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强
摘 要:阅读作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方面的阅读,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小学科学;自主学习
阅读作为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和方法,逐步融入到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科学的阶段,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方面的阅读,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 阅读对科学课的意义
(一) 阅读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了解。小学科学涉及许多学科术语、概念等,而这些对于小学生很陌生,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从很多途径对相关的知识、材料有个初步认识和了解。通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会逐渐对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不断拓展科学阅读范畴,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升华对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 阅读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现在教材上的部分内容、词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其他学科水平,因此,学生难以理解,例如:三年级科学教材出现的体积,四年级出现的曲线图,这些在五六年级数学上才能学到。如果学生平时注重大量阅读科学书籍,对这些知识有所接触,理解起来就少了许多障碍。大量阅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理解能力自然得到提升。此外,学生喜欢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收获,这无疑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课上回答问题更加精炼、清晰。
(三) 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科学中某些知识复杂、抽象,学生学习时无从下手,逐渐对科学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字、符号、图表等,使知识形象化,对相关知识形成一定的感知和认读,最后实现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科学阅读的良好习惯,进而增强自我对小学科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升小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 阅读融入科学课
(一) 课前的阅读,引发学生的学习期待。
在科学教材每个单元的开头,都会有一段“引言”,每一段“引言”都是精心设计,为很多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了生命力,显得生动有趣,又与本单元内容紧密相关,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该单元的兴趣,并指明本单元的研究方向。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的“引言”如下:
土壤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孩子有的很小、很小,有的却很大、很大;从小花小草到千年古树,从蚯蚓蚂蚁大冬眠青蛙,从……到……世界上亿万个生命,在她温暖的怀抱里长大!
短短的几句诗,让学生想到了很多,有的意識到了土壤的重要性,有的产生了很多疑问,带着他们的疑问,学生对于这一单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产生了浓厚的求知欲。
(二) 课中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课离不开探究性实验,一说到实验,我就会想到一个场景:老师对着PPT把实验材料、步骤、注意事项等一一讲解,偶尔让学生说两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不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呢?书上图文结合,反而更容易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之后通过几个小问题检验一下阅读效果,学生完全可以动手实践了。
以下是学习使用酒精灯的片段:
师:如何使用酒精灯呢,请大家阅读课本,找一找,使用酒精灯需要注意什么,看谁读得最仔细,找得最多,我们将请他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
生:酒精灯里的酒精不能超过瓶体的2/3。(追问: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吗?)
生:加热物体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老师补充外焰温度最高。)
生: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追问:如果用火柴从最上方点燃会发生什么呢?)
生:熄灭酒精灯时从斜上方盖上灯帽。(补充:用嘴吹可能会把火焰吹入瓶内,导致瓶内着火;盖上灯帽,燃烧缺少氧气,自然就熄灭了。)
师:大家读得都很细致,那么有谁能上来演示一遍呢?其他同学一起来帮他找找茬。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老师只作简单的补充。最后老师让看得认真的同学上讲台演示,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通过相互找茬,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避免老师一味地讲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上课时总是担心学生出错而不敢放手,这与老师平时教导学生的不怕犯错是矛盾的,只要不是大错误,小错误完全可以让学生实验之后相互讨论自己发现,自己纠正。
(三) 课后的阅读,学生深入学习。
科学课以科学探究为主,但是科学探究并非一朝一夕,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前准备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同时,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阅读,搜集科学资料,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学实验册》的每节课后都有拓展延伸的小实验,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巩固运用和深入研究,能够让学生活学活用,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在每个单元后面也会有《科普在线》的版块,这是对本单元内容的补充、延伸,里面提供的生动的事例、有趣的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触发他们课后继续探究的欲望。
此外,课外的各种科学书籍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途径。平时学生也很喜欢看各种科学杂志,但是缺乏目的性,很容易看过就忘,所以老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比如,学习《声音》这一单元之后,号召学生阅读、搜集更多声音的知识:声音是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不同的声音有什么运用,怎样检测噪音等等。这样学生的知识不仅局限在书本,而且能与课上内容相呼应,加深记忆。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科学探究的广度、深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和认真探究的习惯。
阅读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提升科学素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指导学生科学阅读,使科学阅读尽快地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