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琦
摘 要: 将CIPP评价模型引入我国高职院学生评价研究,搭建了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框架。结合国内外学生评价现状,在厘清CIPP模型和发展性学生评价内涵的基础上,剖析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的构成,并建立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CIPP 发展性学生评价 高职教育
关注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院学生培养质量是否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学生培养过程是否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评价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成效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影响高职院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
一、国内外学生发展评价现状
学生评价对改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保障学校教学质量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方高校学生评价发展较成熟,著名的理论包括阿斯廷(Astin)的(Input- Environments- Output)学生发展模型,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的大学生发展通用模型和乔治·库(George D. Kuh)的大学生学习成就影响因素模型[1]。阿斯廷强调,除去大学生入校前所具有的特点外,学生与学校环境的互动是学生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帕斯卡雷拉指出,个体特征、社会互动、个人努力三方面是学生发展的直接影响因素。乔治·库从更广的范围研究学生发展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投入。
国内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国外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成果评价[2],对比国内外大学生学情研究[3],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行为等角度,关注高等教育学生发展[4]。中国传媒大学周廷勇提出“场域-互动”论模型[5],即学生发展受到个体、家庭、学校和传媒等因素影响,并内化为学生认知和行动的转变。北京大学朱红[6]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学生参与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北京师范大学姚文建[7]构建了基于需求结构的开放大学学生满意度因果关系模型。
高校学生培养较多地关注学生发展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路径等问题,较少关注学生评价模型的构建及使用,缺乏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实践的整体把握。本课题试图突破现有研究,在CIPP理论模型框架的支撑下,系统论述高职院校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优化路径。
二、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内涵及构成
“CIPP模式”即决策导向型模,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并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价方式。该模型将评价分成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四部分。“发展性学生评价”是以全面发展观为指导,采用先进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发展全过程进行动态判断与正确引导,促进多元评价主体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基于CIPP模型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指与CIPP模型四个评价要素相匹配的高职院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其构成涵盖与背景评价相匹配的学生发展环境基础、与输入评价相匹配的学生发展资源配置、与过程评价相匹配的学生发展过程行动、与成果评价相匹配的学生发展成果绩效。四者有效结合、有机统一,成为促进高职院学生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学生发展环境基础”是指影响学生发展的区域环境和家庭环境,是高职院学生发展的前提。“学生发展资源配置”是指对影响学生发展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组织资源等的使用和选择,是学生发展的保障。“学生发展过程行动”是指高职院通过课程教学、产学合作、领导支持和学生学习参与等使学生不断进步,进而促进学生发展的行为,是高职院学生发展的核心。“学生发展成果绩效”是指学生发展在效能方面的发展潜能和实力体现,是高职院学生发展的关键。
三、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构建与解析
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维度着手,从学生的内适质量、外适质量、个适质量三个方面评价高职院人才培养质量。
1.指标体系构建
该指标体系集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于一体,将学生培养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教学评价与实践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由学生发展的环境基础、资源配置、过程行动和成果绩效4个主指标,21个分指标和若干子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
2.指标体系解析
(1)环境基础评价指标解析
选取“区域环境”、“知识基础”、“家庭环境”3个分指标衡量学生发展环境基础。“区域环境”指标是学生发展外部环境的体现;“知识基础”指标是学生发展知识理念的体现;“家庭环境”指标是学生发展自身环境的体现。
“区域环境”是制约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它通过“学校所在城市高职教育发展水平”1个子指标衡量,考查学生发展的社会氛围。“知识基础”通过高职院教师“CNKI学生管理类论文发表数”和“CNKI学生管理类论文被引数”2个子指标得以体现,用以衡量学生管理人员发文的数量和质量,研究兴趣点和共识度。“家庭环境”通过“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所属地区发达程度”2个子指标得以体现。前者用以衡量原生家庭教育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后者用以衡量生源地经济水平和文化程度。
