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丽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0)
基于创新创业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贺丽娟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 71030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逐渐向内涵式教育模式转变,教育目标由原来的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型人才发展,需要高等院校转变思路,以创新的教育观念、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全面引导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以此强化个体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促进创新创业人才体制发展。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就高校现实性教育问题进行分析,简要探讨计算机专业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创新创业;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特别是在新常态经济转型期,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创新创业的新发展要求。为不断纵深的产业优化、结构调整输送具有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优质人才,为社会经济结构、业态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以高技术含量、高知识产量、高动能的产业形势形成创新驱动力,推动供给侧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高效发展,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人才培养的观念以知识灌输和学历培养为主,其教学重心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忽视了人才的能力转换、个人潜能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使得输送到社会的高学历人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学历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下降,是目前高校教育体系应当正视和重视的问题,高学历人才的综合素质、个人创新创业能力急需全面提升。在现行高校教育体制中,宏观理论与实际教育结构、具体教育环境以及教学活动脱节现象严重,在计算机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部署落后于理论体系,教育实践体系流于口头形式,出现较多偏差和问题。
1.创新创业观念淡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出现区域性认识滑坡、结构落后、观念老化的情况,大部分高校在教育观、教学观上普遍停留在双轨体制前,也有部分高校工作重心以抓经济效益为主,盲目地在招生与就业两项指标上追求数量,忽视了高素质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追根溯源,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者并未真正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转型成功的导向作用;教职工队伍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进取和钻研的精神,体现在教育观上表现为因循守旧的传统力量,在教学模式、教育思路上缺乏创新意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整体未脱离书本,在计算机实操应用环节以教学大纲为主,在能力转化和纵深培养上较为欠缺。
2.功利心较重,漠视创新创业教育。首先,从高校教育层面上来看,在自主招生的背景下,各大院校纷纷扩招,不断增加的高校学生比例以及招生规模,形成了大学教育的客观压力。而另一方面,高校在实力竞争中,为了吸引生源,以学术氛围为主的校园建设纷纷转向校舍、校内设施的硬件环境建设,学校教育目标和培养方向不自觉转向功利性的就业方向。教师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纷纷下海,追求将个人学识转化为金钱,在此影响下,高校整体教育观偏重于成功学和财富论的就业价值观,对学生素质和实际能力培养较为漠视。其次,受社会、家庭和高校的影响,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个人事业规划形成了高薪资就业、高地位就业的心理,认为个人创业是无奈之举。
3.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足。计算机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大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现有教学体系中,计算机专业的实操课基本上未脱离书本,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模式趋于单一固化,实践环节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缺少知识衍生和能力孵化力度,教师安于对现有技能的常规教学,学生安于对应知应会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个人兴趣和专业技能的纵深培养途径缺失,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态度消极,自主意识缺乏,在计算机具体技能应用上缺乏发散性思维,创新能力低下,未形成创业意识。
4.创新创业培养模式不到位。首先,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极快,高校所用教材很容易就跟不上新技术要求,而且计算机实操环节所应用的系统、软件开发以及编程程序等核心技术配置都较为落后老化。这样的情形与计算机行业的前沿性要求不符,在客观上影响了计算机人才预见性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教育体系中对创新创业目标设置较为含糊,部分学校只有目标,却未有具体配套方案和人员、设施配置,创新和创业被就业指导所代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个人创业意愿和诉求未有合适渠道进行导引,大多数院校只在文件上构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工作并未落到实处。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计算机教育属于前沿性学科,其专业人才的创造能力,表现出高出其他学科的常规水平。高校作为计算机高端人才的培养主体,应充分认识到国家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信息安全的产业需求、以及各类高精尖领域的计算机应用等等,都需要计算机高端人才,需要较强创新创业精神。与此同时,国家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效益的产业发展,计算机技术将作为引领性技术,深化各相关领域的集约化、品质化和现代化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模式中,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是核心内容。
1.建立标准化体系,确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以创新创业为标准,构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体系。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制定规章制度推行创新创业标准化建设。其次,需要高校转移办学重心,以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校园凝聚力,打造品牌校园特色,以创新创业标准化建设要求,添置相应配套设施、改造创新创业校园环境。再次,需要将计算机创新创业标准内化到教育活动、教学活动中,通过标准化的创新模式培养,强化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业精神。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扩大视野,多方了解国际计算机发展新动向新趋向,贯穿在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活跃学习气氛,激发个人创造力和创业意识。在考核体系中,增设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评价考核环节,并加大此项考核比重。
2.以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能力培养。总体上而言,高校教育位于整个教育体系的顶尖,对人才的要求不应局限于就业要求;所输送的人才在个人素质要求上,应该具备较好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不应停留在财富创造的价值观上;在个人能力要求上,不仅应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还应具备多元化的社会适应力、个人发展能力,体现为个人价值实现的创业能力。高校教育观应剔除功利思想,重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培养,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以标准化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发掘大学生的创造力、创业精神。同时,学校在教学设计上应主张多元化,以多向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学习方面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以及知识转化能力、创新方面的实际应用与开发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中的沟通技巧和交际及社会活动能力。
3.开辟实践路径,提高实践能力。计算机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该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网络的使用率极高,高校可创造性将校园内网建设与计算机专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模拟内网环境,对内网建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技术分析和实际解决路径探索,为该专业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极具现实价值的平台。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收集、分类各种现实性技术问题,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可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多种形式的实习、见习和实践活动,拓宽大学生对专业领域的见识范围,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精神。
4.改进教学模式,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在教材上,需要灵活变通,及时更新技术性、资讯类的专业知识,在教学上力争跟上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新速度,使学生的专业视野保持一定的世界高度。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拓展性的多媒体课堂,发布网络资讯,布置网络作业,全面调动学生潜能,使其主动参与专业探讨和研究,通过积累激发个人创新能力,增加创业意愿。同时,教师在作业形式和考核形式可灵活掌握,以创新式的方式多方考查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实际掌握水平和能力迁移水平,并通过作业和考核强化其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学校应大力开展创业指导课程,通过有针对性、有指导性、系统性的创业教育,树立起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本专业创业的信心,实现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接轨的是现代化科技,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并称为现代化三大技术要素,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驱因素。同时,市场经济也急需高素质人才为高品质经济实体注入强劲生机,为尽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发挥主导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育基地,探索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应积极践行创新创业的现代教育观,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为市场经济全面腾飞做好准备。
[1]刘永彬,欧阳纯萍,阳小华,刘志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6,(14):15-16.
[2]孙求知,仝爱群,宋长青.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230-231.
[3]万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0):437-438.
[4]倪彤光,顾晓清,潘操.计算机专业“3+1”模式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现代计算机,2013,(11):36-38.
[5]孙求知,仝爱群,贺安坤.探索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J].时代教育,2015,(9):208.
[责任编辑 吴 迪]
G642
A
1673-291X(2017)21-0127-02
2017-02-07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项目
贺丽娟(1980-),女,陕西白水人,讲师,硕士,从事计算机教学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