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在培育职校学生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探索

2017-12-09 14:23:05王春林
市场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工匠德育核心

王春林

德育管理在培育职校学生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中的实践探索

王春林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围绕内涵要义,通过拓宽德育管理途径,创新德育管理模式,实施活动性课程等实践,探索培育核心素养的路径方法。

德育管理;核心素养与工匠精神;实践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是近年来职业教育人一直努力实践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培育核心素养对于培养大国工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营造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工匠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一、核心素养释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将核心素养具体分化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并进一步细化为人文积淀、理性思维、乐学善学、珍爱生命、社会责任、劳动意识等18个基本要点。“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百度百科)。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指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见,核心素养不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职校德育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题中之意。

二、基于培养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的管理实践

如何构建职教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有效提升学生在职业和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更多的大国工匠,是职教德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在长期的德育管理实践中始终认为,学校德育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围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工匠精神,积极拓宽德育管理途径,努力创新德育管理模式,积极实施活动性课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出了基于提升职校生核心素养的“1234”德育管理模式。我们的做法是:坚守一个目标,强化两类推进,突出三大重点,抓好四个着力点。

(一)坚守“核心素养和工匠精神”这个目标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能够使他们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这里,我们认为首要的是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唯德是举、唯才是用”的原则已成为企业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则。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一个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很难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我校在德育管理中,坚持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以“管用、实在、有效”为工作原则,以“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为突破口,以“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服务于学校的专业发展”为宗旨,以“青年志愿者行动”“范式”管理和“三个深入实施”策略为统领,以班级“范式”管理目标责任书的落实和社团活动为抓手,以班级文化教育和“日行一善”教育为主线,追求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追求学生专业品质的提升,追求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追求安全文明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学校的德育管理明确了方向。

(二)强化推进抓好落实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学生的专业成长需要,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和文明举止做起,通过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学生的道德、法纪、举止在基本的、外显的、经常的方面有明显改观。我们主要是通过强化两个“推进”来抓好落实:首先,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计划”。要求各班级每学期都要按照《学校关于进一步推进志愿者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抓好抓实志愿者活动的推进,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通过有序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其次,推进“四项机制”,即推进责任和责任追究制(问责制)、目标引领和考核评价制、奖惩激励制、请示汇报制,实现“六个杜绝”,即杜绝师生犯罪、杜绝变相体罚学生、杜绝违规收费、杜绝重大不良影响事件、杜绝安全责任事故、杜绝重大财产损失。

(三)突出重点力求实效

首先,突出安全、法纪教育经常抓、抓经常的重点(底线工程)。一是抓安全稳定,重教育过程。二是抓守纪守法,重转化实效。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对“学困生”实施分层级教育管理的意见(试行)》,立足平时,强化细节,重视以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为重点的法律观和纪律观教育。

其次,突出抓习惯养成,重提升素养的重点(形象工程)。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重点,以文明志愿者行动为抓手,抓好、抓实“文明礼仪校园行”主题教育,通过加强班级“文化、文明、文雅”建设,构建“和气、和善、和谐”、“温馨、温情、温暖”的校园环境。

再次,突出职业理想、工匠精神和“四自”教育的重点(品牌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措施,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职业意识、工匠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礼仪。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培育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进取、创新实践的能力。

(四)抓好“着力”促进提升

首先,着力于质量与管理。致力于质量与管理是打造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保证。一是必须举质量目标之旗。我们学校的德育质量初级目标是牢牢守住“六无底线”,高级目标是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专业品质的提升,培育大国工匠。我们明确班主任要从学生入校之日起,为自己的学生个体和班级集体确立明确的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形成一个目标链,并监控好目标达成情况。二是必须有对质量的追求。学校要求全校德育工作者要成为教育质量的生产力、增长点,职能部门负责人要靠前指挥,搞好服务,科学管理,协调资源。三是必须有对质量的管理。学校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努力做到“管得好,管到位”,实施有效的目标管理,形成“做事有目标,责任有落实,评估有标准,奖惩有依据”的运行局面。四是必须有对质量的评价。我们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制度,努力实现工作“三个到位”,即考虑布置到位、落实检查到位、考核评价到位。

其次,着力于常规与考核。一是努力抓好抓实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与管理,切实提升工作执行力。二是关注关心班主任工作,完善评价激励,提高工作效率。学校通过出台《“三范”班级和星级班主任评比激励细则》,与班主任签订学期班级“范式”管理目标责任书并抓好落实和评估,通过“三范”班级(规范、示范、模范)、星级(三星、四星、五星)班主任评比,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袋,确保各项教育奖励向班主任倾斜、向绩优班主任倾斜,努力形成班级之间“争先进位”的发展态势。

