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翚(博士),郑美玲
福建省进出口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 翚(博士),郑美玲
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根据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各经济部门能源消费量及进出口数据,测算该年福建省各部门CO2排放量及进出口隐含碳,并由2012年的静态情况推算出2013~2015年的动态情况,实证分析了2012~2015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不利于碳减排;以碳减排为目标,福建省外贸结构有待优化。只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就可扭转福建省外贸不利于碳减排的局面,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进出口贸易;CO2排放;投入产出模型;进出口隐含碳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发达国家、发展中大国、热带岛屿小国等都陆续加入到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中来。2016年11月4日,全球气候协定《巴黎协定》正式生效,中国在《巴黎协定》中的自愿减排承诺——CO2排放将于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也正式生效,这意味着我国碳减排工作时间紧迫,必须将减排落到实处。
一国的进出口贸易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影响碳排放。贸易开放促进一国的生产活动,扩大经济规模,从而增加碳排放;贸易开放提高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增加消费者对清洁环境的需求,内生地产生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从而减少碳排放;贸易开放引起一国产业结构变化,进而对碳排放产生影响(Tamiotti等,2009)。世界银行发布的《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特别指出,国际贸易和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对于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福建省是我国的进出口大省,2012~2015年福建省进出口金额达6715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出口额为4303亿美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因而,研究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及各经济部门情况并据以提出相应的结构优化措施,可为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早在“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就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那么,福建省外贸结构调整成效如何,是否有利于节能减排?福建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坚持开放又要坚持绿色”,那么福建省外贸应如何发展,以在“十二五”的基础上达到绿色的基本要求?
有关国际贸易对碳排放影响的经验研究主要是采用计量方法评估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总效应及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分效应。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深化,一国出口的中间产品往往在国外加工后,又以最终产品的形式流回国内;而一国进口的中间产品在国内进一步生产加工后,也可能被重新出口到其他消费国。因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碳排放的精确测度以及国家责任的划分必须深入到产品的整个生产链中。由于投入产出模型能够很好地刻画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生产关联性,被学者们用以从整个生产过程视角分析产品的国际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即测算贸易隐含碳。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就对贸易隐含碳问题进行了研究。Wyckoff、Ahmad(1994)研究了OECD国家1984~1986年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隐含碳,结果表明最大的6个OECD国家通过制造业商品进口的隐含碳占总排放的13%,还有一些国家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超过国内排放的50%。Schaeffer和Leal de Sa(1996)通过分析1970~1993年巴西国际贸易中进出口隐含碳发现,1980年以来,巴西的出口隐含碳远远高于进口,发达国家通过制造业外包将CO2转移到巴西排放。国内学者对贸易隐含碳的研究相对较晚。齐晔等(2008)最早采用投入产出法估算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1997~2006年的样本表明,我国通过产品的形式为国外排放了大量的碳。马述忠和陈颖(2010)、闫云凤和赵忠秀(2012)运用不同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对我国2000~2009年、2007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为贸易碳排放顺差国,面临贸易国的“碳泄漏”。朱启荣(2010)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CO2排放量,揭示出口贸易结构问题及高碳产品转移现象。
国内学者的研究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视角,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隐含碳。向书坚、温婷(2014)利用OECD新附加值贸易统计数据对我国2009年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重估算。张云、唐海燕(2015)运用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测算我国29个部门贸易平衡条件下的贸易隐含碳,研究结果表明,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化学工业三个行业在共担责任原则下有约30%的责任应该由国外消费者承担。二是研究我国与特定贸易伙伴国间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闫云凤和杨来科(2009)、闫云凤等(2012)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分别计算了1997~2007年中美贸易、1995~2010年中欧贸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陈楠和刘学敏(2016)构建了垂直专业化下的投入产出模型用以分析中国与日本贸易总隐含碳、行业隐含碳的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中国是净隐含碳出口国。三是研究我国某行业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王兰会等(2014)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测算了2007年我国林产品出口的隐含碳排放。欧阳小迅等(2016)测算了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并采用LMDI分解法将总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此外,傅京燕和裴前丽(2011)、吴海江等(2013)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省际层面分别研究了2005年广东省、1995~2010年浙江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
