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校本教研制度 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2017-12-08 10:54李龙飞
学周刊 2017年36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学改革制度

李龙飞

摘 要:作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推动课改深入进行的有效手段,校本教研成为当下学校的重要工作。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研究制度和保障制度,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发展进程。

关键词:校本教研;制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6-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71

校本教研是校本文化最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新课改顺利深入进行的重要手段。因此,校本教研受到了教育相关部门以及各个学校的关注。因此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校本研究制度,开展相关工作,将课程改革推入纵深发展已经成为现在学校改革方面的重要工作。因此,我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建立学校领导负责教研制度

这一制度明确地将校长作为了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学校的其他领导成员则是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者。每一位领导都要参与到课题立项、探究,听课评课,指导教研等具体的工作中去,并且随时关注一线教师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给以帮助和指导。学校的领导者要明确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学校各个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最大限度为教师教研、培训、实践等服务,确保校本教研的顺利开展,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

为了给教师创建一个良好的教研环境和氛围,学校还构建了教研激励机制,对于一线教师在教研过程中取得的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来激励教师对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和教师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确保教师在教研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得到学校的引导和帮助,确保一些好的先进的经验和理论能够畅通无阻地传递基层教师手中,得到他们的反应和回馈。

作为校本教研工作具体执行的部门,教导处对于学校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要严格认真地执行,每一项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以及参与人员等都要严格按照相应的制度进行,并且对工作进行监督,验收,以保证工作的效果。

二、建立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作为校本教研的主体,教师在教研的过程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完善教师教研制度,要从制度上对教师的教研给予引导支持,为教师服务,并且最终促使教研提升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实施应该包括理论引导、教学环节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考试制度,学生评价以及教师的反思等。

(一)理论学习制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教师的理论学习往往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属于被动型的,迫于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从而进行学习;二是为了各种考核等进行学习;三是主动积极的学习,将理论学习作为了自己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并且乐在其中。理论学习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要为教师的理论学习创建一种良好的积极的氛围,使教师能够将理论学习当做一种自觉性的状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为教学实践和反思提供理论支持。

(二)教学反思制度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只有在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不断认真地进行反思的教师才能够进步和发展。因此,教研反思制度的建立,在制度上促使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之后进行课堂反思,认真思考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分析得失,为后来的讲课提供借鉴,在考试结束后,要对考试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反思自己的不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留心,对其他地区学校出现的一些教育教学的事件现象进行观察,审视,汲取其中的先进的理念,避免其中出现的失误,这样就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制度

“教学即研究”这是校本教研所强调的。因此,学校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引导教师将日常教学和教学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新理论,在教学研究中根据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在制定这些制度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完善,以免陷入“新壶装老酒”的境地。新的制度要确保能够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赋予教师教研更大的自主权。

三、建立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则是校本教研顺利进行的一个保障。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各个层次的教师沟通和交流牵线搭桥,提供平台。

(一)教研制度

通过对教研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补充修订,学校的教研组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改变原来的教师教研各自为战,理论不统一,孤立无援的混乱局面,有效地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促使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要积极地参与教研活动,相互帮助,相互切磋,分享成功,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二)集体备课制度

通过对集体备课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集体智慧引导的作用,有效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集体备课可以分为同校同学科教师的备课,同一个学校跨学科集体备课以及不同学校同一学科的集体备课,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形成学习共同体。

(三)听课评课制度

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帮助,进行听课和评课是重要的形式,这也是教师之间相互切磋,相互验证和提高的途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两个环节,制定相应的完善的制度。不能落入形式主义,对如何听课、评课,每学期进行多少节,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要求都要明确,从而使其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通过校本教研制度的规约和激励,我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科研,校本教研蔚然成风。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从备课、听课、观摩到教学展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融合在一起,大家共同追求,共同提高,各项活动开展得热热火火。

参考文献:

[1] 唐海岚.以校本教研为引擎 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2010.

[2] 杜育賢.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扎实推进课改实验[J].教育革新,2013(9):27.endprint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教学改革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