再次,着力于方法与操作。我们强调要在管理教育学生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方法、讲求方法、探索方法。一是抓好理论研讨,提高实践力。不断创造机会,让德育干部特别是更多的年轻班主任有机会聆听专家思想,汲取专家智慧,夯实理论修养,提升实践水平,重点抓好其岗前、岗中培训、评估和岗后考核、续聘。二是加强交流研修,提升学习力。学校通过每年组织“德育工作报告会”,分享经验,并抓好德育干部的理论学习,尝试建立班主任“集中学习日”制度(每月),引导班主任读书学习,促使读书学习成为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内在需要和生活方式。

最后,着力于创新与实践。一是依托志愿者行动。积极探索职业礼仪和生活德育模式,努力把学生的志愿者活动、职业礼仪和日常生活作为德育的一种重要渠道。二是依托班级文化建设。不断营造班级文化环境,不断丰富班级文化内涵,不断提升班级文化品位。学校通过每年组织班级文化建设展评活动,努力彰显职业学校独特的班级文化品牌,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文明、文雅程度。三是依托学生社团活动。学校组建了100个学生社团,并建立社团活动考核办法,给予专项活动经费,通过活动,把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吸引到志愿者活动中来,吸引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的培育上来。

三、以德育活动性实践课程为载体提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整体的、综合的、交融的。学校在德育管理实践中,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了校本课程即德育活动性实践课程,以此来夯实学生自身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德育活动性课程,主张“三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通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活动性实践课程强调以“社会为中心”,学校主张学生参加学校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职业,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公民意识,锻炼思维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培养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

(一)大力实施“日行一善”志愿者活动

2012年以来,学校创新德育途径,开发了“日行一善”品牌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活动有:各班成立日行一善社团,每周观看传统道德教育影片,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寻找善念,发现善源;组织学生学习《论语》《弟子规》等教育读本,通过举办经典诵读会、感受分享会、征文比赛等方式激励学生的向善之心;学生每天认真记录《行善日记》,通过记录感悟反思自己的言行;班级建立《日行一善成长历程集》,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奉献社会,从而也提升自己的品质和素养,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增长了社会实践经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职业素质和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广泛开展专业特色活动

为了体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核心素养,为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平台,学校每年定期举办校园技能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融专业技能展示、人文礼仪展演、才艺比拼等多项活动于一体,形成系列德育活动校本课程:如古风遗韵、相约人文、创意百花园、服装秀等。既激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明晰了专业学习特点,也让学生经历了从形成方案、明确分工到精心制作、最终完成作品的过程,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交流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了职业自信。文化艺术节以丰富学生人文底蕴,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旨,在德育、语文等公共基础学科中挖掘核心素养培育要素,通过举办演讲、经典诵读、辩论、海报设计等,全方位地展示学子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实践表明,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德育管理与德育活动性校本课程这两个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习空间,充分激发主体性和主动性,促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主体意识、创新实践能力和工匠精神都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四、实践收获

多年的德育管理实践彰显了特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培育工匠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如师生参加江苏省及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成绩斐然,总成绩连续8年位列全省和全市第一方阵,2007年以来学校师生共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6块,银牌5块,获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金牌40块,为全省争得了荣誉,学校被省教育厅授予“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学校”荣誉称号。如“和谐中华,日行一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不同主题活动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校生的公民意识和合作意识,塑造了学校的形象,提升了综合竞争能力。《南京日报》《南京晨报》、江苏教育频道等媒体多年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如近两年来100%的学生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国家职业资

格四级证书,20%的毕业生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如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升,2016年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8%以上,本地就业率达88%以上,学生满意率达100%,2015届专项考核排名高职位于联院办学点前列,中职考核排序比上年提升8个位次(位居第一方阵)。如近几年来,在全国和江苏省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中,学生共获得一等奖18人(次),二等奖48人(次),三等奖50人(次)和优秀奖19人(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和江苏省优秀组织奖。由于我校学生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优良,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在市教育局组织的年度质量管理考核中,学校因管理优质,多次被评为“质量管理综合奖”“德育管理优质奖”等,在2016年市政府组织的职业教育区域督导中,被认定为“办学绩效走在全市前列”。

G711

A

1008-4428(2017)12-129-03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自筹课题《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批准号为B-b/2013/03/018)。

王春林,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南京市德育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第三、四届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新一轮“陶行知奖”(首届)获得者,研究领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教德育。

猜你喜欢
工匠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