通过梳理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相关文献发现,绝大多数研究立足于国家层面,省际层面的研究非常少。省际层面的样本数据也没有及时更新,因而对政策制定的参考价值有限。鉴于国家减排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以各省份的减排落实效果为基础,因而,从省际层面研究如何通过国际贸易减少CO2排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各部门能源消费量及进出口数据,测算福建省2012年各部门CO2排放量及进出口隐含碳,并由2012年的静态情况推算出2013~2015年的动态情况,为福建省的外贸政策调整提供参考,以期为全国碳减排做出贡献。
2012年福建省进出口总额达到1559亿美元,2013年突破1600亿美元后,2014年、2015年进出口总额均维持在1600亿美元以上。从出口来看,2012~2015年福建省出口金额逐年增长,由2012年的978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1127亿美元,年均增长5.1%。从进口看,2012~2015年福建省每年的进口金额约为出口金额的一半;进口额由2012年的581亿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640亿美元,2015年又回落至562亿美元。从贸易平衡来看,2012~2015年福建省贸易顺差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年增长率达14.1%。
2012~2015年福建省出口的主要产品是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和器材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这两部门产品的出口额约各占福建省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然后是食品和烟草、木材加工品和家具、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这些产品的出口额约各占福建省出口总额的5%。2012~2015年福建省出口产品的结构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不过,化学产品出口额占比在2013年较大幅度上升后保持在6%的水平,木材加工品和家具出口额占比略有下降,非金属矿物制品出口额占比略有上升。
2012~2015年福建省进口的主要产品有: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产品,金属矿采选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约占福建省进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以电气机械和器材、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为主;化学产品进口额,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进口额,金属矿采选品进口额占比分别约为20%、10%、8%。相比出口产品结构变化,2012~2015年福建省进口产品的结构变化稍大。2012~2015年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进口额占比持续下降,由2012年的15%下降到2015年的8%;化学产品进口额占比在2013年有较大幅度上升。金属矿采选品进口额、煤炭采选产品进口额占比在2015年显著下降,而食品和烟草进口额占比在2015年显著上升。2012~2015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占福建省进口总额的比例保持相对平稳,但其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主要表现在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进口额占比的下降和交通运输设备进口额占比的上升方面。
2012~2015年福建省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机械及运输设备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贸易顺差最大,其次是食品和烟草、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非金属矿物制品和金属制品,每年的贸易顺差在2亿美元以上。2012~2015年煤炭采选产品贸易,金属矿采选产品贸易,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贸易,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贸易,化学产品贸易呈现逆差特征,不过均有缩小的趋势。
1.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法是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CO2排放的相关系数。投入产出的平衡方程如下:
式(1)中,令xij=aijXj,则有:
式(2)用矩阵形式可表示为:
其中:A为直接消耗系数;Y为最终产品的总产出;X为各投入部门的总产出。
由式(3)可以得到:
投入产出模型包括按行建立与按列建立两种,式(4)代表按行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本文采用按行建立的投入产出模型来分析对外贸易对CO2排放的影响。
在投入产出模型中,运用两个重要的系数进行分析,即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指生产每单位j产品需要消耗的i产品数量,完全消耗系数是对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全面反映。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式(5)中的aij为直接消耗系数;式(6)中的B为完全消耗系数,I为单位矩阵,(I-A)-1称为里昂惕夫矩阵。
i部门CO2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式(7)中的ri为i部门CO2直接排放系数,ci为i部门消耗能源产生的CO2排放量;式(8)中的Ri为i部门CO2完全排放系数,bik由里昂惕夫矩阵(I-A)-1给出。
2.测算各部门CO2排放量的方法。由于《中国统计年鉴》未给出各部门的CO2排放量,本文借鉴吴国华、张春玲(2010)的估算方法,将各部门的能源消费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系数并加总,即可得到各部门的CO2总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其中:ci为各部门CO2排放量;ei为各部门能源消费量;di为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3.测算进出口隐含碳的方法。要测算出口隐含碳,只需将i部门出口总量乘以该部门的CO2完全排放系数,与测算进口隐含碳的方法类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本文运用福建省2012年44个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行分析。由于《福建省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量数据是分25个部门进行统计的,为方便计算,将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与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对照后整合调整为25个部门,结果见表1。
2012~2015年25个部门的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及电力的消费量数据来源于2013~2016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各能源碳排放系数为《IPCC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缺省值。2012年各部门总产出数据来源于投入产出表,由于投入产出表五年才编一次,因此2013~2015年的总产出无法直接得到。本文借鉴沈利生、唐志(2008)的处理方法,假设各部门的增加值率不变,用各年增加值(2012年价格)除以增加值率得到各部门的总产出数据,其中各年增加值数据、分行业工业生产值出厂价格指数来源于2013~2016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2012~2015年福建省进出口数据来源于2013~2016年的《福建省统计年鉴》。由于进出口数据与投入产出部门不一致,不能直接引用,本文将进出口部门与投入产出部门进行对照,调整为20个部门,结果见表2。
