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梅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描写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与城市相比,农村有更原生态、更丰富的习作素材,乡村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实际,充分发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紧扣“农”字做文章,鼓励学生大胆去写身边的农人、农事、农景、农物,将作文教学与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学习写作,让农村孩子的习作尽显“乡土”本色。
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原生态写作
1.走向田野,描摹乡村美景。
乡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孩子从小就在田野里成长,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都是农村这块肥沃的土地早已为孩子们准备好的习作题材,无不深深地烙印在童年的记忆里,无不给他们以美的熏陶与享受。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发现。只要让孩子们走出封闭的教室,走进大自然的环抱,就能诱发他们用神奇的彩笔写下这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
2.参加劳动,描绘农家生活。
农村的孩子虽然比城市的孩子见的世面要少,但他们每天都会经历很多的劳动场景,每一种劳动的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于是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习得了更多的劳动本领。老师不妨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给予他们展示自己风采的舞台。如在农忙时节,每天帮爸爸妈妈干农活,喂猪、放牛、锄草、插秧等这些劳动实践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切的感受,要鼓励他们把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在劳动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五官并用”,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活。这样既丰富了孩子的生活体验,又培养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在亲历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习作变得饱满而有活力。
3.养殖实验,叙写农娃趣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农村的孩子经常要喂养小动物,有时还会种些花草树木、瓜果蔬菜,这些便是孩子们丰富的写作素材。小蝌蚪怎么甩掉尾巴,小白兔怎么啃食萝卜,小青菜怎么发芽长叶,小豆苗怎么开花结果……教师要适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认真记录,鼓励他们把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感受动笔写下来。这样长期坚持,由观察到表达,循序渐进,既能够拉近孩子与生活的距离,使他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又能培养他们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好品质。
二、关注乡土乡情,进行个性化创作
1.采访农人,学会做人。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乡村里有许多“种田能手”“豆腐大王”“养鱼专业户”等术有专长的高手,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丰富的经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深入到农户中进行采访。让学生在采访中认识和发现他们的专业本领,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在练习写作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采访前,教师可以指导“小记者”列出高质量的采访提纲;采访后,引导学生撰写新闻报道;还可以以此为题材写写“家乡名人”,抒发对家乡的自豪感。
2.体会真爱,抒写真情。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2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隔代教育的占43.5%,还有一部分是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在家抚养,这样的家庭生活状况,为我们的习作教学以及孝亲美德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資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2要求:“回忆长辈关爱自己的一件最受感动的事情,鼓起勇气直接或间接地向长辈表达真挚的谢意”,让学生懂得报答,学会感恩。当今农村家庭留在家里陪读的爷爷奶奶,担负着接送孩子上下学、照料孩子起居饮食的重任。而我们的孩子还小,有时不懂得长辈的不易,作为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鲜活的习作素材,引导学生回忆爷爷奶奶刮风下雨、寒来暑往的陪读生活,写下自己的感恩真情,培养孩子的习作能力。
3.走进社区,关注社会。
因为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在城市务工,农村劳力严重不足,许多农田都是机械化种植,因此遗留下不少社会问题。如:庄稼收割完后,大片的土地留下了秸秆,爷爷奶奶无力运输,便会点火一烧了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借此契机,指导学生走出校园,撰写倡议书、宣传标语,深入村庄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村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也可借此机会写信给外出务工的爸爸妈妈,讲述秸秆焚烧的危害,呼唤爸妈在农忙季节回乡务农,保护蓝天碧水,为建设美好家乡出力。
总之,只要乡村教师恰当地把握住农村作文教学的特有资源和优势,精心围绕“农”字做文章,乡村作文教学就一定能闯出一番新天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