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东
【摘要】音乐是一种融合声乐韵律及人类丰富情感的艺术形式,将其融入艺术教育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其欣赏、创作和运用音乐的能力,但是这必须以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融合为必要前提。为此,本文以杜威的审美经验概念为研究机理,以其中音乐经验的连续性与整合性为课程组织原理,以“做中学”为课程实施方案,探索一种适合现代音乐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加速提升。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性实践性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音乐意识以一种组合有序的乐音形式、有致的节律形式,带给人一种艺术美感和享受,为学生呈现一种悠闲、自得、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而杜威的审美经验理论,蕴含了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给现代音乐教育的深化改革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其以经验的连续性与整合性为课程组织原理,强调“做中学”的实践教学方式。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出音乐教育应该将审美性与实践性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熏陶下,实现发现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等能力的快速提升,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格的升华、情操的陶冶,真正践行音乐教育的根本宗旨。
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融入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教育改革加速推进下的必然结果
我国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将审美性与实践性融入了音乐课程教学之中,真正转变了以往只注重“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实践性的重要性,强调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需要通过聆听、演唱、探究、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来锻炼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领悟能力。在上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引导下,音乐教育开始由单一的审美性,转向兼顾实践性价值。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也在1950年和1995年经历了两次较大的变革,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审美活动与实践活动上,从整体上分析音乐教育价值,呈现出“实践——审美——实践”摆钟式的上升趋势。在此形势影响下,我国音乐教育势必要彻底扭转以审美性为核心的理念,充分认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价值,从而通过音乐艺术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和意识。
2.实践性音乐教学优势逐渐凸显
音乐教育的审美性是以实践性为必要前提的,两种教育价值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审美性的音乐教育衍生于知识技艺训练的时代之下,其最根本的宗旨是通过对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深入感受音乐艺术的韵律美。由此可知,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性是对音乐作品客体特性的感知与反应,是一种悠闲、愉悦、轻松、快乐的美感体验。但是这种教育价值引导下的音乐教育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如若任其发展则势必导致教学认识层面的局限性。而实践性教育价值的提出和发展,是在世界已进入多元、后现代化而音乐教育还单一地强调审美性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为此,时代赋予了其新的使命,它将音乐教育由审美价值引导下的对作品特性的客体崇拜转变为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上。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性最早是西方国家不同乐队、演唱组合的演出活动,学生自主选择曲目、乐器、演唱方式,是一种更为自主的学习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作力具有重要的影响,而随着实践性教育价值的逐渐凸显,其在音乐教育中的融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3.现有音乐教育发展面临的巨大困境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推广,音乐教育作为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传统教学理念下,音乐教育根本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并帮助学生形成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的能力,但是这种审美性价值并未落实到实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缺失一定的有效性。而实践性则更是因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及学生自身条件等限制,尚无法充分展开。我国音乐教育正处在“审美模式”缺失有效性,“实践模式”发展滞后的关键节点,其发展面临所有未有的巨大困境,若仅仅提倡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审美性与实践性并举,而不付诸行动的话,则最终音乐教育模式的变革发展只能停留在理论之上。针对此种问题,目前音乐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审美性与实践性充分融合,一方面,充分吸收审美性教育价值下对作品客体特质的研究成果与对教育条件宽松要求的条件特质,并借鉴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及学生主体性认知的时代特质;另一方面,兼顾审美与实践两种教育价值,并将其引入音乐教育模式的变革之中,以便顺利开展音乐教育实践活动。
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融合下的音乐教育模式新发展
1.以经验的整合性和连续性为音乐教育课程组织模式
杜威的审美经验是经验范畴中的一种经验,该概念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而音乐教育中所倡导的“审美经验”与“实践经验”则都归属于认识论范畴之内,两者概念不能混同。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经验”是对音乐作品客体特征感知与反应后所引起的愉悦,而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经验”则是指在自主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行动反思。杜威的审美经验作为一种直接性经验,其涵盖了音乐教育中的“审美经验”与“实践经验”,即“审美”与“实践”各自强调的理智成分与行动成分都被充分融入了杜威审美经验的张力结构之中。从过程的视角分析,杜威审美经验具备连续性,而从其结构分析,其还具有情感、行动与理智构成的整体性。为此,以杜威审美经验为理论指引的“审美”与“实践”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经验性的教育模式,其实是以经验的连续性与整合性为课程组织形式的,经验的连续性容纳了杜威审美经验中生活性与连续性两个特征。音乐课程组织的连续性特质强调音乐经验获取的方向性,即音乐经验获取应该满足学生个体经验发展的方向性要求,实质上是指音乐教育的根源在于学生实践生活经验而并非单纯音乐作品的视听欣赏,音乐教育过程是学生由实践生活经验转向音乐经验的过程。音乐课程组织中的整合性融合了杜威审美经验中整合性、平衡性及条件性,其指向的是音乐经验获得的结构性,即要求音乐经验应该分别满足情感、理智及行动三成分完整结构,“做”与“受”两成分平衡结构,内在情感或思想与外在艺术材料或规范两成分互為条件结构,总而言之,音乐教育是在有张力的活动经验结构中进行的。endprint
2.以“做中学”为音乐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
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是以经验为依存条件的,其强调对学生演唱、演奏、鉴赏及创编等音乐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艺术教育目的的实践必须以“做中学”的课程实施方式为必要前提。其中,“做”是指音乐制作,就目前音乐教育的实施条件来讲,是指身体动作表演、歌唱与演奏等音乐表演形式,而“学”则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来累积经验,并从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提升音乐鉴赏、创作能力。“做中学”的音乐教育方式贯穿于音乐学习、技巧锻炼及灵活运用的全过程,是从起点至终点,涵盖音乐知识传授、作品聆听、歌唱表演及音乐演奏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性教育模式。融合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的音乐教育模式的实施,受音乐经验获得方向的限制,一般需要经历经验还原与经验提升两个阶段。经验还原是指对音乐作品客体特征的学生化表征,换言之,就是将音乐作品抽象化、听觉化符号转化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具体化、视觉化符号。这通常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在聆听音乐作品时配以详细、具体化的视觉符号来精准解读音乐内涵,另一种是在鉴赏音乐作品时以详细、具体的运动觉符号来精准地解读音乐内涵。
结束语
音乐艺术是与人类情感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其通过流畅的声乐韵律将优美、悠扬、优雅、美妙的音乐作品充分展现出来,从而让人们在其中获得审美感受,并达到艺术教育、情感疏导的教育效果。但传统的音乐教育多定位在审美性上,严重忽视了实践性。随着艺术教育改革步伐的加速推进,音乐教育的实践性逐渐凸显,为此,须将审美性与实践性双重价值相融合,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康宁、孔凡哲:《高中音乐教育模式探究——评〈音乐新课程教育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9期,第115页。
[2]祁蒙:《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才智》2015年第15期,第131页。
[3]刘爽:《澳洲音乐教育模式和我国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模式比较研究》,《齐鲁艺苑》2014年第6期,第45-46、67页。
[4]史丽欣:《高校音乐教育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戏剧之家》2014年第12期,第154页。
[5]夏颜:《对创新高校音乐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思考》,《音乐时空》2014年第6期,第126-127页。
[6]马颖:《论中国高校教育模式下的音乐学专业音乐教育》,《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138-141页。
作者单位:西安音樂学院陕西西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