1.2012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
第一,各部门CO2排放量。将具体数值代入式(9)可得福建省各部门CO2排放量(详见表3)。2012年福建省CO2排放总量约为6216万吨,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纺织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产生的CO2排放量较大,均在120万吨以上,燃气的生产和供应,废品废料,水的生产和供应,仪器仪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等部门产生的CO2排放量较小,在5万吨以下。
第二,各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将测算出的各部门CO2排放量及相关具体数值代入式(7)和式(8),可计算得到2012年福建省各部门CO2完全排放系数(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完全排放系数较高的部门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这些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都在1吨/万元以上;完全排放系数较低的部门有: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这些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都在0.03吨/万元以下。
表1 投入产出表部门与统计年鉴能源消费部门对照
表2 投入产出表部门与统计年鉴进出口部门对照
通过对比2012年福建省出口贸易结构发现,主要出口产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完全排放系数并不高,而在完全排放系数高的一些部门,如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其出口金额占比也不低。因而,以减排为目标,福建省的出口结构调整存在优化空间。通过对比各部门完全排放系数和2012年福建省进口贸易结构可知,除化学产品外,主要进口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金属矿采选产品以及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的完全排放系数较低,完全排放系数高的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进口占比较低。
表3 2012年福建省各部门CO2排放量(单位:吨)
第三,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将进出口额单位转换为人民币元后与测算出的完全排放系数一起代入式(10)和式(11)可以算出福建省2012年各部门进出口隐含碳,计算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2012年福建省主要的20个部门出口隐含碳总量约为1876.36万吨,进口隐含碳总量约为896.70万吨,出口隐含碳总量高于进口隐含碳总量,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顺差。这说明以减排为目标,2012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结构有待优化。
从各部门情况来看,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顺差的部门有14个,主要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其他制造品、纺织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食品和烟草等,2012年福建省这些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顺差均超过了50万吨。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顺差最大,达到了826.76万吨,这一结果主要由其高完全排放系数解释;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次之,该部门完全排放系数不高,但贸易顺差大;其他制造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顺差位列第三,其排放量超过了130万吨,这一部门贸易顺差较大,完全排放系数也不低。纺织品、食品和烟草进出口贸易的高隐含碳顺差也可由以上两方面因素共同解释,而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进出口贸易的高隐含碳顺差更多的是因为其完全排放系数高。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逆差的部门有6个,主要是化学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煤炭采选产品,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等。化学产品不仅贸易逆差较大,而且完全排放系数较高,其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逆差最大;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完全排放系数不高,但贸易逆差最大,其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逆差次之;相对来说,金属矿采选产品、非金属矿和其他矿采选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逆差的大小由贸易逆差大小决定,煤炭采选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逆差的大小更多地由相对高的完全排放系数解释。
表4 2012年福建省各部门CO2完全排放系数单位:吨/万元
表5 2012年福建省各部门进出口隐含碳(单位:吨)
2.2012~2015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变化。
第一,各部门CO2排放量。按照上文中的方法计算2013~2015年CO2排放量,计算结果见表6。2012~2015年福建省CO2排放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2012~2014年福建省CO2排放总量逐年上升,由2012年的6216万吨上升到2014年的6822万吨。2015年福建省CO2排放总量大幅下降,为6086万吨,低于2012年的水平,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减排贡献最大。与2012年相比,2015年福建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大,CO2排放总量的下降主要源自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从各部门情况来看,2012~2015年高碳部门和低碳部门没有发生逆转,然而福建省某些部门CO2排放量变化较大。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CO2排放量4年内增长了1.6倍,这些部门不仅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而且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减排。2012~2015年,木材加工品和家具部门CO2排放量下降了40%,废品废料部门CO2排放量上升了58%,以碳减排为目标,这两个部门的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也呈现出与目标相悖的趋势。
表6 2012~2015年福建省各部门CO2排放量单位:吨
