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轶
摘要:因材施教理论要求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推广因材施教的理论,更多地让教学从面向全体同学转变为因材施教地面对全体同学,确保美术教学的魅力能够全面施展开来。但是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孩子的天赋、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一部分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本文分析了“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背景,提出了“因材施教”彰显小学美术教学魅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美术;因材施教;背景;措施
因材施教理论要求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教育,能够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推广因材施教的理论,更多地让教学从面向全体同学转变为因材施教地面对全体同学,确保美术教学的魅力能够全面施展开来。
一、 “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背景
“因材施教”理论是国内外均认可的教学理论内容,中国清朝郑观应《盛世危言》:“别类分门;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符合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强调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整体的改革措施也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因材施教”理论内容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符合现代化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化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因材施教理论就是要发挥个人优势,培养独立的人格优势。“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符合核心素质培养理论的内容。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除了重视知识体系之外,还需要重视个人发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材施教理论就是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符合核心素养教育理论。总之,“因材施教”理论于小学美术教学的开展符合现代化教育理论的要求,有着较强的可行性。
二、 “因材施教”彰显小学美术教学魅力的实施
1. 贴近生活,丰富美术教学形式
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与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因材施教”基本理念也是一致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法的提出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源泉,将小学美术教学延伸到生活化的内容体系之中,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艺术想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艺术灵感,转变学生美术兴趣不高,艺术感弱的现状,为美术感悟能力有偏差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发挥才能的平台与空间。运用因材施教的理论,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彰显学生的个人魅力,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到美术的艺术魅力,并学会将生活体验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13课《我们身边的线条》的过程中,教师先是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线条,让学生感受到线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线条,学生如果感觉回忆困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自然物和人造物中的线,进而感受:这些线给我们什么感受?体验曲线、直线、折线给人的不同感受。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确保了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即使是美术艺术感觉较弱的学生也会积极投入到对线条的感知和搜索活动之中,进而形成审美情趣。总之,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为美术教学增添魅力,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美的事物,感受到美是怎样产生的,虽然小学美术教育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艺术家,但是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欣赏美,学会感知美,成为善于发现美的人。
2. 活用材料,开拓艺术表现手法
小学美术教学采用因材施教的理論就要借助美术材料的运用来倡导个性张扬,多元表现,创造性丰富的小学美术教育理念。教材中所拓展的大量的美术教学材料,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所有的拼、贴、搭、造……拓宽了小学美术工艺设计教学的表现形式,教师就要将这些艺术表现手法利用起来,争取活用教材,让小学生能够在利用材料、寻找和加工材料的过程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因材施教的理论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选择材料来表现艺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美术成绩较低的学生除了不愿意上美术课之外,还表现为对老师要求的绘画和制作不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采用因材施教的理论,考虑到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和方法来进行艺术手法的表现。例如:小学美术课《画表情》的过程中,教师先利用设疑教学模式,让学生观察表情的变化规律,然后给学生一个学具袋,让学生自己用里面的材料来表现眼耳口鼻、眉毛、头发等,让学生能够利用学具拼出更多的表情来。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材料都能够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内容。最后,教师总结学生摆出的表情内容,归纳出“哭、笑、怒、愁”几种表情,并总结这些表情中五官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设计活用了多种材料,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另外,在相关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材料来完成一幅表情图,学生自然很愿意参与。总之,这种活用材料的方式能够转变小学美术课堂上总是“画个不停”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的美术形式,进而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这种闪光点的体现就是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能够确保学生在不同的路径之下找到自己的美术特长,进而形成美术艺术的鉴赏能力、制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结合时代,拓展课堂美术空间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作为全程参与课改的一线美术教师,强烈感受到小学美术教学必须要紧扣时代脉搏,让课堂更为新鲜活泼起来。新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按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在这四个领域范围内,教师都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理论运用模式,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活用教程,引入更多的时代特色的艺术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真实意义。小学美术学习活动不应该脱离时代背景,教师要学会活用教材,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当前,美术教材的内容不一定适应每一年的艺术审美与艺术潮流,因此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开展相关的美术拓展活动。例如:当前比较红火的电视节目《国宝档案》《鉴宝》等展现了古代艺术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这些节目,然后展开欣赏教学,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品,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如:比较红火的电视剧人物形象、网络动画人物形象等都是学生想要模拟绘画的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来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画形象,激发学生的写生热情,学习掌握画面构图的基本方法。教师如果能够积极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那么美术课堂就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小学生彰显自己艺术感的平台也会越来越多,自然就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基本目的。
4. 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组织教学活动
因材施教活动就要开展分层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自然能够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之中。例如:教学小学美术《身边的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揭示了设计的魅力,提出: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便、合理、科学与艺术。然后提出设计要求,根据要求让学生设计更为科学、有艺术的“垃圾桶”,然后让学生感受到设计与创新的魅力。布置这样的任务,有能力的学生自然会通过小组讨论,设立设计方案,画出优美的图画,讲解自己的设计理念。但是,对于美术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任务就显得很难,这时候教师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就要分配不同的任务:让有绘画能力没有创意感觉的同学,画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就好;让有创意但是还不懂得怎样绘画表达的学生,写出自己的创意;最后让这些学生结成设计团队,设计出成功的作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绘画的信心,彰显美术魅力。分层教学是开展因材施教教育模式的关键,教师重视分层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均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学习信心,同时在集体学习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综上所述,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孩子的天赋、性格、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一部分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毛玉梅.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06)
[2]许欣.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