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新坐标

2017-12-09 14:41温彬编辑白琳
中国外汇 2017年22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经济

文/温彬 编辑/白琳

金融部门要将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开放、防范风险三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金融业近年来改革与发展成绩斐然,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金融业脱实向虚的问题也日益积累,风险不断上升,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很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危及经济金融的安全与稳定。

针对这一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下一阶段,金融领域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推动金融改革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大支持力度 服务实体经济

经济好、金融好,金融好、经济更好。金融工作要紧扣时代特点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践行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

方向一: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金融业贯彻十九大精神,应从以下几方面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助力“去产能”。根据行业、企业的特点,提供“融资+融智+融商”的综合服务,运用投行手段,支持企业间并购重组,坚决退出“僵尸企业”。

二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服务房地产“去库存”。落实中央因城施策、分类调控的思路,支持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遏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稳步推进房地产“去库存”。

三是发展直接融资“去杠杆”。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进程,积极推进企业资产证券化,降低杠杆率。

四是多措并举“降成本”。加强监管,防止资金空转,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银行运营效率,积极降费让利,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五是发展普惠金融“补短板”。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试点并推广投贷联动模式,支持“双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增加网点设置、发展村镇银行来补齐“三农”短板,通过优惠贷款、产业扶持、公益事业等方式,履行精准扶贫的责任。

方向二: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金融业落实国家区域协调战略要着力探索模式、加大投入、创新业务。

一是探索“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与合作方式。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总纲领定位。金融机构要充分运用现有网点机构,探索“产业园区+银行办事处”等模式,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周到的跨境金融服务,助力中国企业开展海外贸易投资。商业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合作,优势互补,积极参与互联互通重大项目建设。

二是加大对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投入。金融机构要深入研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要关注作为创新发展示范区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所带来的重大机遇,以新思路、新理念、新布局,提供全新的金融支持;要牢牢把握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导向,持续加大各类金融支持力度。

三是推动自贸区、自由贸易港的金融创新。要抓住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历史性机遇,深度参与自贸区的金融改革,为自贸区个人、企业和跨境业务提供跨境结算、融资、资金管理等服务,参与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

方向三: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银行应重点从以下三方面支持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一是发展消费金融。目前消费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居民消费需求的升级,为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对此,银行应在继续做好消费贷款、信用卡等传统消费金融业务的同时,结合互联网发展、消费升级等趋势,丰富移动支付、小贷微贷、耐用消费品贷款等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是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银行应通过提供投贷联动、小微科技型企业基金、产业链金融、与资本市场对接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并创新风险管理,以此推动“双创”战略的落实,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是发展绿色金融。银行要发挥自身优势,前瞻性地介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环保基金等领域,加强与资本市场合作,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同时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力度,支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深化改革开放 提升金融效率

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金融业发展亦是如此。下一阶段,应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提升金融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金融要素价格改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要素价格改革的市场化步伐明显加快。在利率市场化方面,2015年10月,央行取消了存款利率的上限,实现了存、贷款利率的自由浮动,但依然保留不同期限的法定存贷款利率。Shibor作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功能还有待提升,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还未形成有效的利率联动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尚需不断完善。下一阶段,应简化并取消法定存贷款利率,加快形成基准利率体系、健全利率走廊机制,实现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的转变。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方面,主要是从两个方向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一是人民币兑美元即期交易的浮动区间,从2005年汇改初期的千分之三,逐步扩大到目前的百分之二,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因此增强;二是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的确定。从参考前一交易日兑美元收盘价到增加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再到今年5月增加“逆周期因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趋完善。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使其能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进一步丰富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加快外汇衍生品市场建设,增加外汇期货品种,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汇率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

二是不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近年来,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2011年的76.7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156万亿元,直接融资比例从15.9%提高到23.8%。但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是降低企业部门杠杆率的客观要求,也是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下一阶段,在股票市场方面,要继续加大对证券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积极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适时推出注册制。在债券市场方面,要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债券品种,统一企业债券监管标准,推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的联通。资产证券化是破解企业杠杆率高的重要手段,要加大ABS、ABN、CMBS等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优化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降低流动性风险。

三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先后落地,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相继创立,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A股纳入MSCI指数……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效率的提升。下一阶段,应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在维护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放宽境外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

四是促进新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为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领域应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打造新金融。这是现代金融本质特征的体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金融业信息不对称和高成本的痛点,对金融机构提高风控水平和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完善监管体系 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金融业改革创新力度加大,促进了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5.6%增加至2016年的8.35%,比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还高出1.05个百分点。但不可否认,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创新过度、脱实向虚的问题:一方面,社会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等领域,造成房地产泡沫,推高了资产价格,而制造业等实体部门则陷入资金困境,盈利水平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热衷通道、同业、交易类业务,脱离真实需求进行自我创新、体内循环,导致金融泡沫的积累,金融系统性风险有所上升。鉴此,2016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今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作为当前和今后金融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而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更是明确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可见,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为防控金融风险指明了方向。

当前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并呈现出复杂性高、交叉性强、传染性快等特征。这就决定了治理金融乱象、防范和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需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整体和局部、宏观审慎和微观管理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在治理金融风险时伤及实体经济,实现经济和金融的平稳协调发展。

第一,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和信贷的合理增长。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一文中指出,“在宏观调控上,对货币‘总闸门’的有效管控受到干扰。宏观调控很难有纠偏的时间窗口”。自今年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以来,对防范资产泡沫、促进金融去杠杆起到了明显成效。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预计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央行会启动加息和缩表周期。我国应继续保持稳健货币政策基调,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市场基准利率的有效性,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同时,应通过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稳定,降低M2增长的预期目标,将重点放在社会融资规模是否能满足实体经济需要上。

第二,要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健全双支柱框架。11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明确了其统筹金融改革发展与监管,包括协调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及相关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统筹协调金融监管的重大事项,并对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进行业务监督和对其的履职问责。考虑到此前地方金融办已陆续升格为地方金融监管局,我国金融监管架构实际上已由原来的“一行三会”演变为“一委一行三会一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且符合我国金融发展监管要求的金融监管体系。这一全新的金融监管体系有利于解决跨部门监管协调困难以及监管盲区并存等问题,有利于规范金融创新活动,有利于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目前,人民银行对宏观审慎管理已从之前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制度升级到宏观审慎评估(MPA),并通过对指标进行量化以及对广义信贷、同业负债等口径进行调整,使MPA考核日臻成熟。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利于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挥,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第三,重点做好银行领域的风险防范。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银行的资产规模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规模的80%以上,可以说银行稳则金融稳。对银行机构来说,做好风险管理尤其重要。要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制定与银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风险偏好,确保持续稳健经营;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流程,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建立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要综合运用行业组合、风险限额、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工具,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与此同时,要积极化解相关风险:对于流动性风险,要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降低期限错配敞口和杠杆比率;对于信用风险,要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债转股,主动发挥债委会作用,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规模;对于市场风险,可适当降低债券投资久期,减少外币头寸风险敞口。此外,针对部分非标业务回到表内显著增加了资本压力,还要进一步拓宽外部融资渠道,采取优先股、二级资本债、可转债等工具来补充资本,增强资本实力;同时,加快实现“轻资本、轻资产”的战略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的论断,深刻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据此,金融部门要将服务实体经济、改革开放、防范风险三大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深化改革、规范发展,助力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