第二,各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假设2013~2015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与2012年相同,那么里昂惕夫逆矩阵保持不变,增加值率也保持不变。用各年的增加值(2012年的价格)除以增加值率即可得到2013~2015年的总产出。具体数值代入式(7)和式(8)即可计算出2013~2015年的CO2完全排放系数,计算结果见表7。与2012年相同,2013~2015年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仍然是具有高完全排放系数的部门;除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专用设备外,2013~2015年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仪器仪表、其他制造产品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也很低,不足0.005吨/万元。与2012年相比,2013~2015年总体上福建省各部门完全排放系数呈大幅下降趋势,说明福建省减少CO2排放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2~2015年,福建省三个主要的高碳部门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的完全排放系数均下降;此外,燃气的生产和供应、其他制造产品的完全排放系数下降幅度非常大,到2015年燃气的生产和供应的完全排放系数仅为0.0003吨/万元,其他制造产品的完全排放系数为0.002吨/万元。不过,2012~2015年煤炭采选产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的完全排放系数增加了。
对比2012~2015年贸易结构的变化发现:一方面,主要的出口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产品、食品和烟草,主要的进口部门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产品,金属矿采选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的完全排放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2012~2015年福建省的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煤炭采选产品的出口占比均增加,福建省的低完全排放系数部门除专用设备外,其他制造产品、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器材的出口占比保持稳定或下降。因而,从减排的角度来说,福建省的出口结构有待优化。2012~2015年福建省的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的进口占比上升,煤炭采选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的进口占比均下降,福建省的低完全排放系数部门进口占比保持稳定或下降。因而,福建省的进口结构亦有优化的空间。
第三,进出口贸易的隐含碳。将进出口数据单位转换为人民币元后和完全排放系数代入式(10)和式(11),即可计算得到2013~2015年福建省进出口隐含碳,计算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2012~2015年福建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口贸易的隐含碳持续下降。2012年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顺差979.64万吨,2015年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顺差降为58.05万吨,期间经历了2013年大幅度下降为逆差、2014年开始上升、2015年重新变为顺差的过程。
表7 2013~2015年福建省各部门CO2完全排放系数单位:吨/万元
从各部门来看,首先,除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煤炭采选产品外,2012~2015年福建省各部门的出口隐含碳均下降;对福建省出口隐含碳总量下降贡献较大的部门包括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产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2012~2015年这三个部门出口隐含碳量下降占比超过64%。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煤炭采选产品出口隐含碳增加,一方面是因为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完全排放系数的上升;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产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则在出口增加的条件下出口隐含碳减少,这一结果完全归因于完全排放系数的大幅度下降。
其次,就进口方面而言,除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外,2012~2015年福建省其他部门的进口隐含碳均减少,尤其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这些部门进口隐含碳的下降量均超过福建省进口隐含碳总下降量的10%。通过对比2012~2015年各部门进口的变化、完全排放系数的变化与进口隐含碳的变化情况发现,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进口隐含碳的变化更多地应由其完全排放系数的变化来解释。此外,2012~2015年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的进口额减少幅度大,影响了该部门进口隐含碳的变化。
最后,综合进出口情况来看,2012~2013年福建省20个主要部门中有2/3的净出口隐含碳减少,导致其贸易隐含碳由顺差变为逆差,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的净出口隐含碳减少得较多。金属矿采选产品,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仪器仪表的完全排放系数下降,因其净出口增加而导致净出口隐含碳增加;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则因完全排放系数下降导致净出口隐含碳减少。2013~2015年福建省净出口隐含碳不断增加,化学产品和煤炭采选产品部门贡献最大,前者贡献了60%,后者贡献了20%。两个部门净出口隐含碳的大量增加归功于净出口额的增加,其完全排放系数是下降的。
1.结论。本文运用2012年福建省投入产出表、各部门能源消费量及各部门进出口数据,测算福建省2012年各部门CO2完全排放系数及进出口隐含碳,并由2012年的静态情况推算出2013~2015年的动态情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不利于碳减排。2012年福建省主要的20个部门出口隐含碳总量约为1876.36万吨,进口隐含碳约为896.70万吨,出口隐含碳总量高于进口隐含碳总量,说明福建省通过进出口贸易为国外排放了一定量的CO2,从而增加了省内的CO2排放量。虽然2013年福建省对外贸易的净出口隐含碳降为负数,但是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净出口隐含碳保持增长,2015年福建省对外贸易的隐含碳又转变为顺差,这一趋势不利于福建省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表8 2013~2015年福建省各部门进出口隐含碳 单位:吨
第二,以碳减排为目标,福建省贸易结构有待优化。从出口方面看,虽然2012年福建省主要出口产品的完全排放系数并不高,但是在完全排放系数高的一些部门,其出口金额占比也不低。且2012~2015年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出口占比均上升,低完全排放系数部门除专用设备外,其产品出口占比保持稳定或下降。从进口方面看,2012年福建省主要进口产品除化学产品外,其完全排放系数较低,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进口占比低,且2012~2015年部分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进口占比下降。从进出口方面看,2012年福建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顺差的部门有14个,而进出口贸易隐含碳为逆差的部门仅有6个。2013~2015年有12个部门净出口隐含碳增加,8个部门净出口隐含碳减少,其中净出口隐含碳增加最多的两个部门对20个部门净出口隐含碳变化的贡献达80%,而净出口隐含碳减少最多的两个部门的贡献率仅为8%。因而,从福建省贸易结构现状与变化趋势看,促使净出口隐含碳增加的力量不小,必须进行优化调整。
