[23]左占伟,王文静. 初中生的亲子关系与其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相关性研究[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03):86-89.
[24]Howes C,Hamilton C E,& Matheson C C. Child-
ren's Relationships with Peers: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with Aspects of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Child Develo-pment,1994,65(1):253-263.
[25]辛自強,陈诗芳,俞国良.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1):23-27.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乌鲁木齐,830000)
编辑/丁 尧 终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