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12-09 14:39刘凯宁��
考试周刊 2017年23期
关键词: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刘凯宁��

摘 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教育全球化、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趋势。本文以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双校园模式为例,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双校园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外合作办学得以迅速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方和外方的合作院校针对某一个专业共同探讨拟定教学大纲,双方教师共同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上大多采用双语授课模式,使用国际通用的原文教材。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即广阔的国际化视野,流利的外语沟通能力,开放的思维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首先,通过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交流与学习,我们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国内高校逐渐认识到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高校内涵的建设,“填鸭式”教学逐渐被灵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所替代;然后,中外合作办学推动了国内高校的双语课教学改革,为了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外教的外语授课,针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多数高校相应地开展了双语教学;其次,中外合作办学也增进了我国高校教师和国外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相互学习、优势互补,都有了更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培养新时代的师资队伍奠定了基础;再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国内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理解世界文化;最后,中外办学模式下,外语教学也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高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我国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也存在着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双校园模式是最常见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之一,即学生分国内和国外两个环节分别完成学业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后,才可获得相应的文凭和证书,通常有“1+3”,“2+2”,“3+1”,“1+2+1”等模式。本文以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双校园模式为例,探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中外合作办学理念和定位不清

一些学者通过走访发现,多数院校对于培养目标中的“国际化”人才概念模糊,中外合作办学在实践中仅仅是一种招生的途径和方式,在招生的宣传过程中,他们过分强调出国留学和国外就业,过分注重项目招生数量以及经济效益,这在无形中就忽视了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对于如何培养“国际化”和“应用型”人才,高校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方案。所以,中外办学合作模式下毕业的大学生往往存在着专业基础和语言能力都不如预期的情况,即外语基础不如语言专业的学生,专业基础又不如国内传统专业的学生。

2. 学生压力大、思想倾向极端

多年中外办学合作项目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学生,尤其是外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大量的基础课和语言强化课的密集补习下感到课程任务沉重、学习压力巨大,加上出国以后受到家庭、外籍教师、国外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容易产生极端的思想倾向,叛逆性很强。相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如预期,这使得该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不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毕业率也受到影响。

3. 教材的选择缺乏考虑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很多高校对于教材的选择缺乏针对性。例如一些高校仍然选择国内的统一教材,这显然是不合适的。还有一些学校直接借用外方学校的原版教材,这也是缺乏考虑的,一些英文原版教材对于我国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生涩难懂的,一些案例内容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所不同,学生由于外语能力有限而难以理解,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 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我国就业市场的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由于和国外大学对接,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与国内传统专业的课程设置略有不同,例如一些工科专业和管理专业的课程相结合,虽然为学生提供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学习空间,但有时显得缺乏系统性和相关性,学生学起来迷茫,教师教起来也迷失了方向,毕业后学生发现学得太过庞杂而不细致,在国内的人才市场也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提升我国地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 明确办学理念和定位

高校要避免办学功利化的现象,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来提升教学质量,这需要针对各地方高校以及二级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外方高校共同探讨后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该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此外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应与外语教学的改革齐头并进。此外,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明确“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加大力度投资建立实验室、模拟室等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2. 全方位多角度关注学生心理动态

学生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会呈現多样化的心理倾向,这时需要外语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教师相互配合。外语教师应积极进行外语课的教学改革,偏重外语应用技能、综合应用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专业教师应在加强双语教学的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专业教师的班导师制度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辅导员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化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院和学校的多项活动。此外,高校应注重中外双方教师的沟通,不仅定期邀请外方教师访校,还应定期组织中方教师出国进修。学生赴国外学习之前,还应考虑开设衔接培训课程,让学生和家长对国外学习生活等有所了解,以便家长配合心理辅导的工作。endprint

3. 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关于教材选用情况,继续使用国内普通教材和直接将国外的原版教材搬进课堂都是不合适的,考虑语言、中西方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有些案例和理论并不适用,中外教师应考虑合作编写教材,专门适用于即将赴国外学习或已经在国外学习的中国大学生,这样会更具针对性。

4. 培养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人才

中外教师应该在中外办学合作中取长补短。中外合作院校应结合中国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将双方的课堂体系和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双方应结合我国国内的人才市场现状,并考虑与国际接轨,共同探讨、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使教学兼容了中外教育的优点,为学生受到高质量、高标准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培养了适合国内人才市场需求的毕业生。

三、 结语

综上,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激发了我国各大高校的办学活力,推动了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然而,在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并且模式不断多样化的趋势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取得进一步的成绩、真正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明确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外双方通力合作下,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培养出符合当前我国人才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纪凤.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8):11-13.

[2]沈伟晔,朱晋伟.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管理研究—以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班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8):62-64.

[3]张凤武.黑龙江省地方工科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6,(12):200-202.

[4]李玉保,谢丽惠.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实践反思与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學,2013 (10):244-248.

[5]刘超,李本美.基于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75-77.endprint

猜你喜欢
合作办学人才培养
基于合作办学的民航高职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
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俄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国际双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