2.建议。为了扭转福建省进出口贸易不利于碳减排的局面,基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福建省外贸更好地实现增长方式转型,并达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开放与绿色的要求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从出口方面看,需要降低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出口占比,提高低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出口占比。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产品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较高,其出口额占福建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均超过了5%,应适当减少这两个部门产品的出口。金属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均在0.03吨/万元以下,可适当增加这两个部门产品的出口。从进口方面看,需要降低低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进口占比,提高高完全排放系数部门产品的进口占比。金属矿采选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较低,其进口额占福建省出口总额的比例均超过了6%,应适当减少这两个部门产品的进口。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部门的完全排放系数最高,应适当增加这两个部门产品的进口。从进出口方面看,需要降低高贸易隐含碳顺差部门的贸易顺差。非金属矿物制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纺织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食品和烟草部门的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顺差较大,应适当减少这些部门产品的出口,增加进口。
(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与2012年相比,2015年福建省CO2排放总量的下降主要源自能源消费总量的下降,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不大。目前福建省的能源消费结构特征是原煤消费占77%以上,焦炭消费占7%左右,两者消费量合计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5%左右。而在所有的能源种类中,焦炭的碳排放系数最高,其次是原煤。因此,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够进一步激发碳减排的潜力。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需要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天然气、水电、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的电力消费比重。
(3)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2012~2015年,由于完全排放系数的增加,一方面导致福建省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煤炭采选产品部门出口隐含碳增加。而另一方面,非金属矿物制品、其他制造产品、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出口隐含碳的减少,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以及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品部门进口隐含碳的减少均是由完全排放系数的下降带来的。因此,通过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完全排放系数下降将为碳减排创造大量的潜力。建议将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纳入省级和地方级科技计划,完善节能减排技术和循环经济创新体系;及时跟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发展动态,积极引进并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化示范,促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Tamiotti L.,Teh R.,Kulacoglu V.,lhoff A.,Simmons B.,Ahaza H..Trade and climate change[R] .WTO-UNEP Report.World Trade Organisation,2009.
Roberto Schaeffer,Andre Leal de Sa.The embodiment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of and exports[J].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6(6-8).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马述忠,陈颖.进出口贸易对中国隐含碳排放量的影响:2000-2009年——基于国内消费视角的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J].财贸经济,2010(12).
闫云凤,赵忠秀.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度研究——基于碳排放责任界定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12(1).
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
向书坚,温婷.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重估算——基于新附加值贸易统计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4(12).
张云,唐海燕.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与责任分担:产业链视角下实例测算[J].国际贸易问题,2015(4).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J].世界经济研究,2009(7).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中欧贸易隐含碳及政策启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12(2).
陈楠,刘学敏.垂直专业化下中日贸易“隐含碳”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6(3).
王兰会,符颖佳,许双.中国林产品行业隐含碳的计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5).
欧阳小迅,戴育琴,瞿艳平.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特征及驱动因素分解[J].财经论丛,2016(5).
傅京燕,裴前丽.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以广东省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11(10).
沈利生,唐志.对外贸易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J].管理世界,2008(6).
Wyckoff A.W.,Roop J.M..The embodiment ofcarbon in importsofmanufactured products: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Energy policy,1994(3).
F741
A
1004-0994(2017)35-0114-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7XJY002);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HNSK(ZC)15-22];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7082);海南大学科研启动项目(项目编号:KYQD1542)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570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