(2)资源配置评价指标解析
选取“招生模式”、“个体背景”、“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投入”、“组织保障”6个分指标衡量高职院学生发展资源配置情况。
“招生模式”注重学生数量规模、录取报到、学生来源等情况的监控。“单独招生、对口单招、知识+技能、招生比例”,可用于侧面了解不同招生方式的学生在校发展的不同轨迹。“个体背景”用于考察入学学生生源质量和个人期望。“普通高中生和三校生比例”用来反映生源类型,“平均入学成绩”用来反映生源质量。“办学条件”重点关注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指标。“经费投入”是制约高职院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的瓶颈。“高职院人均财政拨款/人均高校拨款比(元)”可量化指标用以考察学校内外部经费支持情况。“奖助学情况”用以衡量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经费支持。“师资投入”着重关注学生管理人员的数量规模、职称和学历结构。“教师规模”和“高职称、高學历学生管理人员比例”分别从数量和质量层面把关学生管理相关教师。“学生管理机构及制度健全程度”这一子指标是“组织保障”的重要量度。建立各类学生管理机构,健全相应学生管理制度,推广优秀学生典型与学生管理社团等,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过程行动评价指标解析
作为CIPP评价的关键环节,过程评价注重动态管理和反馈时效,有利于决策者把握学生发展情况,进而提高学生培养过程行动力。
以院校为主导的学生发展过程行动包括“学校特征”、“领导支持”、“课程教学”、“产学合作”、“质量工程”5个分指标。具有一定行业特征的高职院校,“学校特征”可以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及证书、学生实训实习场所等指标进行具体评价。“领导支持”用以量化考核学校领导关注教学、联系学生的情况。“课程教学”强调符合高职院特征的创新型课程的开发和改革。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比例”、“纯实践课程比例”、“专业核心课程门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比例”4个具有代表性的子指标,能整体把握高职院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联系顶岗实习和就业企业数”、“订单培养比例”等子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质量工程”是通过考察创新项目、专业调整与认证、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指标考察学校教师积极性,深化教学改革的情况。
以学生为主导的学生发展过程行动包括身份认同、学习参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这4项分指标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身份认同”指学生对自我身份的感知,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相应的情感体验,以及和行為模式的整合。“学习参与”指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投入的态度、时间与行为。
(4)成果绩效评价指标解析
“学生发展”成果绩效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收获。“学生发展”成果绩效评价是对学生发展结果的形成性评价和对学校培养过程的总结性评价。选取“综合素养”“就业情况”和“社会效益”3个分指标对学生发展成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综合素养”是学生发展成果绩效在在校学生层面的体现,选取可量化的“国家级、省部级学生竞赛获奖数(项)”指标衡量学生发展的成绩与实效。选取“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取的专业相关的初、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比例”指标衡量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程度。
“就业情况”是学生发展成果绩效在毕业生层面的体现,选取“上届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起薪线、升迁率、转岗率”子指标用以衡量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发展潜力;选取“不同生源就业情况”、“不同招生方式生源就业情况”指标用以对不同生源类型毕业生进行分类考察。
“社会效益”是学生发展成果绩效在社会、经济层面的体现,选取“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子指标用以衡量学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程度。选取“国际声誉”用以衡量高职教育模式与国际接轨程度,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能力。
四、结语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CIPP的高职院发展性学生评价模型,建立标准化、可操作、易量化的评价指标,加强和完善高职学生培养质量评价,有利于建立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高职全面质量评价体系,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对高职院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廷勇,周作宇.高校学生发展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3):48-55.
[2]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0(7):97-104.
[3]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1-13.
[4]鲍威.扩招后中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78-87.
[5]周廷勇,周作宇,瑞军.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一个理论构想[J].教育学报,2016,12(5):68-80.
[6]朱红.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35-43,63.
[7]姚文建,姜玉莲.开放大学学生满意度模型研究:基于需求结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63-71.
课题:“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NJPI-PPZY-2016-32);“校科教研项目”(NJCC-2016-YB-34)。