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诵读去发掘文言文中的“美”

2017-12-08 13:29蔡洁
考试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发掘诵读文言文

蔡洁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选取课文时,将文言文的比例做了大幅度的提升,必修书中,文言文的比例已达三分之一,更有像《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这样通篇为古文的选读课本以供高中生学习。为何要做如此大的调整?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曾就台湾2010年高考语文课纲草案将文言文比例增至65%之事表达自己的观点:“何必让学生读我的呢?读苏东坡、柳宗元要比读我的要好一点。”“学生学习阶段中更需要多一点文言文,文言文是白话基础、营养。”他的话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

关键词:诵读;发掘;文言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无数名篇佳作。《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提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而编入语文教材的文言文,均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所以,读,朗读,大声朗读,方能体会其中之美。

首先,配乐诵读采撷古文形式美。高中课本中选取的文言文,上至先秦历史散文,下至明清小说,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整散结合,或气势磅礴、娟秀优美。

说到形式之美,首先想到的是唐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这首七言律诗合辙押韵,工整对仗,古人推崇其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语)。学习这首诗时,首先是低沉的音乐响起,和着这低沉的音乐,教师开始朗诵全诗。渐渐地,远处现出一个个特写镜头:风吹落叶,萧萧飘坠;猿啸入耳,声声哀怨;鸟飞其上,如无凭依……学生与诗人融为一体,深刻体会到诗人眼中秋景的肃杀与凄凉,而这正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相较于对仗工整,押韵和谐的唐诗而言,宋词则显示出一种参差错落的美,再配以音乐,诵读起来又是另一种感觉。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被誉为“千古绝唱”。这首词,词句错落有致,形成既大气又磅礴的音乐节奏感,极富形式美。再配上高亢的音乐去诵读,仿佛是把读者带入如画江山、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同是磅礴大气之景,均为形式优美的诗词,配以不同的音乐诵读,得出的感悟便是截然不同。

其次,反复诵读体味文章语言美。朗读是体悟语言的一种有效、直接的方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在不经意间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优美的语言,需要反复的诵读,读得多了,熟了,便知其中“美”所在了。

例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想象传说中的阿房宫极尽奢华,“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反复诵读,方可体会这文字的奇特瑰丽,每每读到这里,总会不禁展开想象,脑海中便会呈现出一幅金碧辉煌、奢華极度的宫殿图景。

接着,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美。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分角色朗读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渔父》一文时,教师特意将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请两位朗读较好的同学分角色朗诵,并提醒学生,尽量揣摩二人的语气、语调去完成诵读。于是出现了屈原低沉、失意的声音,渔父淡然、悠长的语调。在读到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时,学生的语调明显高昂,激愤的情感显现,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理想,执著且无怨无悔的屈原形象跳脱出来。而渔父莞尔而去的歌声,是用一种淡然悠长的语调诵读出来的,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世无争、淡泊名利、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的隐者形象。

再次,大声诵读领悟古人情感美。“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通过诵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从而深入的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

大声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方才体会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之气;高声吟唱“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方可领悟杜牧劝谏后人的良苦用心。又如《报任安书》中,作者说自己“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诵读之时分明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意。当读到“就极刑也无愠色”,“虽万被戳,岂有悔哉”这些句子时,又能感到作者为完成《史记》而树立的坚定决心。再读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眼前不禁浮现出一个悲痛欲绝、惶恐不安、忍辱负重的形象。正是大声的诵读,让我们真正走进了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体悟到他内心的痛苦与煎熬,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司马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忍受耻辱、超越自我的重大意义。

不同的诵读方式,体味不同层面的“美”,而诵读古代优秀的文言作品,是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古人用之,甚好;今人用之,亦好。

参考文献:

[1]都吉鲲.让文言文教学充满审美愉悦[J].大语文论坛·教学前沿.

[2]王中杰.语文教师要通过文言文阅读教学使学生感受美[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

[3]赵彬.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虚”[J].备教导航,2010(12).

猜你喜欢
发掘诵读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考古发掘之后的文物保护探讨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文立意的探究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