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读者: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身份重构”

2017-12-08 22:49鲍国潮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身份习作文本

鲍国潮

一、“第一读者”的“身份价值”

语文教师在儿童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是“重要他人”,其对儿童作文的重要影响不言而喻。因此,语文教师在儿童作文过程中的“身份”以及如何展开这一种“身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直以“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出现,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角色。但恰恰是因为语文教师有这样的身份,就容易更多地以成人的要求、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儿童作文,从而使儿童作文失去独立的价值,使儿童失去写作的兴趣与信心。

此外,以这种身份出现的时候,教师更容易把个人好恶带入到儿童作文的评价中。因为写作是一件相当个人化的事,好文章也没有一个绝对标准。正因为语文教师拥有这样一种身份,儿童作文的个性化发展就会遇到一种体制性的阻力,被迫按照教师设定的要求来“应命”写作,也就难怪许多孩子会故作成人腔,以迎合语文教师的口味与偏好。因此,作文教学的难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就是语文教师的角色难题。

那么,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以何种身份出现呢?

儿童作文作为文本,它必然要求一个接受者的出现,它需要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的实现过程中。因为文本的意图仅仅只是一种可能性,需要读者的阅读与想象行为,才能实现意义的生成。

而儿童作文同时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儿童并不是自觉的作者,他并不具备完善的写作技能;所以,儿童作文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阅读者的阐释来完成,也就是儿童在写作完成之后并不能很理性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作文究竟有没有价值,而是依赖成人来发现的。所以,在儿童作文的接受过程中,读者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可以这么说,儿童是在读者阐释、推动的过程中学会作文的;儿童作文能力的发展是一项更加依赖“重要他人”的活动。

所以,如果我们承认儿童作文是儿童生命的真实流露,承认儿童作文作为童年时代的“成长史”,承认其具有独立的价值,那么,教师在儿童作文教学中的身份首先应当是“第一读者”,其次才是“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第一读者,当然指阅读时间上最早。儿童完成作文之后,一般情况下,都由语文老师最先阅读,而且,实际上,在其写作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就介入其中了。时间上的优先权,使语文教师成为儿童作文的第一读者。

第一读者,当然指阅读地位上最重要。儿童完成作文之后,最重视的意见肯定来自于自己的语文老师,他最希望自己的语文老师能从中得到良好的阅读享受。因此,语文教师是第一读者。

第一读者,当然还指阅读互动最深入。首先,语文教师是从“理解”的角度来阅读儿童作文的,因为语文教师全程参与了儿童作文的作前指导过程,对于儿童写作的酸甜苦辣,语文教师最有体会,最有感触,也就最具有对话的基础。其次,语文教师对于儿童创作的文本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意见对于儿童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是儿童作文的第一读者。

二、“第一读者”的“身份内涵”

作为第一读者的语文教师和作为指导者的语文教师在面对儿童作文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读者”,从“文本关怀”到“童年关怀”。儿童在自己的写作中天然地释放自己的童心,表达自己的童年成长故事。教师作为第一读者,不仅仅只是看到儿童呈现的文本,更要从文本出发,看到童年,触摸童心。因此,阅读儿童作文,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童年关怀,唯有如此,儿童才能在作文中大胆地表达自我。从单纯的评价文本,从仅关注儿童的语言表达,到关注儿童的童年存在状态,与儿童共同呼吸,这是第一读者的鲜明特色。

第一读者,从“评判为主”到“理解优先”。我们都知道,儿童作文天然地稚嫩,童心天然地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果语文教师从一开始就以评判的姿态出现,就很容易以一个第三者、他者的身份冷静客观地阅读儿童作文,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抑制儿童写作的激情。而要求语文教师成为“第一读者”,则要求教师从理解的角度,投入到儿童作文的接受中。理解,就是放低身段,以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儿童作文,以儿童情怀去解读儿童作文,以这种理解的姿态阅读儿童作文,可以使教师成为儿童可以信赖的读者,可以令儿童在作文中獲得安全感,从而大胆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

第一读者,要从“重视规训”到“善于期待”。写作,可以是一种艺术,但更重要的是写作是一种生活的基本技能。每个人都有可能也应该成为好的写作者,儿童学习写作,自然是一个接受规训的行为。然而,儿童在成长中更需要赏识。作为读者,会有巨大的期待效应。因为,就一般的读者而言,主要把阅读的精力集中在本篇作品上,而作为教师,除了会对本篇作品提出意见外,更会把期待的目光投向儿童的下一次写作,把儿童写作引导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三、“第一读者”的“身份实现”

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实现“第一读者”这一特定的身份呢?

(一)引领阅读舆论,体现童年关怀

读者能够制造舆论,也就是形成民间的声音。孩子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对写作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舆论。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运用这种阅读的舆论,进而把舆论转化为习作教学的推动力,这就落实了儿童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童年关怀。

人教版六下年级第二单元“民风民俗”,班级有不少来自于外地的孩子,他们本身因为是外来务工者子弟,有一定的文化上的自卑感。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引导的。为此,在年前,教师就布置这些外地的学生用父母的手机记录下老家过年浓郁的年味,引导孩子写《舌尖上的故乡》,介绍自己的家乡的民俗风情。开学后,让这些孩子给本地的孩子用视频、照片等形式介绍家乡民俗,这就勾起了本地孩子的向往,给这一次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推动阅读消费,实现理解优先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种生产,而阅读是一种消费。阅读者消费的是写作者的成果,消费能推动生产,阅读消费能促进儿童作文良性发展。如何让自己班的学生习作消费起来?这就需要作为第一读者的教师建立起消费的机制。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谈谈爸爸妈妈的爱”要求学生写下一两件事,写出父母对自己的爱,也可以是发生在父母与自己之间的感人的事。这是一个很常见的作文题。如何推动阅读消费?教师在写作前,就提出要求:本次作文之后,将让全班小朋友都来做读者,发现每一位家长的特点,给每一位有个性家长命名为“最————的家长”。这一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重视写作之后的阅读消费,从而用消费的力量推动学生写作。

(三)制造阅读需求,追求“期待效应”

很大程度上,写作是因为阅读需求。儿童在写作上缺少动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儿童完成的作文并没有多少读者。因此,教师作为“第一读者”,其首要在于制造阅读需求,也就是要把本班学生这一个主要读者群体与家长及社会人员这一辅助群体的阅读需求焕发起来。

这就要求我们在习作教学时必须考虑把阅读需求设计进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三”,内容为“我的理想”。事实上,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谈人生理想是一件为时尚早的事,但习作的目标恰恰是要让孩子开始接触这个话题,引发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习作之后的相互阅读便成为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由此,阅读需求的制造也就十分重要。习作前,教师就安排学生回家调查父母心目中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调查的情况发现,其实许多家长与孩子的想法并不一致。于是,教师就引导孩子:“请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说出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向往,用充分的理由让你的爸爸妈妈认同你的想法。”这种阅读需求与期待形成了写作的有力推手,对于引导学生表达自我的真情实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身份习作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习作展示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